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教師如何才能將這雙重任務落實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呢?以三年級新教材的第一課時為例,分析并探索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踐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使英語課堂有利于學生的終身
發(fā)展。
關鍵詞:工具性;人文性;英語課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部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p>
什么是英語的“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又要如何將這兩點和諧統(tǒng)一呢?作為一線英語教師的我們,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都比較困惑。筆者以聽到的一節(jié)牛津小學英語三年級新教材3A Unit 4 My family一課為例,探索如何能在小學英語課堂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一、實錄——課堂感悟“工具性”與“人文性”
1.體現(xiàn)了語言的“工具性”
(1)關注細節(jié),提升語言的精度
本課中朱老師很注重語言教學的細節(jié)。如:在新授單詞father,mother,brother時,教師特別注意了讀音的區(qū)分。father中的a發(fā)長音,而mother,brother中o發(fā)的是短音。教師先反復地示范讀,學生認真傾聽后模仿讀。這種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準確度很有幫助。
(2)開放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廣度
課堂中,朱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也使我感觸頗多。在展示教師的家庭照片后,詢問學生:How do you like my family? 學生擺脫了選項的束縛,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答案也是各種各樣:lovely,small,happy,sweet等,接著拋出問題:How
about your family? 給予學生更多語言表達的空間,學生有了之前
問題的鋪墊,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愿望更強烈也更真實了。
(3)多樣評價,體現(xiàn)語言的區(qū)分度
本課中朱老師的評價語就十分貼合學生的心理預期,對他們給出的答案進行了很好的回復。如學生說:This is my mother. I love my mother. 朱老師沒有簡單回答Yes. 而是說道:Nice mother,beautiful mother. 既是對學生回答的肯定,同時又拓展了更多的描述性單詞nice,beautiful,對學生下面的學習拓寬知識準備。
2.落實了語言的“人文性”
(1)方法指導,體現(xiàn)學習的策略
初讀課文時,在文中圈出表示家庭成員的單詞,是閱讀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帶著任務、帶著目標去閱讀,更有的放矢;再讀課文中,聽錄音后在文中標出重讀的單詞,是朗讀方法的指導;小組表演后,提出一個與表演相關的問題,既是課文內容的拓展,又是對學生傾聽能力和意識的培養(yǎng)。
(2)文化介紹,發(fā)現(xiàn)中西的異同
課文中Mike的家庭有5個人,其中有3個孩子。而Miss Zhu和同學們的家庭里都只有3個或4個人,其中有1~2個孩子。學生們在數(shù)字的比較中很容易得出西方家庭是a big family,而我們中國家庭是a small family的結論。教師順勢進行適度的文化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雖然有big or small之分,但是我們的家庭都是happy and sweet。
(3)情感滲透,升華人文的情懷
本課最后朱老師獨具匠心地制作了一段充滿動感的視頻,學生根據(jù)視頻中的情境感受到所在班級和學校、生活的城市以及我們偉大的國家也是大家庭,并進行小語段的輸出:My...is my family. A...family. I love it.教師于潛移默化中滲透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對家庭、集體、社會、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做法——如何實踐“工具性”與“人文性”
1.基礎保證——扎實語言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要扎實語言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兩個方面。由于學生平時缺少用英語交際的語境,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合理安排重要的語言項目,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大量地復現(xiàn),給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機會,更好地體現(xiàn)語言的“工具性”。
2.文化引領——豐富綜合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性,更多要依賴教師豐富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教師自己要有使用英語交際的信心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教師自己具備足夠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學習習慣、達到情感目標。因此,教師提高自己對教學的理解力、批判力和建構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策略指導——提高參與意識
策略指導的選用正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參與積極性。筆者認為,教學策略指導的選擇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策略指導要與學習目標相一致
(2)策略指導要與教學規(guī)模相統(tǒng)一
(3)策略指導要與學生認知相符合
英語學習已不再是簡單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還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努力營造“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得的英語課堂,將是英語教師不斷的追求。
參考文獻:
[1]David Nunan,Ronald Carter.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2011.
[2]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
[3]陳靜波.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