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源氏物語》創(chuàng)作的倫理旨向

      2014-09-26 18:38:28張楠
      東疆學刊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源氏物語佛家道家

      [摘要] 《源氏物語》彰顯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日本民族文化有機融合的文化底蘊。整部物語故事表達的“不論善惡,都是世間真人真事”的倫理旨向,不是儒家倡導的“兼濟為本,尊卑別序,致身盡”的道德說教,也不是宣傳人生虛無感和追求彼岸極樂情懷、敘說“煩惱即菩薩”的佛學真諦,而是真正領悟了道家“法天貴真”的人性論,以女性作家特有的虛靜靈明之心,真實描繪出了當時都市生活中人性、人情的自然狀態(tài),使人知物哀。

      [關(guān)鍵詞] 《源氏物語》;紫式部;倫理旨向;儒家;佛家;道家

      [中圖分類號]I313.07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007(2014)03002206

      [收稿日期] 2014-04-18

      [作者簡介] 張楠,女,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人文學博士,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日本古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南京210094)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樣式,小說通過典型人物的塑造藝術(shù)地描繪社會生活并表達作家的人性觀和審美追求。所以,它總要貫穿表達善惡的倫理旨向,紫式部創(chuàng)作的《源氏物語》亦如是?!对词衔镎Z》中,作者直抒胸臆對主人公或故事情節(jié)加以議論之說被稱為“草子地”?!段灐肪碇械囊欢文腿藢の兜摹安葑拥亍?,可以看做是紫式部對《源氏物語》創(chuàng)作主旨的總論式評述:

      故事小說,雖然并非如實記載某一人的事跡,但不論善惡,都是世間真人真事。觀之不足,聽之不足,但覺此種情節(jié)不能籠閉在一人心中,必須傳告后世之人,于是執(zhí)筆寫作。因此欲望寫一善人時,則專選其人之善事,而突出善的一方;在寫惡的一方時,則又專選稀世少見的事情,使兩者相互對比。這些都是真情實事,并非世外之談。中國小說與日本小說各異;同是日本小說,古代與現(xiàn)代亦不相同。內(nèi)容之深淺各有差別,若一概指斥為空言,則亦不符事實。佛懷慈悲之心而說的教義之中,也有所謂方便之道。愚昧之人看見兩處說法不同,心中便生疑惑。須知《方等經(jīng)》中,此種方便說教之例甚多。歸根結(jié)底,同一旨趣,菩提與煩惱的差別猶如小說中善人與惡人的差別。[1](1)

      日本學界針對紫式部創(chuàng)作《源氏物語》的倫理旨向,通過解析這段話形成了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一是它以儒學為底蘊,仿效《春秋》采善貶惡的筆法;二是它以天臺佛學為旨要,敘說“煩惱即菩薩”的真諦;三是它以莊子寓言為本或者寫法上以莊子寓言為趣。[2](50)誠然,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底蘊在《源氏物語》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所彰顯,但通讀《源氏物語》文本,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紫式部所表述的倫理旨向,既不是儒家的道德說教,也不是佛家的出世之說,而是“法天貴真”的道家人性論。

      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師本居宣長評述《源氏物語》時指出:“外國的書籍與我國的物語等,意趣完全不同,簡直有云泥之別。外國的書,無論是什么書,對待人物喜歡嚴格論定其善惡是非,喜歡講大道理,每個人都極力證明自己的賢明。即便是在風雅為宗的詩文中,也與我國的和歌大異其趣,并不著意表現(xiàn)人情,而是講道理、顯才學。我國的物語則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絲毫也不賣弄才學,自然而然地寫出了細膩豐富的人情?!盵2](51)紫式部對《源氏物語》創(chuàng)作主旨的闡釋,本居宣長對紫式部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分析,都點明了《源氏物語》與他眼中的中國書籍“嚴格論定其善惡是非,喜歡講大道理”的不同之處。

