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
      ——論《培爾·金特》“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建構

      2014-08-09 01:21:24杜雪琴
      華中學術 2014年1期
      關鍵詞:培爾德山谷地

      杜雪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2)

      亨利克·易卜生于1867年11月14日出版長篇詩劇《培爾·金特》[1],此劇的問世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比昂斯騰·比昂松很快在《挪威人民報》上發(fā)表評論,認為是“一首壯麗而偉大的詩作”[2]。而克萊門·彼得森認為,它并不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詩……充滿了‘謬誤的觀念’和‘費解的謎團’,而且‘里面壓根兒就一無所有’”[3]。1867年12月9日,易卜生在羅馬致比昂松的信中,對彼得森進行了反駁:“我的這本戲是詩。如果它現(xiàn)在不是,那么它將來一定是。挪威將以我的這個戲來確立詩的概念?!盵4]其深層意義則在于,此劇并不在于批判挪威人的自私、狹隘和自命不凡[5],而是藝術家在進行著詩意的創(chuàng)造,從而揭示詩歌藝術王國的奧秘,是其詩意靈魂之深刻體現(xiàn)。易卜生一生踐行的是作為一位詩人所要追逐的目標,他的戲劇也相當多地采用詩歌的藝術手法,其間有著詩性語言的運用、豐富的藝術想象以及眾多意蘊豐厚的意象?!杜酄枴そ鹛亍穭≈芯陀兄嘀胤睆偷母呱脚c谷地,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理圈[6]和地理空間:一是培爾與母親奧絲一直生活的,“奧絲家園”的小山麓與澗流谷地;二是培爾想象世界里,騎著馴鹿飛翔的“燕汀山背”與冰河谷地;三是培爾逃亡過程中,在如醉似夢幻境中走進的“龍德山中”與沼澤谷地。不同類型的山峰,其高低、遠近、大小各不相同,與谷地相組合而形成三重地理圈;隨著高山地勢的越來越高,呈螺旋式的形狀而漸漸上升,劇中人物的情感在其間不?;丨h(huán),以此形成三重回環(huán)圈;“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結構由此而產生。何謂“回環(huán)螺旋”?“回環(huán)”又稱“回文”,“修辭學上辭格之一。運用詞序回環(huán)往復的語句,表現(xiàn)兩種事物或情理的相互關系”[7]。包含有循環(huán)往復、環(huán)繞、反復與來回之意?!奥菪笔侵福骸熬哂新菁y的圓柱(或圓錐)體。作為斜面類的簡單機械,可用來增力(即省力,如舉重器中‘力螺旋’所起的作用)。也可用來傳遞運動(如車床中的‘絲杠’)和聯(lián)接物體(如螺栓和螺母)?!盵8]黑格爾把哲學史的發(fā)展比作圓圈:“它是一個本身完整的圓圈,但它的完成同樣又是到另一個圓圈的推移;——它是一個旋渦,它向著這個旋渦的中心回歸,而這中心又是在一個更高的、吞沒了它的圓圈的邊線上?!盵9]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對此表示認同:“非常深刻而確切的比喻??!每一種思想=整個人類思想發(fā)展的大圓圈(螺旋)上的一個圓圈?!盵10]根據(jù)以上釋義,借鑒黑格爾、列寧針對哲學史發(fā)展的理論,以此探討《培爾·金特》中建構的“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正是作為詩人與戲劇家的易卜生,對于“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11]的哲理之思。

      一、 貧困而原始的“奧絲家園”小山麓與澗溪谷地

      培爾與母親奧絲一直生活在“奧絲家園”的小山麓與澗流谷地:“樹木叢生,中間流著一道湍急的澗溪。小溪對岸,有一座老磨坊?!?293)那里是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意盎然的好去處。培爾就出生在這座靈秀的小山麓旁,門前不遠處的叢林間有一條澗溪,四周被蔥蔥郁郁的樹林包圍。“奧絲家園”是小山麓與澗流谷地相結合之景,既秀麗、雅致而且靈巧,也是最為原始純樸的山區(qū)環(huán)境,并沒有受到工業(yè)文明太多污染;同時不失小市民生活的氣息,有一座靈秀而精致的小山川,山間自有澗溪水湍急地流過,四周樹林環(huán)繞叢叢疊生,還有一座老磨坊在近旁一直守候,那是歲月留下的唯一痕跡。山巒是“小山麓”,并不是大山脈;溪流是“澗溪”、“小溪”,并不是大溝壑。唯一的一條小溪,在門前湍流而過,說明那里也有高低險峻之勢。小溪對岸有一座“老磨坊”,此一“老”字,卻道盡了人間幾多辛酸!它多少年前就已經屹立在那里,也許在培爾的父輩之時那就有一座“老磨坊”。當老年的培爾從海外流浪返回家鄉(xiāng)時,唯一沒有改變的依然還是那座“老磨坊”,只是經過歲月的洗禮而顯得更加破舊不堪罷了。此意象是與培爾的人生經歷相對應,其父輩曾有過榮耀的過去,在當?shù)匾菜闶秋@赫家族了,卻沒能守住家業(yè)錢財,淪落到如此破敗之地步,到培爾這一代幾乎一貧如洗了。

