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關鍵詞〕 閱讀;名著;氛圍;目標;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精華,閱讀名著對提高學生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和人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名著閱讀題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連續(xù)出現(xiàn),所占分值為4分。考查范圍廣泛,考查方式靈活,題型難度逐年增大。通過對我校中考生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名著閱讀的答題情況不容樂觀,平均得分較低,有些學生甚至得零分。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閱讀也是如此。首先教師要愛讀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胃口擇優(yōu)推薦,把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經(jīng)常帶進教室傳閱,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平時閱讀中,老師要言傳身教,把自己閱讀時流露出的熱情、趣味與學生共勉,讓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以養(yǎng)成閱讀的自覺性。同時,要靠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動和吸引學生,在有目的和對象的閱讀中逐漸培養(yǎng)興趣,逐步品味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營造氛圍。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教師要利用課堂有意識地賞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胃口調動起來;積極開展課前5分鐘“名著推薦”活動,讓學生推薦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薦一位作家,讓學生寫讀后感,特別優(yōu)秀的在全班欣賞;或利用錄音機、電視等視聽媒體多讓學生“聽”書,誘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互相帶動激發(fā),養(yǎng)成讀名著、談感受、話樂趣的良好氛圍。
3.活動引導。巧妙地組織各種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名著知識競賽、讀書比賽、手抄報,制作讀書卡片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駱駝祥子》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影片,設計一次語文活動,或出一期黑板報,班會課上讓學生講講老舍的故事,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體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親近名著,熱愛名著,讓名著溫暖他們的心靈。
二、明確閱讀目標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覽全部。應重視《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篇目,對其推薦閱讀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關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級下冊:《童年》《昆蟲記》等,還有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記》《西游記》《水滸傳》等,這些名著都是學生所感興趣的,進行合理安排。每學期至少要有計劃地閱讀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師還可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進度,有目的地向學生推薦名著。如,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可向學生 推薦林海英的《城南舊事》,學習《在沙漠中心》可向學生推薦圣??诵跖謇铩?小王子》。這樣,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三、講究閱讀方法 讀書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識寶庫的鑰匙。由于名著的內容大都遠離學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較長,學生要真正讀懂讀完并非易事,因學生進入中學之后的課業(yè)負擔太重,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閱讀的樂趣更為有益。
1.略讀,精讀。略讀就是略觀大意,知其梗概,不要固執(zhí),咬文嚼字,前后貫通了解大概內容。如一些外國作品,常有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讀就是要用心閱讀體會,常識性的知識要記準,精彩片段要反復品讀,欣賞佳句,讀出自我感受。從而獲得知識,受到感情的熏陶。閱讀初期,一般以略讀為主,有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能力以后,進行有選擇性地精讀。對于必讀書目要精讀,逐章逐句地閱讀,細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讀、背誦、摘抄。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肮蕰粎挵偃兆x,熟讀深思子自知?!本褪沁@個道理。
2.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讀書筆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語言,從而不斷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教師可根據(jù)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練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比如學生在閱讀名著時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問號,讀到精彩的詞語、句子可以寫上自己簡短的批注,讀完后把自己真情實感記錄下來等等。
3.舉行探討交流活動。蕭伯納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流后,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痹诿喿x中可開展名著研討會。老師和學生之間或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互借鑒,彼此分享閱讀的感受,互相欣賞,相互交流,在探討中升華對名著的理解、感悟,形成自己獨特感受。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