      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意識之一。儒學的本質(zhì)是“人道”,即教人如何做人。其價值取向是強調(diào)對人的倫理政治教化,奉行的總綱領就是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論述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條總綱領是儒家人生價值觀的根本要求,實踐這條總綱領是儒學在社會生活中塑造理想人格的基本思路。受儒家育人總綱領的引導,中國各類文學作品都追求“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3](1764)或者“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詠志,莫非自然”。[4](68~69)這里的“物”、“事”與日本物語創(chuàng)作中僅指與個人情感相關(guān)的事物不同,更多的側(cè)重于社會政治與倫理教化的內(nèi)容;感物而生的“情”與日本物語所表達的“物哀”之自然情感、個人私情也不同,是基于社會理性化的“志于道”基礎上的情,是體現(xiàn)“據(jù)于德”的情志合一、情理合一。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態(tài)度強調(diào)“發(fā)乎情而止乎禮”,注重講孝親、忠君、修齊治平的大道理,以仁義禮智的規(guī)范、采善貶惡的要求去衡量文學作品的價值。

      日本平安時代以中國傳入的儒家學說為政治顯學,它是貴族子弟們升官晉爵的敲門磚。當時的日本大學設有“大經(jīng)”、“中經(jīng)”、“小經(jīng)”等訓教課程,還兼學《論語》、《孝經(jīng)》等。[5](48)對此,《少女》卷中有如下生動的描述:“此時大學甚為繁榮,不亞于古昔全盛之時。上中下人各級官員子弟,竟尚此道,集中于學術(shù)研究。因此世間多才多藝之人,日益增多?!薄按髮W考試之日,王侯貴族的車馬云集大學寮門前,不可勝數(shù)。幾乎滿朝公卿全部來到了?!比欢?,在紫式部看來,貴族子弟如此趨之若鶩地專研儒學只是為了“將來學優(yōu)登世,身為天下柱石?!保ā渡倥稻恚KJ為,儒學宣揚孝悌忠恕、仁義禮智之說及其采善貶惡的價值取向,歸根結(jié)底是為維護”尊卑別序“的權(quán)利地位服務的。其禮儀規(guī)矩限制著人間最基本的自然情感,會造成自然人性的扭曲。

      同樣,在紫式部筆下,那些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yè)、對儒家禮儀過分循規(guī)蹈矩、寄生于權(quán)貴的儒生,簡直就是一些不懂人情的行為僵化的小丑?!渡倥肪韺Υ擞袠O生動的描繪:“源氏在東院的東殿為夕霧入大學寮而舉行取字號儀式,朝中高官貴族以及殿上人等都來參加了……那些儒學博士上殿來,看到這富麗堂皇的場面,反而覺得畏縮了……他們都努力鎮(zhèn)靜,裝作泰然自若。有幾個穿著借來的衣服,不稱身體,姿態(tài)奇特,也不以為恥。他們的面貌神氣十足,說話聲音慢條斯理,規(guī)行矩步,魚貫入座,這光景真乃先所未見?!庇捎凇叭寮业亩Y儀過分別致”,會上的招待人雖然小心謹慎地捧著酒爵敬酒,也是“終不合法,常被儒學博士嚴厲指責。有一儒學博士罵道:‘爾等乃一奉陪之人,何其無禮!某乃著名儒者,爾等在朝為官而不知,無乃太蠢乎!眾人聽了這等語調(diào),都噗嗤地笑出來。博士又罵:‘不準喧嘩!此乃非禮之極,應即離座退去!……天黑下來了,他們的臉在燈光之下,竟像戲劇中的小丑,憔悴而古怪,卻又各人不同?!?

