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華裔女作家黃玉雪的自傳體小說《華女阿五》描述了一位生于美國,在兩種不同倫理價值中成長,受中美兩國文化熏陶的美國華裔女性。本文對該小說的成長主題進行梳理,同時重點解讀中美兩國迥異的倫理價值觀對主人公成長的影響。
關鍵詞:《華女阿五》 倫理價值 成長小說
引言
美國華裔女作家黃玉雪的第一本自傳體小說《華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被認為是美國華裔文學的開山之作,作者因此書而成為美國文學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被稱為“美國華裔文學之母”。小說于1950年出版后在美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多次再版,并被翻譯成十九種外文版本。小說以作者一家人在舊金山唐人街的日常生活為背景,敘述了主人公如何在白人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下,通過個人奮斗,取得成功的故事。
本文對照成長小說的定義及敘事結(jié)構(gòu),對該小說的成長主題進行梳理的同時,著重解讀中美兩國迥異的倫理價值觀對主人公成長的影響。
芮渝萍把成長小說定義為“以敘述人物成長過程為主題的小說,通過對一個人或幾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敘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變化過程”。并且,“這類小說的主題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發(fā)展,敘述主人公從幼年開始經(jīng)歷的各種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經(jīng)歷一場精神上的危機,然后長大成人并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位置和作用”。成長小說在結(jié)構(gòu)上大致遵循“天真-誘惑-出走-迷惘-受挫-頓悟-長大成人”的模式。有時這種模式被其他故事打斷?!度A女阿五》完全符合成長小說的定義,在結(jié)構(gòu)上也符合成長小說的基本模式。
一 困惑和迷惘
成長小說的顯著主題之一是表現(xiàn)主人公成長歷程的困惑和艱辛,而這與人們所處的社會時代所秉持的倫理價值觀密切相關。玉雪成長歷程中的困惑和艱辛與她父母所堅守的中國封建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密不可分。
1 中國家庭的父權(quán)倫理
生活在唐人街封閉社區(qū)的主人公玉雪是黃家的第五個女兒,五歲以前的小玉雪感覺到生活中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尊敬長輩和遵循長幼次序等,至于自己的想法則無人理睬。父母雖疼她,但她還得時時小心謹慎,稍有不慎,就立即招來嚴厲懲罰。她父母告誡她“小女孩絕對不許質(zhì)疑父母的,除非她想挨揍”;她不許直呼長者的名字,也不能叫哥哥、姐姐的名字。小女孩對長者要彬彬有禮,遞東西時要用雙手,否則被認為是不敬。在年幼的玉雪看來,父母的“教育與鞭打幾乎是同義詞;“只有通過懲罰,她才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母親對她在外面遭受的屈辱不表示同情,反而責難她,并當著很多人的面用衣架打她,且打到衣架斷了為止。鞭打給小玉雪帶來的羞辱遠遠大于身體上的疼痛難忍。一次因給大姐幫忙,玉雪和妹妹玉寶回家晚了半小時,兩姐妹被爸爸打到體無完膚,理由是教育她們要守時。當玉雪與父親的意見有分歧時,母親會以嚴厲的口吻要求女兒聽父親的,且不得追問原由。
原來她的父母,尤其是父親尊崇的是中國儒家的正統(tǒng)觀念,他要求兒女絕對服從他的意旨,女兒對父母的“命令”不需理解,只需服從。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家有家規(guī)”,即“父慈子孝”和“長幼有序”的家庭倫理價值觀念,長者在家庭中處于至高的地位,兄弟姐妹之間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要遵循這一原則。
幸運的是,玉雪的父親能接受新思想,除了讓玉雪學習中國文化以外,他竭力主張玉雪接受美國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上學后,玉雪驚訝地發(fā)現(xiàn)美國的老師并不像父母那樣鞭打?qū)W生,這讓玉雪察覺老師的教育與父母教育有差異,并開始質(zhì)疑父母的鞭打在教育中的作用。當?shù)弥裱┏煽儍?yōu)異獲得跨年紀跳讀的好消息時,老師和同學為她高興和激動,而玉雪爸爸的態(tài)度卻很冷淡,這讓玉雪激動興奮的心情頓時消散。媽媽的態(tài)度竟然與爸爸一樣漠然。玉雪不慎被棒球擊中手臂,疼痛落淚時,老師把她摟在懷里給她安慰,讓玉雪倍感溫暖,同時她更困惑:為什么她的父母從不擁抱需要安慰的孩子?
