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浚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507)
論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優(yōu)勢
——基于學科特點
趙浚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507)
將思想政治理論以網絡的形式進行公開課教育,將教育資源公益化、開放化、共享化,是思想政治理論與傳播學的有機結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好地發(fā)揮引導和教化作用。與其他門類的網絡公開課相比,學科特點凸顯了其受教育者更具需求性、廣泛性以及授課效果更具影響性的優(yōu)勢。這些獨特的優(yōu)勢是其他門類網絡公開課所不能比擬的。
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對象;教學效果;教學資源
1.網絡公開課的定義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網絡教育已經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網絡公開課作為網絡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學術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抖Y記·學記》中言“相觀而善之謂摩”,觀摩即為公開,觀摩教學即為公開教學,有學者進而將公開課定義為觀摩課之意。再觀互聯(lián)網具有時域性、交互式、高效性等特點,綜合而論,網絡公開課是指能夠為受教育者提供可以反復使用和研究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具有教育方式的交互性、教育效果的即時性、教育過程的生動性和教育信息的共享性等特點。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也應運而生。
2.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定義
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就是將思想政治理論以網絡的形式進行公開課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與傳播學的有機結合,將教育資源公益化、開放化、共享化,讓受教育者能夠進行自主性學習,充分利用信息時代所帶來的全新教學模式,并從這種數字化資源中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
相比其他門類的網絡公開課,這將會使其本身作為德育課程的內在特性與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所特有的價值更好地發(fā)揮和展現出來。
1.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受教育者更具需求性
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個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1]36,并認為高級需要不僅可以使個體達到更大程度的滿足和追求,而且可以達到有益于公眾和社會的效果,并提出“優(yōu)勢需要”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的需要。人在不同時期都有一種“優(yōu)勢需要”對其思想和行動進行支配,思想政治理論不僅能夠滿足人在物質、精神、文化、勞動、交往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時也滿足人在不同階段的個性發(fā)展,而人的發(fā)展推動著人類經濟、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的內在素質的提高和主體性的優(yōu)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本身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能成為人和社會“需要”的基礎,能夠滿足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個體與社會存在價值不可或缺的理論源泉。這也說明了“‘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輸的動力”[2],正是“需要”才使思想政治理論成為受教育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關,能夠引導受教育者運用哲學的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滿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于指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承擔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歷史任務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使命,從而指引受教育者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的具體方向。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個體的成長和社會的演變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和教化作用,受教育者需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學會、掌握并運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實踐自我的人生價值,從而全面提升社會中“人”的能力。一個具有高素質與堅定信仰的群體對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將大力加快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其他門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對個體和社會不會產生這種不能缺少的“需要”。換言之,廣大受教育者和民族整體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和教育,而其他門類的課程對個體和民族整體的思想意識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弱。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且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t檢驗;兩組以上獨立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等級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聲形并茂最好的傳播形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更是將這種“需要”的實現發(fā)揮到極致,從而滿足受教育者最大化的“需要”。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僅局限于傳統(tǒng)實體課堂教學,那么其教學效果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就不能使更廣泛的群體受益。思想政治理論課借助網絡這個特殊媒介,將自身與網絡有機結合從而打破這種局限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受教育者更好地獲得這種需求,使不同個體或群體隨時隨地地享受這種受用終身的“需要”。由此看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更適合網絡公開課這種教學模式。
2.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對象更具廣泛性
第一,從“需要”與“接受”的邏輯角度出發(fā)。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能夠最大化地滿足人與社會在各時期的“需要”,那么,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就應該具有更廣泛的“接受”群體,即教學對象。萊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提出“需要不等同于想要,需要是必須的、基本的,想要是一種特定目的”,[3]最基本的“需要”就會產生最廣泛的“接受”?!靶枰迸c“接受”儼然已經構成了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需要”是教學對象“接受”的動機,“接受”是教學對象“需要”的必然,而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作為教學對象最能夠實現“需要”而去接受”的媒介,向廣泛的教學對象傳遞所需的思想政治理論信息。