      除此之外,在紫式部筆下,儒學的本質(zhì)與體現(xiàn)上善若水、柔弱不爭、恬淡虛靜的女性生命本質(zhì)是背離的。女人如果崇尚儒學,沉迷于儒家的禮儀規(guī)范,也就沒有女人味了。紫式部在《帚木》卷中曾明確表態(tài):“一個女子潛心專研三史、五經(jīng)等深奧的學問,反而沒有情趣?!倍?,用儒學來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紫式部是不贊成的。這一點我們從她在《少女》卷中對夕霧和光源氏的詩作進行比較時可以窺見。夕霧“作出之詩,也表明刻苦求學之大志,而且每句都富有意味”。詩中引用了映雪讀書的典故,被人贊譽“此詩即使傳入中國,也不失為優(yōu)秀之作?!薄爸劣谠词蟽?nèi)大臣的大作,精美自不待言。其中熱誠地歌詠著父母愛子之心,讀者無不感動而流淚?!贝撕螅鲜讲抗P鋒一轉(zhuǎn),寫道:“作者女流之輩,才疏學淺,不宜侈談漢詩?!庇纱宋覀兛梢钥闯?,紫式部以女性作家的特質(zhì),體悟到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道德教化,而是要以恬淡虛靜之心去描繪出生活中真實的人性、人情和各種人物本色天然的內(nèi)心世界;女作家如果沉迷于儒學的倫理旨向,就會喪失本身的真性情,寫出來的作品也將是“偽情”、“偽作”。

      紫式部在談到自己物語創(chuàng)作的主旨時,曾說:小說所展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不是對人們毫無益處的“空言”,而是與“佛懷慈悲之心而說的教義”有相同的旨趣?!对词衔镎Z》中,對于佛教尤其是天臺佛學與民間信仰相結(jié)合,向眾生求方便而形成的一些特有的風俗儀式、男女奉佛出家等,都做了比較細致的描寫。但是,《源氏物語》所展現(xiàn)的倫理旨向,即它對善惡的評價及其藝術(shù)價值與佛學是根本不同的。它對人物故事的敘說和描寫中雖然涉及了不少學佛、修行、出家、贈送佛像、祈禱還愿等情節(jié),但主要是作為當時的風俗來展現(xiàn)的。紫式部創(chuàng)作《源氏物語》的主旨不是揭示“煩惱即菩薩”,把人的生命歸宿引入空滅之境,而是關(guān)注都市生活中各階層人物的真實生活,破除人為的善惡觀念的束縛,尋求永恒的人性和自由精神。

      紫式部言道:“對于好人,就專寫他的好事”。源氏就是她在物語中作為“好人”來描寫的第一人。源氏一生行徑,其好色行為甚多。他與夕顏、朧月夜、源內(nèi)侍等人的“淫亂”行為,特別是與其繼母藤壺女御發(fā)生的亂倫之戀,在佛家看來都非尋常之過,而是罪大惡極的行為,但紫式部卻把這樣一個人作為“好人”的典型來寫。《源氏物語》中,隨處可見對源氏的頌揚。與佛教“善惡有報”的教義相悖,源氏的貪淫好色“惡行”并未得到惡報,反而因禍得福,受一雙兒女以后榮立為冷泉帝和明石皇后的福蔭,官至準太上皇之位。紫式部當然不是把淫亂本身看做好事和善事,她要描繪的是真實的人性、人情。而色欲與人的感情關(guān)涉最深,真實地描繪出男女之間的好色之事,就是通達自然的人性、人情。如果從佛學的角度來理解紫式部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就會陷入倫理的誤區(qū)。各種佛經(jīng)傳播的“方便”也好,“實教”也罷,其根本宗旨都是講世上一切事物的實相都是“空”,人生煩惱的總根源在于對“一切皆空”的實相“無明”,因而人的命運歸宿只能是滅“無明”而歸于寂滅。紫式部執(zhí)著于現(xiàn)世生活,將都市生活中各階層人物真實的苦樂情感和善惡活動在其物語創(chuàng)作中一一描繪出來。