當玉雪在白人家里幫傭賺錢時,她親眼目睹美國家庭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迥然相異:白人家的孩子如果犯些小錯誤不會受到懲罰或被糾正;白人孩子的意見受到尊重;父母考慮誰是誰非,而不是考慮該尊敬誰。玉雪開始質(zhì)疑父母教育的權(quán)威性和正確性。這種困惑和質(zhì)疑反映出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第二代華裔對舊中國家庭倫理,特別是父權(quán)倫理觀念的挑戰(zhàn)。
2 男尊女卑的倫理觀
小玉雪發(fā)現(xiàn)家庭中男女有別。弟弟出世后,父親大宴賓客。家人對待男嬰的態(tài)度使年幼的玉雪認識到:在爸爸媽媽眼中,男孩子比女孩重要。她意識到在家里女兒無法和男兒相提并論。她還發(fā)現(xiàn):男孩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特權(quán),哥哥“獨享一間書房和與之連通的臥室,而女孩子只能合住一間”;玉雪要幫媽媽承擔很多家務,哥哥卻只需好好上學“光宗耀祖”;當玉雪提出需要父親資助她上大學時,父親字斟句酌地說:“你現(xiàn)在應該清楚,兒子可以傳宗接代,永遠使用黃家的姓,因此,當父母財力有限時,兒子優(yōu)先于女兒接受教育……”盡管玉雪的母親也在工廠勞作,但父親才是家庭經(jīng)濟大權(quán)的掌控者。玉雪的母親認為持家就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玉雪從小就學著操持家務,母親亦認為玉雪應該為以后成為賢妻良母打好基礎。
玉雪對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男女有別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因為父母遵循中國封建家庭的男尊女卑的倫理觀。父母用嚴格的倫理關系來確定每個人在家庭、家族以至社會中的地位。作為第一代華裔移民,玉雪的父親擺脫不了傳統(tǒng)的傳宗接代的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極其卑微。
3 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
在舊中國婚姻的目的是傳宗接代,是家族的大事,關系到家族的升降,與個人幸福與否無關。玉雪的父親認為女兒的婚姻應該由父親決定。母親也認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極其重要。到了結(jié)婚年齡,玉雪母親便開始向她灌輸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女子屬于她嫁過去的那個家庭,沒有那個家庭就意味著失去了家”。玉雪母親支持父親在玉雪毫不知情的情形下擅自安排為玉雪相親,而后又自做主張以女兒個頭太高為由拒絕這門婚事。而當事人玉雪本人對此事卻毫無話語權(quán)。這種舊婚姻倫理觀念把家庭和家族變成女人們無法沖破的羈絆和牢籠。
然而,在西方家庭中,婚姻則屬個人的權(quán)利,父母沒有權(quán)利阻止或干涉。1948年著名女權(quán)運動先驅(qū)就在《苦情宣言》中指出,女性應該擁有撫養(yǎng)權(quán)、財產(chǎn)權(quán)、就業(yè)權(quán)等一系列權(quán)利。她還特別強調(diào)女人擁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該宣言認為女性可以脫離男性而存在,不必依附于男性。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形成鮮明對照。
小說出版后,作家黃玉雪在接受采訪時說:“美國發(fā)展了我個人的批判性思維,我獲得了客觀地看問題的觀點。我愛中國文化,因此我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總是很敏感的。這種傳統(tǒng)視男子絕對高于女子。我每天在我父母的家中清清楚楚地意識到這種不公平。只有我在成年之后,我才意識到父母遵循的是一百年前留下的中國封建王朝的價值觀?!?/p>
中美兩國不同的倫理價值觀給生活在兩種文化夾縫中的華裔少女黃玉雪增加了成長的艱辛。
二 頓悟
頓悟是成長小說結(jié)構(gòu)鏈上的一個必備要素,對主人公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意義。通過頓悟,主人公對自己或者對某種事物的本質(zhì)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度A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在其成長中至少有兩次精神上的頓悟,這對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一是對獨立個體的發(fā)覺,二是對男女平等的認識。
