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雙龍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的現(xiàn)狀,以信息技術教師的視角來剖析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過程中的困惑,以宏觀的眼光和微觀的實踐來審視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定位,從而幫助教師形成正確的課程取向和定位意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 存在形式 價值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6-0-01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優(yōu)勢學科,應該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然而,目前的現(xiàn)狀卻令人堪憂,由于師資的緊缺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信息技術專職教師不斷地被其他學科“蠶食”。再加上信息技術缺乏從小學到高中成熟的課程體系;教材內容的更新有時也跟不上技術進步的節(jié)奏;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方式還不成熟等因素也制約著信息技術學科的發(fā)展。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怎樣看待信息技術課,又該如何上好這門課呢?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與思考,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信息技術課的價值定位:
1 信息技術課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服務
2001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憋@然,信息技術課被納入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基于信息技術根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以筆者以為,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服務必須注意“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其他內容有機整合,才能充分發(fā)揮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從而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
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長蕩湖特產——大閘蟹”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其他內容的有效整合。然而,這決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全部內容。教育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增儀同志認為,“把信息技術教育放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主要考慮到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并培養(yǎng)學生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它仍然是必修課,因為綜合實踐課就是必修課?!惫P者也認為,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綜合實踐活動所需的有關資料為學習服務,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提升,并用電腦制作出網頁,發(fā)布在網絡上進行交流。于是,在筆者的建議下,上課教師把通過交流最終獲得的全部關于螃蟹的資料,進行收集、篩選和整理,以手抄報、黑板報、網頁等多種形式展示出來。令人欣慰的是,在筆者的參與幫助下,許多學生到網絡教室把搜集到的資料、圖片分門別類地制作成網頁。有介紹人們對螃蟹評價的,有介紹螃蟹生活習性的,有介紹螃蟹養(yǎng)殖方法的等內容,并且還打出了“長蕩湖大閘蟹”的品牌在網上進行宣傳,以便讓更多的人都知道金壇的長蕩湖大閘蟹,都來訂購和品嘗,提高家鄉(xiāng)的知名度,更好地為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服務。
2 信息技術課為其他學科服務
信息技術本身的價值也決定了其在學科群體中的存在價值。學生愿意和它對話——上“計算機課”是許多學生最企盼的時刻;教師樂意請它幫忙——課件、網絡正在悄悄改變著課堂教學;語文、數(shù)學等各門學科都需要它——因為它,形象代替了抽象……的確,信息技術和其他學科的互相整合,相互滲透,有利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也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課文《九寨溝》的教學就是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科服務一個很好的范例。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神奇的網上旅行,請同學們上網進入‘走進九寨溝,欣賞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不過,在進入之前,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在瀏覽完電腦上的有用信息后,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九寨溝的感受……”
學生時而瞪大眼睛,時而談笑風生,時而專心致志,時而沉默不語,時而用電腦繪畫,時而網上沖浪,時而細細品味……他們無拘無束,主動鉆研,隨心所欲,各種靈感閃現(xiàn),及時操作,一氣呵成,小組匯報個個有所得。
從學生的發(fā)言中,讓人感受到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網絡的好奇,對成功的喜悅。因為有了網絡,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因為有了網絡,課堂喚發(fā)著生命的色彩;因為有了網絡,教師的勞動閃爍著人文的光芒。
3 信息技術課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服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信息化課程資源以及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有其作為學科本身的教學要求,而且應該從育人的高度,關注學生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形成。
在教學《畫圓形和方形》時,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學生是整個課堂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得如何,是決定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關鍵。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計算機演示中多變的圖形畫面、絢麗的色彩,強烈刺激著學生的視聽感官,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它化抽象為形象,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激發(fā)學生產生旺盛的求知欲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講矩形與正方形時,請出了一胖一瘦兩位好朋友,比較形象,學生覺得很有趣。在講圓時,整個課堂已進行了20多分鐘,這時學生已經很疲勞,為了再次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筆者用彩色皮球和放兒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喜歡學,愿意聽,覺得好玩,有興趣,就能夠學會和理解知識,就能夠增長搜尋、分檢、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也使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發(fā)展。
信息技術課程既然開設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它的發(fā)展不管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我們都應正確認識其切實有效的服務功能?,F(xiàn)代教師更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合理地利用它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江蘇省金壇市河濱小學,江蘇 金壇 213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