      《源氏物語》中有兩段描寫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一段是《夕霧》卷敘說紫姬的心理活動:“女人持身之難,苦患之多,世間無出其右了!如果對于悲哀之情、歡樂之趣一概漠不關(guān)心,只管韜晦沉默,那么安得享受世間榮華之樂、慰藉人生無常之苦呢?況且一個女子無知無識,形同白癡,豈不辜負父母養(yǎng)育之恩而使他們傷心失望呢?萬事隱藏在心中,像古代寓言中所謂無言太子,即僧人引為苦難之典型者,明知世事孰善孰惡,卻將意見埋藏胸底,畢竟也太乏味了?!绷硪欢问恰赌Хㄊ埂肪?,明石姬對源氏談出家向佛的看法:“即使是別人看來毫不足惜的人,本人心中自然也有種種牽累。何況尊貴之人,豈能安心舍離人世?草草出家,反被世人譏為輕率,請勿急切從事為要。慎重考慮,看來似是遲鈍,但一經(jīng)出家,道心堅固,絕不退轉(zhuǎn),此理當蒙明察。試看昔人事例:有的為了身受刺激,有的為了事與愿違,便萌厭世之念,因而遁入空門。但這終非妥善之事?!边@里表達的對佛學的體悟,包括書中寫到的許多為尼、為僧的貴族人物,并沒有明瞭人生苦痛的根源在于對大千世界“諸法無?!?、“一切皆空”的“無明”,從而斷絕一切欲望,以寂滅的心境來看待人生,進入“諸法無我”的境界。相反,他們很執(zhí)著于“我”的存在,我的自然性情和社會欲求,即使出家者也無法擺脫“我執(zhí)”的苦惱,而采取人為的回避態(tài)度,其僧衣之下跳動的,仍就是一顆牽掛紅塵的凡心。

      不僅如此,紫式部還在《源氏物語》中對佛理、對僧侶都提出過質(zhì)疑。例如《槿姬》卷寫道:源氏“訪問五公主”,老邁的五公主“嚕哩嚕蘇”地講起往事,源氏“但覺毫無興趣”,這時又遇見了更加老邁的但“照舊裝出撒嬌撒癡的姿態(tài)來”的昔日放蕩的源內(nèi)侍。源氏覺得此人既“討厭”又“很可憐”。他回思往事:在這老婆婆青春時代,宮中爭寵競愛的女御和更衣,現(xiàn)在有的早已亡故,有的零落漂泊,生趣全無了。就中像尼姑藤壺妃子那樣盛年夭逝,更是意料不到之事。像五公主和源內(nèi)侍之類的人,殘年所余無幾,人品又毫不足道,卻長生在世間,悠然自得地誦經(jīng)念佛??芍朗虏欢ǎ斓罒o知!”源氏的心理活動,明顯含有對佛教基本理論“業(yè)報”說的懷疑。在佛教文化的理解中,人生的貧富貴賤、吉兇禍福,并不是上天或人格神的意志,完全是人自己作“業(yè)”的結(jié)果。而源氏卻以自己的人生閱歷總結(jié)出:人們現(xiàn)實的壽夭并不同善惡果報相聯(lián)系,世事變遷、自我命運的走向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一切還是取決于“天道”的必然性。

      紫式部所生活的平安時代的文化,以儒學為政治顯學,倡導“兼濟為本,尊卑別序,致身盡”。這制約和影響著當時貴族階層的人生價值觀。另外,天臺宗和密宗的佛學教義也滲透到當時的都市生活中,人生虛無感和追求彼岸極樂之情已融于社會風俗。這樣一來,人們本真的性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自然情感的宣泄,往往也受到后天人文教化的限制,受到虛空寂滅感的左右,難現(xiàn)素樸的原初狀態(tài)。紫式部以女性作家特有的虛靜靈明之心,深刻體悟到道家文化倡導的“道法自然”、雌柔不爭的生命智慧。她創(chuàng)作《源氏物語》就是要真實地描繪都市生活中的世態(tài)人情,“不論善惡,都是世間真人真事”(《螢》卷)。要描述源于人的自然稟賦的真情實感,就不能強調(diào)后天的人文教化,不能追尋空滅的彼岸生活,而要自然地抒發(fā)人們在現(xiàn)世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使人知物哀。表現(xiàn)出鮮明的道家文化倫理旨向。