      培爾的母親奧絲對家園的描述,與“老磨坊”之情境相互映照:“瞧瞧咱們這間農舍。連一扇整窗戶也沒有。玻璃破了就用爛布來塞。籬笆墻倒的倒,塌的塌。害得牲口挨風吹雨打。地也荒了。月月兒官府都來沒收東西?!?296~297)培爾與母親生活的家園環(huán)境之破落,算是對小山麓與澗流谷地簡樸環(huán)境的一種回應。為什么培爾的家園是在小山麓旁與澗流谷地里,而不是在高山峻嶺之中呢?看來劇作家是有意為之:其一,小山麓與小澗流,說明那里自然環(huán)境是多么的原始與簡樸,較之其他的地域顯得格外落后,物產相當貧乏而不富饒,生活也就顯得十分貧困,農戶們不得不為了生計而時時憂愁;同時由于經濟的貧困與落后,造成了知識結構的貧乏,容易形成野蠻粗暴的性格,極有可能發(fā)生有違社會道德倫理的事情,培爾接二連三的放蕩行為,也許可以由此得到解釋。其二,山麓是小的、澗流也是細的,然而培爾的夢想卻很大,一直希望能夠走出貧困山區(qū),去更遠的大山脈或者更富足的大城市,實現(xiàn)自己不切實際的夢想;更希望有朝一日回到“奧絲家園”時,能夠富裕發(fā)達而光宗耀祖。其三,小山麓與小澗流,是培爾出生與成長之地,深刻影響了他的性格與氣質,無論攀登哪一座山巒或經過哪一個國家,這樣的影響始終伴隨他的一生;直到生命將要結束之時,其人生的終點仍然是自己的故鄉(xiāng)。1867年8月8日,易卜生在伊斯基亞島卡薩米奇歐拉區(qū)的皮薩尼別墅致弗雷德里克·海格爾的信中說:“培爾·金特是住在古德布朗德斯達爾的一個真實的人,很可能他就生活在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他的名字在當?shù)氐霓r民中盡人皆知。但是關于他的事跡,除了在阿斯比昂森的《挪威民間故事集》的‘山景’一章中有介紹之外,就再沒有什么地方為人所知了。”[12]由此可見,其一,培爾·金特也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或者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劇中的故事情節(jié)更多地應該是劇作家的自由創(chuàng)造;其二,易卜生信中提到的“古德布朗德斯達爾”是挪威的一個峽谷,可見培爾應該居住在高山與峽谷之間。劇中的培爾出生于“奧絲家園”小山麓與澗流谷地,其本性中有著山民的敦厚與善良,從他對圣潔的索爾薇格的向往,以及為臨死母親送別時的情景可見出。“奧絲家園”小山麓與澗流谷地地理圈,是“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建構中,一重基礎的高山谷地地理圈。培爾雖然一直生活在貧苦環(huán)境之下,卻始終有當國王并建立“金特王國”的幻想,因而就有了“燕汀山背”的奇特想象,以及為了幻想而不得不出去冒險的經歷,也就有了“龍德山中”的奇特遭遇。

      二、 奇特而艷麗的“燕汀山背”與冰河谷地

      “燕汀山背”與冰河谷地形成的地理圈,更多來自培爾與母親奧絲的想象。“燕汀山背”的高山,是一座富有傳奇色彩的山巒。劇中第一幕,培爾與母親講起自己騎著馴鹿的故事:

      那足有兩里地長。上頭窄得就像鐮刀刃兒。(294)

