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要: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化學課堂,提高化學教學效果。高中化學課堂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并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能力?本文從巧用激發(fā)學生興趣、輔助化學實驗、拓展學生視野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化學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大多通過模型,實驗,實物,掛圖等輔助教學,雖然直觀性也較強,但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聲音,圖像等生動形象的畫面對化學實驗過程進行模擬,不但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有利于化學知識的獲取,激活了整個化學課堂。下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巧妙整合談談自己的體會。
1?巧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能夠進行積極主動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化學概念、化學規(guī)律以及化學反應的過程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抽象、深奧,學生學習起來興致不高,而信息技術可以使這些活動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由無聲變得有聲,由抽象變?yōu)榫唧w,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化學實驗基本方法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蒸餾和萃取原理,掌握蒸餾和萃取的實驗操作過程,并且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到化學之美。在教學時,如果采取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學生會覺得化學太抽象了,沒有意思,在此處如果結(jié)合信息技術向?qū)W生展示“海水變淡水”的過程,以及學生最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水燒開以后,鍋蓋上聚焦的小水珠,并且加以引導,鍋蓋上為什么會有水珠,這水珠與我們常見的水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樣形成的?我們能不能通過實驗的方式把它表現(xiàn)出來呢?這個化學問題雖然平常簡單,但加上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化學探究的情境中去,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學習的積極性。
借助信息技術還原生活中常見的畫面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加強化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覺我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樹立學好化學的決心。
2?巧用信息技術,輔助化學實驗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在化學實驗中,許多化學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不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還有一些化學實驗操作的危險系數(shù)較大,根本不適合在課堂教學中現(xiàn)場操作進行直觀演示,這樣就導致了某些化學知識變得抽象、枯燥、乏味,缺乏說服力,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但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克服這一教學弊端,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把真實的實驗場景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既增加了實驗的可見度,又降低了實驗的危險性,提高了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氨 硫酸 硝酸》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氨的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在常規(guī)教學中,氨的每個性質(zhì),都要有一個對應的實驗來展示,這樣不僅麻煩,而且效果有限。液氨的泄漏事件在我國時有發(fā)生,如果利用電腦動畫將液氨的泄漏事件形象地展示出來,學生就能很快將氨的性質(zhì)全部掌握。
在化學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復雜的實驗過程變得形象、直觀,有效避免一些危險實驗給學生可能帶來的傷害,而且說服力更強,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3?巧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由于受教學空間的限制,學生對于化學規(guī)律以及化學生產(chǎn)、化學實驗方面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很少有參與現(xiàn)場實踐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物質(zhì)的運用形式或者工業(yè)生產(chǎn)的具體流程,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在生產(chǎn)生活中運用情況的理解認識,拓寬了學生視野,激活了化學課堂。
比如,《人工固氮技術——合成氨》一課,要求學生主要掌握合成氨的反應原理及合成氨生產(chǎn)的適宜條件,學生只能根據(jù)教師的講解,從原理上了解合成氨的方法,沒有直觀的感覺,印象不深。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將我國工業(yè)上利用天然所制氨的過程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工業(yè)制氨的過程,還可以全面掌握合成氨的原理和適宜的條件,有利于拓展視野。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加化學教學的直觀性、可見性,使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有效激活化學課堂,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術的選擇和運用上,教師一定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合理進行運用,不可為了運用而運用,使課堂教學變得走馬觀花,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陸真.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2]范波濤.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整合與應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3]徐萬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3(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