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傳承和發(fā)展人類文明。班級作為教育的前沿陣地,統(tǒng)領和主導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整個過程,突出的中心任務是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班主任的深刻反思應在于此。因為教育的核心并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用人格成就人生。
關鍵詞:班級管理;人格塑造;中學
一、班主任自身的人格塑造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特拉弗斯認為:“被認為是與有效的教學有關的特定行為,僅僅是那些卓有成效的教師內在人格特征的表現(xiàn)而已。”也就是說一個教師除了具備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合理的知識結構、嫻熟的教育技能和健康的身體狀況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人格特質。
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這是大家公認的觀點。同樣,一個好的班主任就是一個好的班級。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無不閃爍著人格的光芒。班主任要有樸素、務實的工作情感。儒家思想中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觀點說的是人們不必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在平常生活中,在具體的社會位置上,我們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只要我們對工作有高度的理解,我們所做的平常之事就有不平常的意義。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履行著不平凡的責任,面對物質社會的欲望沖擊,我們只有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才能形成對職業(yè)的情感,才能永葆心靈中那一塊凈土,才能形成工作中的動力。
二、管理過程中的人格塑造
管理的實質是什么?“管”是制度上的約束,“理”是感情上的疏導,“管理”就是協(xié)調各種關系,打造和諧、順暢、高效的班級管理機制。
班主任應懂得理解、寬容和尊重。理解、寬容和尊重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人格,更是一種教育。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如果我們能準確把握這一特征,在欣賞和感化中培養(yǎng)人格,用人格去創(chuàng)造力量,學生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班主任應給學生以自信心和成就感。學生一般都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他們大多數(shù)都在追求個人成功的價值,渴望在學習中得到應有的反饋,在人格本質上都有上進心。但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有許多原因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期望與現(xiàn)實的差距造成了學生厭學和煩躁自卑。班主任要讓每位學生都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信任,再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點撥和鼓勵,肯定學生的進步,讓學生有階段性的成就感。然后他們就可以帶著自信和成就感攻克下一個目標。
三、施教過程中的人格塑造
班主任是學生在校學習的希望之源,是教師整體形象的代表,也是學生模仿學習的直接對象,這就要求班主任特別注重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和外在的言談舉止,忌粗野、驕橫、暴躁、無知、啰嗦,更忌無所作為。因為學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好校長、好老師、好學校。其實我們學校的一切工作目的也就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心中的這“三好”期望,而這“三好”中的核心就是“好班主任”。
班主任直接面對學生的時候是較多的,特別是在處理突發(fā)矛盾的時候要真誠、坦蕩,切不可因維護師道尊嚴而遮遮掩掩。誰對誰錯應有一個明確的觀點。很多時候我們?yōu)榱司S護教師自己的顏面而含糊其辭,甚至偷換概念轉移視線,這樣做只能破壞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而產生消極影響。
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陶行智先生“獎你三顆糖”的故事大多數(shù)教師都知道。這個故事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教育案例,它既體現(xiàn)了一個大家的風范,又展示出了先生的教育智慧,是一種人格力量的集中體現(xiàn),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需要認真借鑒的。
班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人,人是班級管理工作的核心和著力點。人格塑造就是把學生的個性資源整合成一種班級整體資源,使之成為一個班級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這種資源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有了精神和氣質,我們的班級就有了靈魂。有了靈魂的班級才是真正育人的地方。
作者簡介:王繼珍,女,漢族,1968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旬陽縣仁河口鎮(zhèn)中心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