      您到過燕汀山背兒嗎?我騎著那只馴鹿,像長了翅膀似的,就在那道山背兒上飛跑起來。啊,我從來沒騎過這么一匹小馬駒兒??烧孢^癮呀!我一邊兒望著照在山頭上那金煌煌的陽光,一邊兒跑。朝下邊一看,半空里飛著一只只滿身金色的鷹,小得就像一粒粒的陽光里飛揚著的塵土。冰河上面大塊大塊的浮冰在裂開,可是聽不見聲響。山上的精靈們圍著我們團團轉,又唱歌,又跳舞,鬧得我們眼花繚亂,聽也聽不清楚。(294)

      這時候,山崖在我們背后,下邊是無底深淵。我們先沖破層層云彩,接著又沖散一群海鷗;它們圍著我們飛了一陣,啾啾叫著,然后就飛走了。(295)

      “燕汀山背”之上明亮而艷麗:其一,“燕汀山背”之美,在于其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金色陽光照射下的“燕汀山背”,似“鐮刀刃兒”形狀的“山頭”上,有“金煌煌的陽光”照耀,也有“層層云彩”在上空涌現(xiàn),并不是陰暗與偏僻之地,也不是狂風暴雨的惡劣氣候,一切都是那樣的喧囂而美麗。其二,“燕汀山背”之富,在于其間生長的多種類型的動物與植物。優(yōu)良的自然風光與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給予了動植物們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不僅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馴鹿”、“鷹”、“海鷗”等在山上大量地繁殖,而且是一群群、一堆堆地蓬勃生長,同時也有幻想世界里存在的神秘“精靈們”,在身邊不停地唱歌跳舞等。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們相生相伴,在山脊上歡快而熱鬧地不斷生長,由此可見“燕汀山背”上的物產之富饒。其三,“燕汀山背”之高,在于深淵望不見底?!吧窖略谖覀儽澈?,下邊是無底深淵。我們先沖破層層云彩”(295)中“沖破層層云彩”一句,說明山之高大亦可觸及云彩;“無底深淵”,亦可說明山峰之高,其下方的谷地深淵無法見到底。其四,“燕汀山背”之遠,有兩層含義:一是距離之遙遠。培爾說那里“足有兩里地長”,不知他們對于距離是如何測量,但是“足”字亦可說明此地距離應不短。二是象征理想之高遠。培爾也許沒有真正到過那樣美麗的山地,也不可能騎著馴鹿飛翔在山峰之上,所有的一切只是他的想象罷了;然而,其思想無時無刻不在那塊美麗富饒之地隨著馴鹿在半空里不斷翱翔,正是在那樣自由開闊的地理空間里,他暫時滿足了自己內心的空虛,一時間忘卻了俗世的煩憂。與此同時,“燕汀山背”本身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地方,培爾的母親奧絲在做姑娘的時候,就聽過騎馴鹿飛翔在山峰之上的故事,她也反復將這個故事講給培爾聽,將奇特的想象力延續(xù)到了培爾身上。“燕汀山背”這一重既“美”又“富”、既“高”又“遠”的地理圈,也許在培爾家園小山麓的不遠處,是真實而客觀的存在,是更為高大、巍峨與險峻的山川;或許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山峰,而只是培爾一廂情愿的幻想罷了。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燕汀山背”之上寄托了培爾對于未來生活的遐想,他有著一直走向高處的欲望,希望有一天能夠過上富裕的上等人生活。因此,對于培爾和母親奧絲來說,“燕汀山背”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空中樓閣”(296)。