      道家文化的精神支柱——老莊哲學,主張在以“道”為天人分際的架構(gòu)下,保持人的天然純真本質(zhì)的情感,即天真如嬰兒赤子之情,尋求一種不矯情、不偽作、合乎自然自在的生活態(tài)度。老子的人性論反復強調(diào):“戴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莊子與老子一樣,贊賞人的本真性情愛與天性,應不拘于俗,不禁于偽,回歸嬰孩兒般純真自然狀態(tài),即“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紫式部體悟了道家人性論的意旨,認識到人在社會生活中不能不讀書、識理,不能不關(guān)心今世命運和來世“幸福”,最難得的是不喪失素樸的童心?!耙话愣?,真實的人情就是像女童那樣幼稚和愚懦。堅強而自信不是人情的本質(zhì),常常是表面上有意假裝出來的。如果深處其內(nèi)心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的強人,內(nèi)心深處都與女童無異?!盵6](106)紫式部就是以素樸的女童之心來創(chuàng)作《源氏物語》的。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裝潢門面、照著鏡子刻意打扮的偽情描寫,沒有冠冕堂皇地表現(xiàn)為君效命、為國損軀的英雄壯舉,沒有炫耀人文教化的大道理和佛學教義的真諦,而是真實地描繪人性、人情的自然狀態(tài),細膩深刻地揭示和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世界,宛如明鏡照影,無所遁形。

      為了體現(xiàn)這種道家文化的倫理旨向,紫式部精心塑造了光源氏這一藝術(shù)典型?!秳龌首印肪韺懙溃骸拔粼词嫌?‘光君之稱,桐壺帝對他寵愛無比。但因妒忌之人甚多,又因他的母親沒有后援人,以致處境困難。全靠他能深思遠慮,圓滑應付世事,韜晦不露鋒芒。因此后來世局變遷,天下大亂,他終于平安無事地度過難關(guān),依然矢志不懈地勤修后世。他對萬事不逞威福,故能悠然度送一生?!边@段文字是對源氏這一藝術(shù)典型的總體人生評價,其老莊思想的影響非常明顯,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源氏具有“見素抱樸”的人格修養(yǎng)。道家哲學把論說宇宙本體的“道”應用到揭示人性和人格的本質(zhì)上,強調(diào)“見素抱樸”。就是說在人生活動中,人要本著素樸的原初生命本性去待人接物,才能具有誰也無法支配的力量;在人格修養(yǎng)上,人的內(nèi)心要保持、守定自己的本真人性,外在行為要體現(xiàn)自己本性的自然狀態(tài)。具體說來,就是要努力擺脫物欲的控制,追求人格上的內(nèi)在超越和精神自由,在接人待物中不受是非、功利等情感目的的左右,一切順應事物的本性活動。源氏一生的所作所為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道家文化的這些要求。譬如,《新菜》卷敘說了一段朱雀帝對源氏的評價:“當他端居廟堂、策劃政務之時,威風凜凜,令人望而卻步。但當他放任不羈、戲謔調(diào)笑之時,則又風流瀟灑,令人覺得異??捎H可愛?!杂咨L在宮中,先帝對他異常疼愛,悉心撫育,幾乎不惜身命。但他絕不因此驕縱,反而謙恭克己?!笨梢?,源氏不因出身高貴、權(quán)勢顯赫而驕縱,始終保持平常人的恬淡之心,既不無節(jié)制地發(fā)展自己的私欲,與人相處又能始終保持淳樸的“愚人之心”。

