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亞利
摘要:語文教學中 “朗讀” 是非常重要的。本人從“自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激發(fā)朗讀情感 ;精讀,深層理解課文內容; 誦讀,讀出文中思想感情;讀后評論,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钡确矫鎭碚撌龅?,以此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特點。
關鍵詞:自讀;精讀;誦讀;激發(fā)情感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迸囵B(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表達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發(fā)展思維,豐富想象,激發(fā)情感,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 然而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精讀領悟階段的引領,而忽視了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師思維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個性的,獨特的東西。下面就朗讀方面談點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自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有的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運用種朗讀形式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應該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朗讀情感
情境的創(chuàng)設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只要引導孩子們進入課文中的境界,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理解課文內容,才能很自然地用正確的語氣來表達課文中的感情。讓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三、精讀,深層理解課文內容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睂W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四、誦讀,讀出文中思想感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闭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五、讀后評論,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
在朗讀時,常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xiàn)象”,為了讓孩子們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讀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可讓孩子們圍繞字音、停頓、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評議。一方面孩子們在評議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了課文表達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們在評議中認識到自己朗讀的成功和不足之處,有利于總結經(jīng)驗,提高朗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我們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鄰水縣荊坪鄉(xiāng)中心學校 63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