      既深又險的“燕汀山背”冰河谷地。“站在山頭往下瞧啊——底下是冰河,再過去是山坡,再過去是灰糊糊的峽谷。山背兒下邊一里多路的地方,周圍是黑黝黝,死氣沉沉的湖水?!?294)“山崖在我們背后,下邊是無底深淵。”(295)“燕汀山背”高山之上光怪陸離、熱鬧非凡,可謂氣象萬千,各種各樣的動物與植物順勢生長,還有精靈們在其間唱歌與跳舞,而與之相伴而生的谷地,卻又是另一番情景。其一,谷地空間是豐富多彩的世界:有“大塊大塊的浮冰在裂開”(294)的“冰河”,再遠一些是“灰糊糊的峽谷”,更遠處是“死氣沉沉的湖水”,還有峻峭山崖背后的“無底深淵”,這些屬于“蝕余山地”與“冰蝕湖群”地形特征,具有典型的北歐地貌特色。其二,為何“燕汀山背”高山之處,是陽光燦爛而儀態(tài)萬千,谷地之間卻“灰糊糊”、“黑黝黝”,沒有一絲生氣呢?一是為了說明谷地之“深”。峽谷之所以是“灰糊糊的”,是因為其有一定的深度,因而才會讓人覺得光線陰暗,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那里并不是陽光明媚之地,所以沒有明麗的色彩,也不能給人輕松快樂之感?!昂邝铟睢钡暮?,同樣說明湖水深不見底;“死氣沉沉”說明湖面風平浪靜,沒有一絲風吹過,也沒有暴風驟雨來臨,是對“灰糊糊”、“黑黝黝”的一種回應,足以說明“燕汀山背”的谷地空間如死水般的沉寂與陰暗。二是為了說明谷地之“險”,是對其“深”的一種延伸。因為“深”,所以如培爾看到的是“無底深淵”,也就有了“險”,不知其深度幾何,更不知谷底在哪里,其中有什么生物存在?因而,培爾講到騎著馴鹿不停向下俯沖時,母親奧絲急得喘不過氣來:“培爾,天保佑你!快說下去吧!”(295)可見,“燕汀山背”的地形十分的兇險,母親很擔心他出什么意外。三是“高山”與“谷地”的相互映照,象征著培爾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從高山向谷地間俯沖直下,也許就是從幻想到現(xiàn)實的回落。高山之上有著享受不盡的榮華,讓培爾看得“眼花繚亂”(295);那里承載了他無窮無盡的幻想,是理想家園的所在地,他多次徜徉在“燕汀山背”的想象中,因而多次編出傳奇故事哄騙母親。然而他又不得不面對“谷地”一樣的人生,谷地之間恰是他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的隱喻,是一種灰色的人生狀態(tài),如同谷地空間給人沉悶與壓抑的感覺一樣,沒有一絲的生氣;因此培爾一家在當?shù)夭⒉皇苋俗鹬?,反而因為貧窮而到處受人歧視。于此,“高山”與“谷地”兩重空間,實際上是培爾兩種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培爾騎著馴鹿飛翔的地理路線,飛過高山越過谷地,盤旋往復而組接成一重“燕汀山背”地理圈。

      三、 魔幻而險惡的“龍德山中”與沼澤谷地

      培爾出生于貧困的小山區(qū),然而心氣卻相當?shù)母?,一天到晚好逸惡勞且惹是生非。他到黑格?zhèn)農莊去參加馬斯·穆恩和英格麗德的婚禮,卻將新娘英格麗德騙到高山之中糟蹋并遺棄了她,因此遭到村民們的追殺而不得不逃往“龍德山中”。那里是一座具有魔幻色彩的山巒:

      峻嶺下面光禿的小山。遠處是積雪的山巔。(323)

      在龍德山中。日暮。四周山巔積雪熠熠發(fā)光。(325)

      它溶到藍色的煙霧里,山巒也被遮蔽起來。巖石隙縫里長的是什么樹木和羊齒草呀?它們是長了蒼鷺腳的巨人,如今也是一片朦朧。大氣色彩斑駁,像虹一般,使我眼花心亂。(325)

      巨大參天的山坡上,風在樹隙間呼嘯著。星光在枝葉的夾縫里眨著眼睛。(326)。

      劇作家對“龍德山中”景物描寫得相當精煉與到位,整幅畫面彌漫著藍色的迷霧,顯得朦朧而不真切。其一,第一段話是培爾與瘋娘們在山中鬼混時的地理環(huán)境,第二段話是對“龍德山中”四周環(huán)境總的描述,第三段話是培爾在夢幻中對山中環(huán)境的觀察,第四段話是昏迷醒來后的培爾誤入多沃瑞山妖王國之前的情景。其二,“龍德山中”由三重山巒之景組成:一是“光禿的小山”,二是綿延的“峻嶺”,三是“積雪的山巔”。三重山巒各有特點:光禿禿的小山外有綿延不斷的峻嶺,綿延的峻嶺之外有聳立的高山,高山的山巔上有重重積雪的堆積,小山與高山之間高低起伏,山峰與山峰之間層巒疊嶂且回環(huán)相接,藍色的紫煙在其間盤旋繚繞,一重山峰比一重更高,一重景觀比一重更遠;由此可見,“龍德山中”的山巒之景象,并不是單調乏味的存在,而是彼此環(huán)繞相接且豐富多樣。其三,為何是“光禿的小山”?因為培爾在此地與一群瘋娘們鬼混,這樣放肆而浪蕩的生活,讓其心靈的源泉處于干涸狀態(tài),“光禿的小山”與其心理狀態(tài)相對應。為何有“積雪的山巔”?似乎是遠方更高的山巒,有著積雪的高山頂在向培爾發(fā)出召喚,呼喚他走向迷幻的世界。為何有“藍色的煙霧”?培爾在“龍德山中”荒誕而放肆的行為,似乎受到鬼怪與山妖的誘惑,顯得更加神秘與迷離。為何是“巨大參天的山坡”?山妖王國掩映在蔥蔥郁郁的森林中,難以讓人類發(fā)現(xiàn),遮天蔽日的樹林掩護著一群與人類天性相反的動物們;培爾無意中誤入了山妖王國,感受了與人類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后來為了逃避綠衣公主的糾纏,不得不到海外去流浪。一切的情境,組合成魔幻色彩的“龍德山中”之景。

