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香連
“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將新知識、新任務提前自己學,學生進入課堂的時候胸有成竹、有備而來,讓課堂成為展示先學的舞臺。當堂訓練能通過完成課堂作業(yè),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學習目的,及時反饋信息,能按時做對課堂作業(yè)的就達到學習目標,做到了“堂堂清”,課后學生輕松了,有時間發(fā)展自己個性特長,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
葉圣陶說:“凡為教者必期于不需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fā)導引,茍若能是,或未足以言教育革命,然教育革命殆莫外之?!本褪钦f:教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不需教。倡導“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尊重主體,面向全體”、“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會學生學。”達到“教會知識”轉(zhuǎn)向“教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
“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也是教學方法,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先做、先學,”即是學生看書、檢測;“后教”,即學生更正、討論、后師點撥;“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yè)。在實施環(huán)節(jié)前,有個輔助環(huán)節(jié)。操作示意為:
現(xiàn)將我如何踐行“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作淺談:
一、先做、先學,學什么,怎么學?
先學應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指向。課前寫好投影片,讓學生總體上知本課學習任務和要求。如教《白楊禮贊》一文,設(shè)計如下:
(一)先出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二)然后出示學生在“做、學”時要完成的任務:
1、第1自然段文章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抒發(fā)對白楊樹崇敬、贊美的強烈感情。
2、第2自然段怎樣描寫西北高原的景色的?找出文中關(guān)鍵詞句。
3、學習5、6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白楊樹給你的總得體印象是什么?
(2)作者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白楊樹的外形美的?
4、第7自然段怎樣寫白楊樹的?
(1)5-8句,主要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2)討論:這四個句子問法有什么變化?意思是怎樣逐層加深的?
5、白楊樹象征什么?怎樣揭示出來的?
6、第9自然段,思考“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寫它的目的是什么?
7、白楊樹的“不平凡”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8、本文采用了什么寫法?這種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為什么要借贊美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農(nóng)民的崇敬和贊美,而不直接贊美北方農(nóng)民?
(三)再出示要求及做法:
1、標:我標記好課文中有關(guān)生僻字,并讀準、記住。
2、摘:我把好詞好句摘錄本子上了。
憑這一環(huán)節(jié),“扶上馬,送一程”,堅持學前給予方法指導,學生帶著明確任務,自然而然地明白:學一篇語文課要做些什么和如何做。
自學時,我察言觀色,了解自學情況,端正其自學態(tài)度,做到面向全體,后讓學生回答問題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學后存在的問題,若后進生答錯了,就引導中等偏上學生分析,引導、更正、歸納,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補差,又是培尖,讓層次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提高,訓練其的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一題多答能力。此時我實施明確的方式,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即“兵練兵”。讓會的學生講,達不到深度時我補充,錯的更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二、后教,教什么,怎么教?
教,著力點放在釋疑的基礎(chǔ)上,貴在點撥引導,并關(guān)注學生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guān)于學法知識?!睂W生一旦掌握學習方法,就如探明“芝麻開門”的秘語,“知識財富”大門從而敞開。如概括段意可以“抓中心句”法、“提問”法等,歸納主旨可用“段意相連”法等等??傊蠼淌前褜W習方法傳授給學生,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
三、當堂練,練什么,怎么練?
如何評判一節(jié)語文課下來的質(zhì)量和效益呢?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理應是這節(jié)課的評判依據(jù)。依據(jù)從學生理解掌握程度作為尺度。如:當堂練我圍著導學案,回歸本位,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鉚足勁。最后關(guān)頭我要求以聽寫、口頭回答、簡便的小測等靈活多樣方法檢驗導學案中的教習任務。如學習《白楊禮贊》一文中,我當堂檢測以下內(nèi)容:
1、學生分段朗讀,檢查是否讀得正確、流利,并檢查第五段背誦情況。
2、出示生字新詞,齊讀、個別讀,看是否咬準字音。
3、選取兩組好句,比一比誰讀得好,并判斷其所表達的意思。鼓勵有能力的學生也照樣子說兩句話。
4、同桌互相交流摘錄好詞好句,個別組讀讀。
5、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線索,圍繞這個線索思考下列問題。
(1)這篇課文借物詠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來表現(xiàn)白楊樹的“不平凡”的?
(2)文章贊美白楊樹“不平凡”,卻又多次說它是“極普通”的,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楊樹的某些特征,來贊揚北方農(nóng)民和我們民族精神的?
(4)朗讀有關(guān)句子,體會句中加點動詞的表達效果。
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稱得上是有效的常態(tài)課,其次實行“三清”中的“堂堂清”,我要求學生做到“課堂上能掌握的不留課后”、“今日事今日畢”,溫故知新、鞏固提高。對堂堂清不了的學生,建立學習小組,由小組分工負責,助其過關(guān),實踐看來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做到“日日清”,個別由我助其“清”。簡簡單單教語文,實實在在提成效。
總之,我經(jīng)過長期實踐深知,陳舊的課堂教學中,細致講解遠遠替代不了學生自身的閱讀感悟?!吧俳潭鄬W”的指導方向讓我受益非淺。“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她,交給學生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打通一條自主學習的康莊大道,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學是為了會學,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市石城縣贛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