      這一點在《薄云》卷源氏和梅壺女御的談話中表現(xiàn)得更為直接。他說:“我回京以后,復官進爵,身為帝室屏藩,但我對富貴并不感興趣,惟有風月情懷,始終難以抑制。”“風月情懷”是人內(nèi)在生命的自然欲求,是受人情感支配的生理本能,這是人的理性所無法抑制的;對“富貴”的追求則是超出生命本能之外的理性作用,受社會倫理觀念的支配。源氏的態(tài)度表明,他是“少私寡欲”,努力保持自然本性,不讓“富貴”等社會因素異化自己人格的人。源氏與人相處鼎誠相待,不用技巧,不使奸詐,乃至以德報怨。弘徽殿太后滿腦子權(quán)利欲,妒忌良善,排斥異己,迫害賢達,可謂是個大惡人,更是源氏的仇人。源氏由須磨返京后時來運轉(zhuǎn),由于冷泉帝接替讓位的朱雀帝,源氏升任內(nèi)大臣?!按藭r天下大權(quán)平分為二,由太政大臣與內(nèi)大臣翁婿二人協(xié)力同心,隨意管領?!保ā逗綐恕肪恚┖牖盏钐箝_始“悲嘆時運不濟了”。但手握重權(quán)的源氏絕不驕縱自己,仍然謙恭克己?!霸词蟽?nèi)大臣每有機會,必關(guān)懷弘徽殿太后,對她表示敬意。世人不平,都認為這太后不該受這善報?!币蕴竦那閼褋韺Υ约夯潞3粮〉默F(xiàn)實,不計前嫌,不怨天尤人,以豁達的心胸來以德報怨,正是道家恬淡無為的人格表現(xiàn)。

      其次,源氏具有柔弱不爭的人生態(tài)度。如《夕顏》卷寫道:“源氏公子說:‘柔弱,就女子而言是可愛的。自作聰明、不信人言的人,才教人不快。我自己生性柔弱,沒有決斷,所以喜歡柔弱的人?!痹词先崛醪粻幍娜松鷳B(tài)度,體現(xiàn)的正是道家生命哲學的本質(zhì)?!独献印て呤隆酚性疲骸叭酥踩崛酰渌酪矆詮姟?。即把“柔弱”看作人生命的本質(zhì)特征。柔弱作為生命的本質(zhì)有兩方面內(nèi)涵:一方面是“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就是說為人處世始終保持謙恭忍讓的態(tài)度,更能激發(fā)人的進取心,循循向上,永不停止;而爭強斗狠,急功近利,會導致榮耀的盈滿而驕,播下敗亡的種子。紫式部塑造的源氏這個藝術(shù)典型,就是在人生活動中“柔弱勝剛強”的典范。他從不因出身高貴、后來又權(quán)傾天下而驕縱自己,始終保持普通人的恬淡之心,為人處事流露的都是自然的人性、人情。即使“時局變遷,天下大亂”,他也能“深思遠慮,圓滑應付世事,韜晦不露鋒芒”,所以能“悠然度送一生”?!对词衔镎Z》描寫源氏,一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坎坷,“有過離經(jīng)叛道的不義行徑,風流好色成性,卻一生榮華富貴,在世上幾乎無事不遂,而且子孫繁昌,并獲得了一個‘太上天皇的尊號?!盵10](86)另一方面是肯于居下而不爭。道家體悟柔弱的生命本質(zhì)得惠于水的靈性。《老子·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彼崛踔t下,忍辱納垢,卻是世界上的生命之源。它以自身滲透萬物、隨機應變、回旋自如的靈活性,具有攻堅強者的巨大威力。在人生活動中,具有“水”一樣至德之人,一定具有謙恭的肯于居下的胸懷,不為爭功逐利而費盡心機,反而能保持功利不失。源氏就具有水一樣的謙恭居下的美德。他一生“深思遠慮,圓滑應付世事,韜晦不露鋒芒”,不爭功利,不計榮辱,不善權(quán)謀心機,一切順應自然行事。雖然仕途中歷經(jīng)坎坷,但最終卻不失功利,榮耀至極。他“生子女三人,其中兼有天子和皇后,最低者太政大臣,自己則尊為準太上皇?!?

