楊登峰
摘 要: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靈魂,提問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從問題設計、提問實施和提問評價三方面來探討提問策略,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提問;有效;策略
提問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提問是組織教學的開端,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的重要“激活”因素,是教學過程轉換的“關節(jié)”。新課標提倡探究性,力圖促進學習方式變革,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賦予課堂提問新的內涵,而有效提問是實現教學質量“增值”的保障。
一、問題設計的有效策略
1.問題設計要注意科學性
問題的內容和表述都應具有科學性,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所教內容的教材地位,明了知識點間的相互聯(lián)系,同時要分析學情,提問必須具有合理性、真實性和嚴謹性。如,將滲透裝置液的半透膜改成紗布,液面將如何變化呢?純粹是為了教學需要而設計的提問,缺乏真實性和科學性,因為不可能成功用紗布替代半透膜做滲透裝置。缺乏科學性的提問讓學生缺乏真實感,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虛假感,造成思維的惰性。
2.問題設計要注重啟發(fā)性
問題設計不宜停留在“已知區(qū)”與“未知區(qū)”。因為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興趣,浪費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提問失去價值。[2]提問點必須在“已知區(qū)”與“最近發(fā)展區(qū)”結合部,讓學生從已知中尋找同化新知的“生長點”,并最終使“最近發(fā)展區(qū)”化歸為“已知區(qū)”。如,突然停止CO2的供應,RuBP和三碳酸的量將如何變化?直接提問學生,學生可能就懵了,無從著手。若能給予一定情境提示“試用光合過程圖來分析”,有了知識背景,學生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光合過程中物質轉換規(guī)律,從而輕松解決問題,因此啟發(fā)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用舊知同化新知。
3.問題設計要注重層次性
問題設計應以學情為出發(fā)點,要有跨度和層次,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循序漸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著眼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空間。如,下圖為某白化病系譜圖,已知Ⅱ7無致病基因,若Ⅲ8與Ⅲ11結婚,他們生一個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此題對知識掌握和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學生難以解答,若增兩步“Ⅲ8的基因型可能是?Ⅲ8是雜合子的概率是多少?”這樣的鋪墊不僅使基礎薄弱的學生覺得有思考的余地,而且也使基礎扎實的學生有“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成功的喜悅。
■
二、提問實施的有效策略
1.提問頻度要適量
提問詳略得當和疏密有度,真正做到有效提問。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如,葉綠體有幾層膜?僅需回答“是”或“不是”,盡量少問甚至不問。能用一問解決的就不要貪多。如,無膜細胞器有哪些?單層膜細胞器有哪些?雙層膜細胞器有哪些?可合成一問,根據膜的有無和數量,可分為無膜、單層和雙層膜細胞器,讓學生列表格歸納。變機械參與為主動探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降低發(fā)問頻度的同時還必須注意提問語言的準確和精煉。
2.提問后要有等待時間
尤威(Rowe)指出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少卡殼現象;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遲鈍學生的積極性;增多發(fā)散思維的成分;增加學生回答的多樣性等。如,假設你是當農民的大學生,如何才能提高光合速率?當時教師沒給學生等待時間,被問學生倉促回答,給出提高光強和CO2濃度兩種方法,由于來不及思考,其他學生默不作聲。若能靜待一兩分鐘,讓學生充分思考,再引導學生相互補充,知識構建就會全面。至于等待時間的長短,視具體問題的難度和學情而定。
3.提問要注重動態(tài)生成
提問應具有生成性,學生反應瞬息萬變,提問不能故步自封,動態(tài)生成包含兩方面:(1)抓住時機深化知識。如,“多莉綿羊克隆成功說明什么?”學生都知道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若追問:“為什么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可啟發(fā)學生思考,是受精卵有絲分裂和分化的結果。(2)讓學生理解到位。如,“單倍體細胞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嗎?”學生大多贊同,若及時舉例,馬鈴薯的單倍體有幾個染色體組?啟迪學生理解單倍體是配子直接發(fā)育。教師應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參與互動和交流,及時的引導,達到課堂動態(tài)生成。
三、提問評價的有效策略
1.評價要鼓勵
教學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喚醒與激勵,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渴望得到尊重和賞識,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如,將滲透裝置中半透膜改成紗布液面將如何變化?有學生答,液面將下降,這與預設有差異,教師不顧科學事實否定學生的想法,將會傷害到學生的自信心。當時教師若能抓住機會給予肯定與表揚,那將極大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
2.評價要合理深刻
評價應盡量捕捉閃亮點,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但評價也不能空化、泛化和濫化。不論學生答題質量如何,一律都用“不錯、很好和真棒”等空泛的語言反饋。缺乏深度的反饋,只會讓學生質疑評價的合理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海銀.課堂設問的科學化研究初探.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7(02):114-116.
[2]王志強.生物課堂教學中設問的原則及策略.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3(06):18-8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