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瓊蘭
摘 要: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調(diào)動其學習主動性,小學教師必須巧施法寶,讓學生“學”趣橫生:巧妙導入,激發(fā)興趣;巧設讀法,讀出韻味;巧創(chuàng)問境,調(diào)動思維;巧置表演,感悟樂趣。
關鍵詞:興趣;導入;表演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調(diào)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讓孩子們“學”趣橫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呢?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有以下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巧妙導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調(diào)動孩子思維,探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如果孩子對所學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潛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為了引起孩子們的注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講新課之前要講究導入的藝術。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語,增強教學吸引力。教學中,我采用講故事、留懸念、猜謎語、看演示等多種生動有趣的形式導入新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使每堂課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不是成功的一半嗎?如教學《太陽》一課時,我先讓孩子們課前預習,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導入新課時,我先講個故事:前幾天,我聽到兩個小朋友在談話,其中一個小朋友說,最近看見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于是他決定長大后要登上太陽。故事剛講完,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議論紛紛。問其何因,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說:“老師,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而且又非常熱,像個大火球,這位小朋友永遠也無法實現(xiàn)他的理想?!痹谛β曋校⒆觽凅w會到太陽的特點。又如《觀潮》一課,我用電教媒體來直接導入。先讓孩子們觀看錢塘江大潮漲潮時的錄像,再配以語言講解來進入,在孩子們對課文有了具體感受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再如在講《綠色千島湖》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喝過“農(nóng)夫山泉”嗎?你知道“農(nóng)夫山泉”的水取自哪里嗎?“農(nóng)夫山泉”的水全部取自于國家一級水體千島湖,讓我們一起去綠色千島湖看一看吧!這樣一番話,引起孩子們極大的反響,為他們學習新知開啟了思路、創(chuàng)設氛圍、激發(fā)動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增強孩子們的認知興趣和積極探索精神。
二、巧設讀法,讀出韻味
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理解語言文字,進行語感訓練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應著眼于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一節(jié)課中,可以采用指名讀、小組競賽讀、自由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給每個學生讀的機會,靈活地誘導學生通過讀的訓練。由理解詞句到領悟文章思想感情,可以說讀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朗讀詩歌、寓言、文言文這類文章時,我們不妨讓學生反復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全班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先繪聲繪色地把課文通讀一遍,就能立刻引起學生的興趣。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誘導他們進入角色,使其感受到課文中描繪的人和事物的具體形象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講《鄭人買履》這一課時,通過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理解課文的意思,感悟到文中的寓意。教學古詩《馬詩》,在學生掌握正確讀音、輕重音、語速語調(diào)、節(jié)拍停頓時,組織學生齊聲朗讀,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聲情并茂,并從中感受到古詩語言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
讀是外在的吸收,如果學生把握住各種語氣,有感情地把文章朗讀下來,那么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有一半以上的程度了。
三、巧創(chuàng)問境,調(diào)動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點燃孩子們思維的火花,問是主動參與,積極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讓學生發(fā)問,說明他對新知識有了思考,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從心理角度看,問題和疑惑既是學生求知識的興奮點,又是教師誘導學生的良機。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生“疑”,積極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點燃學生心中探索新知識的好奇之火。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留有時間讓學生自主提問,以“誰的問題最有質(zhì)量”,鼓勵學生發(fā)問,從而養(yǎng)成學生敢問的習慣。在教學中,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肯定、鼓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些問題可能超出了教學要求,教師應先明確表示肯定,告訴他們等以后再研究。有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時回答不了,可以對他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有道理,大家可以回去想一想,下次我們再來討論。”不要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出不耐煩或含糊其辭,避免挫傷學生提問的熱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發(fā)問的樂趣。
四、巧置表演,感悟樂趣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置表演,往往更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由于小孩子活潑好動,喜歡表現(xiàn)自我,特別是參加演出。童話、寓言、小話劇大都聲情并茂,適宜表演,所以在學生通過讀、想、議,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后,組織表演就很容易讓學生進入角色受到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熏陶,進一步理解文章含意。如表演《自相矛盾》時,我讓學生想象叫賣的情境,自己找道具進行表演。一個同學找來一頂草帽當盾,又找來一根傘柄當矛,他那夸口叫賣的動作以及被問得啞口無言的窘態(tài),把所有的同學都逗笑了。這種在笑聲中學到的知識無疑是深刻的、牢固的。又如,在教學《負荊請罪》這個小話劇時,我先讓學生熟悉課文,再請幾個學生上臺表演,一個扮廉頗,一個扮藺相如,一個扮演韓勃,另一個扮演李廷,學生自導自演,興趣極濃,將廉頗、藺相如他們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表演得生動逼真。通過演一演,學生對廉頗知錯能改以及藺相如心胸寬闊的性格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的導、問、讀、演等方式,旨在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起來了,求知欲旺盛了,那么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嶺東山小學)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