      與此相對應的,“龍德山中”谷地是黑暗而陰森的:

      山湖畔,周圍是沼澤地。一場暴風雨眼看就要來臨。

      奧絲:這煙霧,這澗流,這該死的山!下霧是為了叫他什么也瞧不見,會讓他走迷了路。這澗流是要騙他跌下去,會把他淹死。山裂開口子,要把他吞進去讓他粉身碎骨。(320)

      如果說“高山”之地是培爾理想生活之所在,那么,“谷地”便意味著其人生中經歷的困難與險阻,因此,“高山”之處顯得明亮而艷麗,而“谷地”卻是黑暗而陰森的。從上面奧絲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其一,“龍德山中”谷地,沒有“奧絲家園”谷地之清新雅致,也沒有“燕汀山背”谷地之曲折回環(huán),卻也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山邊的湖畔谷地,四周都是沼澤地,湖邊有深不見底的澗流,近旁懸崖峭壁的高山裂開了口子,讓人覺得十分恐怖。谷地間似有一場暴風雨將要來臨,四處煙霧迷漫,更顯得神秘而魔幻。不同地理意象的相互交織與呼應,組成了一重色調陰暗的谷地空間。其二,“龍德山中”谷地之特點在于“險”?!吧胶稀笔俏kU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進湖中;周圍“沼澤地”更是危險的,誤入其中便會無法自拔;“這煙霧”、“這澗流”、“這該死的山”,在奧絲眼中看來同樣十分危險,隨時可以讓培爾迷失了方向、掉進澗流以及落進山口;一場暴風雨將要來臨,更增添了自然氣候之險惡。其三,谷地之“險”,是為了說明培爾身處險境:一是培爾行為之險惡,他到黑格鎮(zhèn)農莊參加馬斯·穆恩和英格麗德的婚禮,將新娘騙到高山之中并糟蹋了她,但他只是想玩弄一下她而已,并沒有想娶她為妻,其行為是放肆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二是培爾處境之危險,他在騙走了新娘之后,英格麗德的父母和村民們,在其家園與周圍的高山四處追捕他,新娘的父親發(fā)誓:“我非揍死他不可!”(317)在此情況下,他不得不躲避追捕而四處流浪,其后誤入山妖王國而陷入險境,從山妖王國逃脫之后又開始到海外流浪,更是險境重重。于此,魔幻而險惡的“龍德山中”與沼澤谷地,組成了培爾人生旅程中的第三重地理圈。