      最后,源氏具有慈而重生的人生境界。道家文化主張在等級社會的身、家、國、天下四重關(guān)系中,要以“身”即個體生命為本位,“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保ā独献印な隆罚┑兰倚膽烟煜拢疤崾且陨鼈€體的自身得道為前提,將天下視為己身,提倡重身、修身、愛身,關(guān)注人的現(xiàn)世生活,關(guān)注人生命的價值,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人性和人情。《源氏物語》對源氏重視人的現(xiàn)世生活、關(guān)愛個體生命的性情做了多處描寫。其中較生動的如《賢木》卷中的描寫:源氏因與藤壺女御發(fā)生亂倫之戀的“煩惱“,“赴云林院佛寺游覽,乘便觀賞秋野的景色。亡母桐壺更衣的哥哥是個律師,就在這寺里修行。大將在這里誦經(jīng)禮佛,滯留兩三天,倒也很有趣味。木葉漸次變紅,秋野景色清麗,令人看了渾忘家鄉(xiāng)。源氏大將召集一切有學問的法師,請他們說教,向他們問道。由于地點所使然,令人徹夜痛感人生之無常,直到天明。然而正如古歌所云:‘破曉望殘月,戀慕負心人。不免使他想起那意中人來。將近天明,法師等在月光之下插花供水,發(fā)出杯盤叮當之聲。菊花和濃淡不同的各種紅葉,散置各處,這景象也頗有趣致。源氏大將念念不忘地想:‘如此修行,可使現(xiàn)世不致寂寞,又可使后世獲得善報,這虛幻無常的一身還有什么煩惱呢?律師以尊嚴之聲朗誦‘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源氏公子聽了覺得深可羨慕,想道:‘我自己何不決心出家呢?此念一動,便首先掛念紫姬,真是道心不堅!他覺得從來不曾如此長久離開紫姬,便頻頻寫信去慰問她。有一封信中說:‘我想嘗試一下:脫離塵世是否可能?然而無以慰我寂寥,反而更覺乏味。”身處佛寺,聆聽佛法,試圖以寂滅的心境體驗佛家的“無物常住”、“諸法無我”的真諦。但受兒女私情的自然本性驅(qū)使,實在割不斷對藤壺和紫姬的熱戀,使源氏無法破除“我執(zhí)”,更執(zhí)著于現(xiàn)世生活的男歡女愛,更珍惜個體生命的存在和價值。他通過嘗試“脫離塵世是否可能”的心得是,出家避世“無以慰我寂寥,反而更覺乏味”。重視現(xiàn)世生活,珍惜天性自然的個體生命價值,必然引出慈愛待人、與人為善的救世之心。

      《源氏物語》描寫源氏與諸多“可敬可愛”的女性們交往,發(fā)生纏綿悱惻的情感糾葛時,就處處表現(xiàn)出他慈愛待人,與人為善之心。對藤壺、紫姬、明石姬、女三宮等事實上的妻子們,他關(guān)懷備至,處處用心,自不必說。就是相貌丑陋的花散里和末摘花這兩個情人,也得到了源氏的充分信任和關(guān)愛?;ㄉ⒗镄郧闇睾?,心地善良,源氏信賴她并委托她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夕霧,成為夕霧的繼母。還與秋好皇后、紫姬、明石姬共同成為六條院四個區(qū)域的女主人。丑女末摘花在源氏謫戍期間,“躲在荒草叢中,度送了長年的辛酸生涯”,堅守著對源氏的愛。源氏敬重她對情愛堅貞不渝的意志和待人謙恭退讓的品質(zhì),在時來運轉(zhuǎn)而重返京都后,了解到末摘花的生活狀況,“把末摘花看做了不起的人物”,“末摘花家,萬事都由公子親自仔細調(diào)度。”(《蓬生》)

