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浦麗
摘 要:數學問題的提出是數學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數學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與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努力做到讓學生敢問、會問、想問。
關鍵詞:問題意識;數學問題;敢問;會問;想問
俗話說:“學有所思,思必有疑,疑必有所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有了問題數學才有了方向,沒有問題的數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有的這些無不在告訴我們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營造和諧環(huán)境,讓學生“敢問”
一個成功的課堂必定是一個師生互動,氣氛活躍的課堂,作
為老師的我們應放下老師的架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開口說話”的環(huán)境。對于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不著邊際、不合邏輯或離奇的問題,老師不要先下結論,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時間的計算”時:淘氣9時30分離開家,9時45分到少年宮,問淘氣走了多長時間?就有學生問:“老師,為什么不能930-945”,這時的我并沒有急于評價,而是先對他這種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見解,說明自己想法的行為表示肯定,然后再耐心地引導學生觀察時與分之間的關系,尋找錯因。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加強了學生提問題的勇氣、
信心。
傳統(tǒng)的問題往往與數學緊密聯(lián)系,其目的是要求學生練習和應用最近所學的定理、法則或算法等。我們要善于利用它們,因為這些傳統(tǒng)問題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原型,只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的改造,就能變成開放性的問題、實現教學方法開放,學習方法開放,問題開放,解題開放。讓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師生合作交流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獲得所需的數學知識。如:小明家在學校的左邊,小紅家在學校的右邊,小明從家到學校要走155米,小紅從家到學校要走312米,小明家到小紅家有多遠?改造后:小明從家到學校要走155米,小紅從家到學校要走312米,小明家到小紅家有多遠?原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這不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而改造后的問題的答案是多樣性的,能夠開拓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這種極具開放性的生活問題,學生容易成為主角,在尋求問題的答案時就有很高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主動思維的狀態(tài),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找準認知起點,讓學生“會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行?!睌祵W的教學過程面向的是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經驗,由于智力的差異,接受能力的不同,每個學生都形成了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因材施教,以學生的知識為基礎,提出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發(fā)展的問題。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噸的認識”時,以一個故事為引子,把有關的知識穿插其中,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經驗,自然而然就萌生了“一噸有多重”這一數學問題,并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在動手實踐中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實現數學思維的提升。最后通過抱一抱引出“幾個學生有一噸重?”這一系列數學問題,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中。
三、激發(fā)探究欲望,讓學生“想問”
數學的學習是相對比較枯燥、抽象的,難以理解與接受的,可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必然是一個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過程。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其中?我想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有了興趣,才能讓學生擁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問題的提出,用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的需要,產生自我提高內驅力,讓數學知識在學生互動中生成,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學生自己觀察,主動提出數學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包裝比賽,最后從體驗中解決什么是表面積,表面積包括哪些面及表面積有大有小等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構思,使它更具有誘發(fā)性、新穎性、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激發(fā)學生主動解題的原動力,從而幫助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比較好的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及時加以表揚或肯定,必要時也可以放大其閃光點,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出更多具有個性化的問題。
總之,問題意識是提出問題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能否提出問題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使學生能夠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孫明金.培養(yǎng)小學生問題意識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浦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