玉雪出生于美國,但她的成長環(huán)境卻充滿了中國文化的氛圍,她早期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來自家庭熏陶的儒家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在學校里逐漸接受美國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西方思想之后,她意識到即便是在家庭中也應該追求自己的權(quán)利。??茖W校的社會學課程對玉雪的影響很深。老師在課堂上講授:“我們認為孩子都是個體,父母再也不能要求他們的孩子無條件服從。他們要盡力去了解他們的孩子,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權(quán)利。”這一觀念在玉雪腦海里反復回響,使她的思想發(fā)生了徹底革命。她意識到:父母一直要求她無條件順從可能是錯的!她除了是個華人的女兒之外,還是個獨立的個體,也有權(quán)利。16歲的玉雪在沒有征得父母同意與男孩外出上街,父親非常生氣。父親認為玉雪不征得父母同意就自己決定上街是“不孝”,是過分強調(diào)自我,就是不尊重父母和沖撞父母。玉雪情緒激動發(fā)出了自己的“獨立宣言”:“……我現(xiàn)在會自己思考,你和媽媽不能再要求我無條件順從,你應該理解我……現(xiàn)在外國人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他們有自己的權(quán)利。我除了是你的第五個女兒外,還是個獨立的個體”。黃家嚴格的家庭倫理和父權(quán)倫理價值觀遭到了來自女兒的挑戰(zhàn)!
當玉雪的父親拒絕資助她上大學時,父親解釋說他必須竭盡全力資助兒子上學,原因是哥哥將為黃家傳遞香火,并且玉雪所接受的教育已經(jīng)達到美國女孩的平均水平。父親的話讓玉雪深感痛苦:“為什么哥哥獨自一人享受爸爸辛苦勞動的成果?……我既是女性,也是一個人!”玉雪明顯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偏愛,對女兒的不公。玉雪通過這次頓悟,認識到自己既是女性,也是一個人,她要爭取同男人一樣的作為女人應該享有的平等權(quán)利。
在男權(quán)思想的籠罩下,父親重男輕女的思想使玉雪產(chǎn)生困惑、并憤懣不平,也激發(fā)了玉雪與命運不懈抗爭。她所抗爭的不僅是受教育的機會,還有女人應該和男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quán)利。
在玉雪成長的路上,她不斷感悟,不斷收獲,心理上從幼稚走向成熟。
三 成長的引路人
青少年成長的路上,會受到某些人的影響,這些人引導著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幫助青少年加深對社會的認知,他們就是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華女阿五》中,玉雪父親重視子女的教育及其愛國思想對年幼的玉雪具有深遠影響,為玉雪塑造了勤奮、誠實、尊敬長輩等美好品質(zhì),起著引領和教育玉雪的作用。另外,玉雪的美國老師和朋友幫助玉雪在思想上發(fā)生了徹底革命,促進她個體意識和女權(quán)意識的覺醒,為她具備在白人的主流文化中里脫穎而出打下堅實的基礎。父親和玉雪的老師及朋友就是她成長的引路人。
綜上所述,《華女阿五》稱得是一部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它反映了華裔女性的成長過程,是美國華裔文學成長史中的絢麗篇章。
注:本文系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資助項目課題“美國成長小說中的倫理價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K13YB047。
參考文獻:
[1]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M·H·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 [美]黃玉雪,張龍海譯:《華女阿五》,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4] 羅婷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陳小琴,廣西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