哲學理論中的人具有社會屬性,須經歷由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的發(fā)展過程。馬斯洛認為“越是高級的需要越為人類所特有,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1]72“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具有知識性和理論性,更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時代性”[4],其內容是與時俱進的、不斷發(fā)展的,能夠激發(fā)廣泛的教學對象對幸福和滿足的感知。因此,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能夠最大范圍地為個體與社會“需要”提供“接受”的基礎與可能,不僅能夠滿足最廣泛“接受”群體的低級需要,也能滿足最廣泛“接受”群體的高級需要,并且能夠更加滿足最廣泛“接受”個體與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從而“強化受眾共同的規(guī)范準則,使受眾對共同體和政權作出富有情感的響應”[5],更好地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其他門類的網絡公開課無法滿足最廣泛的教學對象的“需要”,也無法使最廣泛的教學對象去“接受”。
第二,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內容出發(fā)。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涉及了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文化、道德、法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貼近廣大教學對象的生產和生活實際,其理論是能夠被大眾群體所聽懂的、理解的,是能夠被廣泛受眾接受的,也是能夠被廣泛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的理論。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具有廣泛性,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會將這種廣泛性發(fā)揮得更加淋漓盡致。那么,具有現代傳媒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對象由最初局限性較強的專業(yè)人士擴展到了大眾范疇,使得任何階層、任何群體、任何學歷、任何年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借助網絡這一便利媒介,輕松享受思想政治理論的網絡公開課,品味思想政治理論與人生哲學的多種樂趣,從中接受思想教化和理論指導,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要,提高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進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
與之不同的是,其他門類在實體課堂的教學對象是專業(yè)性較強的一部分人,其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對象仍然是專業(yè)性較強的相應群體。因此,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對象更具廣泛性,這種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其他門類網絡公開課所無法比擬的。
3.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授課效果更具影響性
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需要”使得“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對象更具廣泛性。不言而喻,其在授課后產生的社會效應和公眾影響力方面仍然具有其他門類網絡公開課無法相比的優(yōu)勢。
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受教育者是廣泛的大眾群體,鑒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學科特點,不同階層、職業(yè)、年齡、文化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之后,勢必會產生來自自身理論認知程度與授課內容不同程度的交流與思考。這種交流與思考或是使受教育者對理論本身產生更堅定的認同感,激發(fā)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思維,提高“正能量”;或是由于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較淺而產生的種種課后疑惑;亦或是由于自身潛意識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侵蝕而產生的課后質疑。無論哪種原因都會使受教育者產生“反思效應”,無論上述哪種“反思效應”都“應等于它們的各種獨立效應的總和”。[6]加之每個人在社會中都不是純粹孤立的,其同單位群體、友誼群體等具有廣泛密切的聯(lián)系,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教育,所取得的精神財富,也會通過各種手段、途徑、方式傳染給這些群體,潛移默化地再教育著受教育者,“對感知和確定之事進行重估”[7],促使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育成果不斷擴大,不斷加深,并逐漸形成擴大化的群體“文化意識”。這種群體性文化意識帶來的效應是巨大的、廣泛的,甚至是轟動性的,且效應會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持續(xù)增強,引起更加廣泛的社會關注和探討,形成一種良性連鎖反應,最終發(fā)展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社會的聚焦自然又再次將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推向高潮,引起此起彼伏的理論熱議,并使其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不僅提升的是某個個體的思想理論修養(yǎng),而是達到對全社會、全民族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與對我國思想德育理論的弘揚和宣傳,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所追求的教學目標。
2010年興起的“淘課熱”,哈佛、耶魯等國外名校將抽象的哲學、深奧的經濟學等課程網絡公開化,《幸福課》從科學的角度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死亡》從哲學的角度教給人們什么是死亡;《公正:該如何是好》教育人們要做有責任感的公民等等。輕松愉悅的教學方式、幽默詼諧的教學語言,將枯燥的哲學原理和經濟學概念轉變?yōu)橘N近受教育者生活實際的簡單通俗語言,迎合了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校園內外的熱議迅速傳播開來,在國內教育界掀起了一股“點擊與學習風暴”。
同理而論,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具有廣泛的傳播范圍,教學語言通俗易懂,教學內容貼近受教育者生活實際,可以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授課后有著未嘗可知的影響力和社會效應。當然,這也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而其他門類的網絡公開課,由于受教育者局限于某個群體或專業(yè),所以其在網絡公開課授課之后所產生的效應局限在相對應的群體或專業(yè)領域中,與受眾廣泛的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相比,能夠形成社會化效應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4.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資源更具階級性和廣泛性
第一,與其他門類的網絡公開課資源相比,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資源具有階級性的特點。