      四、“回環(huán)螺旋”式高山谷地:對“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的哲學思考

      圖1 “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示意圖

      《培爾·金特》劇中每一重高山與每一座谷地的結合,都可以形成一重地理圈,并與劇中人物的思想與情感等相結合,形成一重藝術的回環(huán)圈;整體形成“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結構,建構了“‘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如圖1所示)。如果將高山與谷地形成的地理空間比喻成一個正圓柱體(如圖中“1”虛線部分所示),那么,母線以A點為起點出發(fā),沿圓柱面等速向右移動,繞著圓柱體的軸線作勻速旋轉,形成一條圓柱空間的曲線,即“螺旋線”(如圖中“2”所示)。將這條螺旋線劃為三等分:AB、BC、CD各一段,其中從A到B的螺旋線,形成第一重回環(huán)圈,即與“奧絲家園”地理圈相對應;從B到C的螺旋線,形成第二重回環(huán)圈,即與“燕汀山背”地理圈相對應;從C到D的螺旋線,形成第三重回環(huán)圈,即與“龍德山中”地理圈相對應。另圖中從O到E的直線,是圓柱體的中心線,即“軸線”(如圖中“3”所示),與“北歐地理”相對應。以“奧絲家園”小山麓與澗溪谷地、“燕汀山背”與冰河谷地、“龍德山中”與沼澤谷地為主體,形成的三重回環(huán)圈,分別簡稱為示意圖中的AB圈、BC圈、CD圈。三重回環(huán)圈呈現(xiàn)周而復始之態(tài),從A到B、又從B到C、又從C到D,繞著OE軸線不停做著旋轉運動,以培爾人生地理路線的時間先后作為鏈條,勻速向右做旋轉與環(huán)繞運動,聯(lián)結成一重重的回環(huán)圈,一圈又一圈地呈螺旋式上升,一個圓圈就是一重地理圈,一重地理圈形成一重回環(huán)圈,一重回環(huán)圈生成一重意蘊,因而不斷地旋轉、不斷地消亡又不斷地生成;于是,圈與圈之間彼此相接,意境重重展開并回環(huán)相生。因而三重不同的回環(huán)圈,呈現(xiàn)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之姿,既可以建構依次更迭的歷時序列,又以三重地理圈為主體,建構“回環(huán)螺旋”式藝術結構,成為連綿不絕的序列。在這樣的序列組合之中,后來者往往是以前者作為基礎,前者成為后來者的組成部分,后來者又為后后來者打下基礎,從而生發(fā)出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以培爾人生發(fā)展軌跡為中心的三重回環(huán)圈,不斷向更高、更新的階梯之上,得以全面而豐富地展開,成為“回環(huán)螺旋”式上升過程中一重又一重重要環(huán)節(jié)。每一重完整圓圈的形成,培爾就向“自我王國”的理想邁進一步,每一次向前邁進,必然經歷更多的困難險阻。

      《培爾·金特》的高山與谷地建構了三重不同的地理圈,是與培爾的人生發(fā)展相聯(lián)系,是以北歐的地理作為中心線,從而形成層層上升的螺旋線:“奧絲家園”是他小時候生活的家園,“燕汀山背”是其長大后夢幻中的家園,“龍德山中”是其流浪人生中遭遇的困難。三重地理圈具有不同的象征內涵:“奧絲家園”是培爾永遠的精神家園,他的理想、人生的發(fā)展源于這座秀麗的小山麓;“燕汀山背”是一重幻想的藝術空間,是其不切實際理想的象征,他一天到晚在山里東跑西顛,腦子里就想建立“金特國”,幻想過上皇帝般的生活;“龍德山中”是培爾流浪生活的第一站,他誤入了山妖王國,好不容易才脫險而出,象征著他人生路途上的險阻,而他在漫長的海外流浪生活中,確實碰到了一重又一重的障礙。秀麗的“奧絲家園”、虛幻的“燕汀山背”、魔幻的“龍德山中”,成為培爾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環(huán)節(jié)。三重地理圈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第一重是另兩重的源泉之所在,如果沒有第一重的存在,那么第二、三重也就不會出現(xiàn);第二重是第一重的延續(xù),因為有了第一座山麓的“小”,才幻想著有一座“大”的高山;第三重是對第一重的逃離,正因為有了第二重的幻想,所以其要脫離小山巒的束縛,而走向更遠的山麓。第三重的遭遇,成為其一生中永遠磨不掉的印記,也許他到海外的流浪,正是因為“龍德山中”所遇到的問題。當綠衣公主帶著小孩到培爾森林里的小茅屋找他時,他毅然決定要離開索爾薇格“繞道而行”(349);直到老年再次回到故鄉(xiāng)的小山麓時,依然糾結于尋找真正自我的問題。培爾的一生一直行走在尋找自我的旅途之中,從自我的本性到自我的幻想,從自我的幻想到自我的迷失,從自我的迷失到重新找回自我,三重地理圈正好是其自我產生與走向迷失的起點,又是回歸自我的終點。