      對于已故情人的遺孤,源氏也慈愛有加、精心呵護。例如,六條妃子臨終前囑托源氏照顧其孤女前齋宮,源氏真心誠意地照顧這位前齋宮。為使她成為冷泉帝的女御,源氏“安排入宮一切事宜,像父母一樣操心?!保ā顿惍嫛罚┱且驗樵词吓c情人之間的愛戀不是一時沖動的色情行為,而是覺得對方的人品可敬可愛,因而能主動負起男人的責任。源氏具有慈愛的胸懷,對情人的遺孤能主動承擔起父親的責任,精心規(guī)劃她們的前途,細心安排她們的起居生活。即便是情人的侍女,源氏也給予多方關(guān)照。例如,《玉鬘》卷寫道:“雖然事隔十六年,源氏公子絲毫也不曾忘記那個百看不厭的夕顏。而夕顏的侍女右近,雖然不是十分出色的女子,但他把她看作夕顏的遺愛,一向優(yōu)待她,叫她和老待女們一起在邸內(nèi)供職?!痹诘燃壣瓏赖纳鐣铮词喜坏灰勒虣?quán)勢而鄙視下人,還將與自己心愛之人的親近者統(tǒng)統(tǒng)視為親人,給予無私的呵護與關(guān)愛,其慈心愛人、愛人而重生的品德可見一端。正如《早鶯》卷所敘說:“源氏太政大臣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絕不盛氣凌人。其待人接物,均按照地點與身份,普施恩惠。許多女人就仰仗著他的好意,悠游度日。”(《早鶯》卷)這不正是道家理想中的“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二十七章》)的好人嗎?

      綜上所述,紫式部以女性的虛靜之心創(chuàng)作的《源氏物語》,深刻體驗和感悟了道家哲學的生命智慧,描繪出古代日本都市生活中各階層人物真實的苦樂情感和善惡活動。通過對愛情這一人類永恒主題的敘說和揭示,展現(xiàn)自然人性與現(xiàn)時禮法間的種種矛盾沖突,以生發(fā)“物哀”之情來透視人的心靈,在不斷追問人們生命意義的基礎之上,探究平安時代現(xiàn)實境遇中真實的人性架構(gòu)與缺失,從而對根本的倫理意識進行深刻的探究。

      參考文獻:

      [1] [日]紫式部著、豐子愷譯:《源氏物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2] [日]本居宣長:《紫文要領》,日本:巖波書店,2010年。

      [3]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5] [日]大野出:《日本の近世と老莊思想》,東京:東京べりか人社,1997年。

      [6] [日]本居宣長著、王向遠譯:《日本物哀》,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

      [7] [日]紫式部著、豐子愷譯:《源氏物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責任編輯 劉陽]

      猜你喜歡
      源氏物語佛家道家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簡析梁漱溟思想的兩次轉(zhuǎn)向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30:37
      簡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淺析源氏戀母情結(jié)——讀紫式部小說《源氏物語》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0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關(guān)于《源氏物語》中異文的比較——以對桐壺更衣描寫為中心
      《源氏物語》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
      《紅樓夢》與《源氏物語》英譯史對比研究
      丰台区| 章丘市| 凤翔县| 裕民县| 手游| 凤冈县| 磐石市| 陇南市| 怀远县| 招远市| 大名县| 忻城县| 苍溪县| 广平县| 周至县| 灵石县| 武隆县| 博乐市| 康平县| 蒲江县| 富平县| 锦州市| 汕头市| 论坛| 闽侯县| 遂宁市| 龙泉市| 绥宁县| 定西市| 岐山县| 武平县| 平阴县| 阿瓦提县| 达孜县| 电白县| 芦山县| 砚山县| 驻马店市| 左贡县| 蓝山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