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一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特征,是為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其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原理,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資源觀。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資源利用,充分反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性質和主要特點,要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批判地借鑒西方優(yōu)秀思想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個人和民族精神,滿足個人的價值追求和民族精神追求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作為網絡媒體的傳播形式之一,發(fā)揮著黨和政府對廣大群眾教化和導向的作用。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與耳目,所傳播和宣揚的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傾向性,是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即時有效的擴散和宣傳,其理論內容和文化內質是為黨和政府服務的,表達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體現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因而,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具有資源階級性的特質。
第二,資源的廣泛性同樣作為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資源的一大特點,區(qū)別于其他門類的網絡公開課。
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本身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之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媒體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時間資源等多種資源相互合理配置、搭配組合的綜合資源體。其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隱形資源和顯性資源、傳統(tǒng)資源和現實及未來資源有效利用于自身,將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橫向資源與縱向資源、單項與綜合、數量與質量的資源開發(fā)。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出發(f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資源的傳承、互補、替代和支持關系的構建與組合,凸顯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元功能、本功能和構功能特點,使資源與資源之間緊密聯(lián)系、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現其功能和效益最大化。
例如,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可以將祖國的名山大川、古跡名勝等自然資源與多媒體的聲音和圖像相互組合配置,將優(yōu)秀英雄人物事跡制作成PPT,配置紀念館陳列圖片等現實資源,對受教育者進行聲形并茂的愛國主義教育。再如,將新中國不同時期反映國家建設的圖片進行相互對比,利用媒體資源和顯性資源的相互搭配,結合不同時期黨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進行圖片的講解說明,從而對受教育者進行更直觀的理論教育,提高其學習興趣。
由此看出,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資源廣泛,同種資源的拓展延伸和不同資源的相互結合,可以更好地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資源的結構,最大化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對廣大受教育者具有廣泛的引導和教育性,能夠啟迪其智慧,教化其心靈,為其提供精神和物質的滿足,為其一生的事業(yè)和生活指明前進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通過網絡傳媒的有效助推,可以更高、更好地滿足廣大受教育者對這種理論的需求,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對象更具廣泛性的特點,廣泛的受教育者必然使其網絡公開課的授課效果更具社會影響力和感染力,而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廣泛的教學資源和階級屬性,勢必會將使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內容充滿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課程所傳授的思想達到預期的教化目的,這些獨特的優(yōu)勢是其他門類網絡公開課所不能比擬的。
那么,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有效性,使其優(yōu)勢得到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利用,將會成為學科領域未來更為關注和研究的課題。當然,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難點和劣勢,如何規(guī)避、解決這些問題也是理論界未來探討的方向。筆者認為,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其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同時,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在建立具體指標體系、完善育人新模式、拓寬資源開發(fā)新渠道,以及健全監(jiān)督檢查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是未來其優(yōu)勢利用和自身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也將為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如何更好地達到其教學目的,實現更高效、更大眾化、更人性化地為廣大受教育者服務的宗旨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1](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邵獻平,張耀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輸的動力[J].理論探討,2006,(4):162-164.
[3](英)萊恩·多亞爾,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90.
[4]胡曉紅,郭鳳志.參與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3.
[5]Gabriel A.Almond,(1977),“Clouds,Clocks,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World Politics Vol.29,No.4,pp.423-425.
[6]J.S.Mill,(1851)[1996],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in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vol.7,p371,London:Routledge.
[7]A.Greif,(1994),“Cultural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Socie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2,No.5,pp.912-950.
[責任編輯:樊保臣]
G642
A
1674-3288(2014)01-0118-04
2013-11-26
趙浚(1987-),女,吉林工商學院講師,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