      “回環(huán)螺旋”式地理空間的建構,是多元的、多維的以及多向度的,不僅展現(xiàn)了培爾曲折而豐富的人生軌跡,更重要的是蘊涵了劇作家對于“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的思考。培爾流浪的地理路線不斷向外延伸,其人生的軌跡并不是直線型的,而是曲曲折折“回環(huán)螺旋”式的發(fā)展。從充滿幻想與任性妄為的少年人生,到后來冷嘲熱諷的旁觀者、大亨與投機家,最后卻成為一個向著救贖掙扎前進的老人,三個不同時期的人生軌跡呈現(xiàn)坎坷與多變。愛德伍德·貝爾在《易卜生傳》一書中,探討過少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期的培爾:“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呢?他們難道不是三個不同的人物嗎?”“不用說,皮爾當然是一個復雜的人。這部作品所描寫的,在一個相當大的范圍上,就是關于他的缺乏個性、他的善于應變以及他的扮演角色的行為。換句話說,確實就是在刻畫他沒有本來面目與內在凝聚性。”[13]培爾是一個相當復雜的人物,他在“成為他自己”的旅途中經歷了很多的曲折。他出生于“奧絲家園”貧困的小山區(qū),具有敦厚與溫存的本性,在黑格鎮(zhèn)莊園發(fā)現(xiàn)了索爾薇格,開始向往她的圣潔與純凈。同時,他充滿了離奇的想象力,此時生命中存在著多種可能性,“燕汀山背”之上正是他對人生的詩意幻想??梢哉f,年輕時代的培爾,“自我”的本性中有著善良的成分。而在“龍德山中”山妖王國的遭遇,卻增長了他“自我”力量中最為邪惡的部分,甚至在中年時代的海外流浪生活中,一再奉行“山妖——為你自己就夠了”(330)的原則,不斷地膨脹自己對權力、金錢與建立帝國的欲望,他投機取巧販賣奴隸與偶像,迷戀過阿拉伯酋長的女兒,最后進入開羅瘋人院,把這種原則發(fā)揮到了極致。他最終還是成為了皇帝——“自我的皇帝”,而加冕的地點卻是在開羅的一家瘋人院里。越是要成為“金特式的自我”[14](364)的培爾,卻離自己的本性越來越遠,因而老年時期的培爾在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他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真正面目”而變得恐懼與迷惘。他的人生在經歷一系列的磨難后,內在的本能終于漸漸蘇醒,他開始害怕別人指責自己沒有個性,因此不停地替自己辯護。他最終還是回到“奧絲家園”,找到了索爾薇格一直留守的那間茅屋,在戀人的“信念”和“愛情”之中找到了“自我”,此時的培爾,終于從終點重新回到了起點,從而回歸了自我的本性。

      蕭乾翻譯的《培爾·金特》中,“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15]一句出現(xiàn)頻率較高,英文版本為“to thyself be true”[16]。克爾凱郭爾在《恐懼的概念》中說過:“人是一個與成為他自己這一任務密不可分的自我?!盵17]早期深受克氏存在主義思想影響的易卜生,這句話的源頭亦有可能出自于此,劇中培爾也曾這樣說過:“一個人應當永遠是他自己”(358),因此我們有理由將此翻譯為:“成為你自己?!蹦敲?,對于“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換成人如何“成為他自己”的哲學命題。究竟如何“成為你自己”,或者說“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呢?劇中鑄紐扣的人給出了答案:“就是把你自己身上最壞的東西去掉,把最好的東西發(fā)揮出來?!?438)這也正是易卜生本人的答案。劇作家在《布朗德》與《培爾·金特》中,塑造了兩位截然不同的主人公,他們都在成就不同的自己,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一個是看重倫理道德卻又冷漠嚴厲的牧師布朗德,一再地憑借自己堅不可摧的意志,去面對現(xiàn)實中各種殘酷的要求。所以易卜生認為:“布朗德就是最好時刻的我自己?!盵18]而培爾·金特卻是一個貪圖肉欲享樂與喜好幻想的人,他既缺乏主見又沒有能力,沒有堅定的立場。兩位不同的人物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憑借一種理想化的宗教信念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每一個人都在遵從神的旨意而成為或變成他“自己”。然而,培爾·金特與布朗德相比差得太遠,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利己主義者”(435),正是因此,他始終不能“成為他自己”。盡管這樣,易卜生還是情不自禁地會去同情那個一直在做白日夢的人,那個禁不住要說謊的人,那個喜好漫無邊際幻想的人。劇作家讓他一直行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正如劇中所呈現(xiàn)的曲折多變的地理路線一樣,同時也留給了他最后一個“成為他自己”的機會。如此看來,易卜生之所以要在劇中建構多重的地理空間,并形成“回環(huán)螺旋”式的藝術結構,那就是要更多地展現(xiàn)一個人急劇多變的人生旅途,以及對于“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哲理之思。于此,通過培爾動蕩不安的一生,易卜生似乎創(chuàng)建了一場詩意的靈魂救贖之旅。

      *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752006】“易卜生戲劇地理基因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本文所引《培爾·金特》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三卷,蕭乾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第287~448頁,后文只在引文后標明頁碼。

      [2] 1867年12月9日,易卜生在羅馬致比昂斯騰·比昂松信中的“編者注”。[挪]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56頁。

      [3] 1867年12月9日,易卜生在羅馬致比昂斯騰·比昂松信中的“編者注”。[挪]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57頁。

      [4] [挪]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57頁。

      [5] [挪]比昂松在《挪威人民報》上發(fā)表的評論說《培爾·金特》一劇是:“對挪威人的自私、狹隘和自命不凡的極好諷刺”,參見易卜生于1867年12月9日在羅馬致比昂斯騰·比昂松信中的“編者注”,[挪]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56頁。

      [6] “地理圈”指易卜生劇作中所存在的相似地質與地貌并呈相同走向所形成的環(huán)形結構,其劇作中存在的立體藝術表達、圓滿藝術構思、環(huán)狀藝術形態(tài),正是此種地理理念的深刻展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圈”有時也可與“地理空間”相互替換,只是“地理空間”的范圍更為廣闊。

      [7]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2156頁。

      [8]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罚虾#荷虾^o書出版社,2000年,第5299頁。

      [9] [德]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72頁。

      [10] [俄]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五十五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7頁。

      [11] 參見[挪]易卜生:《易卜生文集》第三卷,蕭乾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王忠祥為《培爾·金特》所做的“題解”。王先生認為,“這出戲取材于中世紀挪威民間流傳的‘浪子回頭’的故事,突出了‘人怎樣才能忠實于自己’的哲理探索”(見該書第289頁)。本文受此啟發(fā),特致謝意。

      [12] [挪]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54頁。

      [13] [挪]愛德伍德·貝爾:《易卜生傳》,杜若洲譯,臺北:中華日報社,1982年,第65頁。這里的“皮爾”即培爾·金特。

      [14] “金特式的自我”如培爾所言,就是“代表一連串的意愿、憧憬和欲望。金特式的自我是種種幻想、向往和靈感的汪洋大?!?。這樣一種思想,是培爾對“山妖——為你自己就夠了”原則的實踐。

      [15] 此句在劇本中的第330、380、387、397、417、431、438頁分別出現(xiàn)。

      [16] Henrik Ibsen,ElevenPlayofHenrikIbsen,IntroductionbyH.L.Menken.America: Random House,1950,p.1077.

      [17] 轉引自[丹麥]尼爾斯·揚·凱普倫:《天才釋放出的尖利的閃電——克爾凱郭爾簡介》,王齊譯,克爾凱郭爾:《非此即彼》(上),京不特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6頁。

      [18] 1870年10月28日,易卜生在德累斯頓致彼得·漢森的信中所言。引自[挪]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汪余禮、戴丹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97頁。

      猜你喜歡
      培爾德山谷地
      雷鋒的故事
      湘潮(2022年12期)2023-01-13 04:32:22
      Designing current–strain-assisted superconductor–ferromagnet multi-bit memories
      《培爾·金特》組曲
      The Kathmandu Valley
      陳樹湘:以生命鑄就絕對忠誠
      湘潮(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隱秘詩意
      過去未來現(xiàn)在
      尋找倫理存在的自我——《培爾·金特》中的理性意志與倫理選擇
      基于可視性分析的谷地彎曲識別及結構化方法
      探索藝術和生活的多種可能——易卜生《培爾·金特》的多重視角解讀
      双峰县| 东乡族自治县| 鄯善县| 鲁甸县| 汝城县| 岐山县| 长白| 海城市| 徐闻县| 锡林郭勒盟| 萝北县| 蒙阴县| 和龙市| 稷山县| 万州区| 印江| 丰镇市| 贞丰县| 嘉义市| 南京市| 张家口市| 霍邱县| 临澧县| 菏泽市| 洛南县| 墨玉县| 博白县| 潍坊市| 永昌县| 襄樊市| 信丰县| 景洪市| 米易县| 五指山市| 随州市| 大田县| 肇庆市| 那曲县| 洪泽县| 南康市|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