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香春(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延邊分校,吉林 延吉 133001)
?
母語文化的遷移與英語詞匯教學
樸香春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延邊分校,吉林延吉133001)
摘要:人們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母語很容易對學習效果造成影響,這種影響集中體現在遷移上面,這種遷移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本文對幾種負遷移影響詞匯教學的作用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希望通過這種分析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干擾,將負遷移降到最低,同時還對兩種語言具有的異同點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增強正遷移,讓正遷移在詞匯教學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使得學習效果更加理想。
關鍵詞:母語遷移;英語詞匯教學;正遷移;負遷移
我們在學習外語過程中,母語必然會對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影響,這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有時候給我們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有時候又帶來正面影響,這種現象正在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母語對外語學習造成的影響我們稱之為“母語遷移”現象。語言遷移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經常出現,那么語言遷移是如何產生的呢?一些語言學專家經過研究發(fā)現,語言遷移其實屬于一種心理過程,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很容易會用母語的知識發(fā)展或使用其中介語。從這個角度來看,中介語體系屬于母語體系和外語語體系間的連續(xù)體,中介語與外語越接近,母語的負遷移就越小,那么學習效果越理想;如果中介語和外語差異越大,那么負遷移就越大,學習起來就越困難。按照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母語因為和外語相似成分對學習外語造成有益的影響叫做正遷移(positive tra nsfer);母語因為和外語具有相異成分而對學習外語造成消極的影響叫做負遷移(negative tran sfer)。不難看出,正遷移會對學習者掌握第二語言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在學習外語過程中,正遷移和負遷移同時存在,共同對外語學習造成影響。
語言包括了語音和語法以及詞匯三個因素,其中詞匯往往是學習者感覺最難的一個因素,詞匯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其他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因為受到漢語的影響,總是力圖將英語與漢語一詞一義對應起來,但由于二者具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想法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漢語和英語隸屬于不同的兩個語系,二者的詞匯和詞義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本對兩種語言的相同或相似點進行分析和比較,力圖促成正遷移,進而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英語,并且找出兩種語言存在的差異,盡力是避免干擾,消除負遷移造成的影響。
(一)外來詞
當前不同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語言文化也在相互進行交融,由于語言文化的相互交流,英語詞匯大量進入漢語。比如在粵語中就有很多英語單詞,很多學生都無意識地在使用這些外來與。比如說扳手,稱為斯班拿(spanner),球稱為波(ball)。
(二)音譯詞
英語中有很多詞匯是根據中國普通話的發(fā)音直接轉化而成的,比如武術在英語就是wushu,普通話在英語中就是putonghua,琵琶在英語中稱為pipa,臺風稱為typhoon。這些英語單詞的發(fā)音與中文的發(fā)音基本類似,在學習這些單詞的時候會將英語和漢語結合起來,這樣記憶起來會更加便捷和牢固。
(三)中文諧音
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記單詞,記單詞是一個需要不斷重復的過程,記完單詞以后需要不斷進行復習和鞏固,不然很快就會遺忘。諧音記憶就是要找到英文單詞發(fā)音的中文諧音,在中文諧音和英語單詞的詞義構建一定的聯(lián)結關系。諧音記憶法有的時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單詞記憶起來不再那么痛苦。比如家具在英語中是furniture,中文諧音是“房內缺”,可以理解為房內缺家具,那么記憶起來就容易的多。饑荒在英語中是famine,其中文諧音是“發(fā)米”,這樣就可以將饑荒與發(fā)米聯(lián)系起來,記起來就方便的多。activity(活動,行動)的中文諧音是“挨個提問題”,通過提問題來與活動聯(lián)系起來。
(四)英語詞匯的形義像似
漢字屬于象形文字,但是英文詞匯的形與義間難道就沒有聯(lián)系嗎?經過分析,發(fā)現在英語中,其詞匯的形和義并不是完全沒有聯(lián)系的。單詞與其詞義是如此相近,中國社科院英語中心袁立老師提出了“英文是象形文字”的論斷,將這種理念帶入課堂的詞匯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文的26個字母都有象形的解釋。例如字母“l(fā)”表示長和細,line表示細繩,lane表示小巷,l ean表示瘦的;字母“s”可以表示“s”狀的物體例如saw(鋸)和sickle(鐮刀),也可以表示人在“s”的狀態(tài),sleep(睡),spring(彈跳),還可以表示“s”聲,如hiss(蛇的叫聲)和sign(嘆息聲)。再比如P像揚起的手臂,b像下垂的手臂,put(擺,放),push(推),pull(拉,拖),press(壓,按),pick(采摘、拾,挑選),beat(敲打)。
(五)語音規(guī)律
1.在英語中,不同的字母和字母組合對應著固定的發(fā)音,這就構成英語基本的發(fā)音規(guī)則。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將音和形有效的對應起來,人們可以按照讀音來推想對應的字母,進而拼寫出單詞,同時在遇到陌生詞匯的時候,也可以根據字母的組成來正確地拼讀。
2.象聲詞/擬聲詞,摹仿各種聲音而產生的詞語,比如用giggle來表示咯咯地笑,用howl來表示動物的嚎叫與嚎哭。還可以借音表義,借音抒懷,[u:]顯得低沉——憂郁,黑沉,苦澀,blue(憂郁),gloom(昏暗、憂愁)。
(六)復合結構對比
從語義關系看,可以利用主謂、偏正、動賓等關系來構造復合詞。
1.主謂結構
心跳(heartbeat),胃疼(stomachache),日出(daybreak),地震(earthquake),日出(sunrise)。
2.偏正結構
鐵路(railway),黑板(blackboard),超人(s uperman),雨衣(raincoat),冰點(freezingpoi nt)。
3.動賓結構
舉重(weigh lifting),分紅(share out bo nus),打印機(typewriter),按鈕(push-button),
越野(cross-country)。
(一)文化差異方面
中國和英語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導致二者語言的詞匯內涵意義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中文里如果要是用“狗”來形容一個人,就帶有輕蔑和侮辱的意思,比如“人模狗樣”,但英語國家的喜歡狗,將狗視為其家庭成員,用狗來描述一個人并不會帶有侮辱的意思,例如He is a lucky dog.,翻譯成漢語就是他是個幸運兒的意思,顯然不存在蔑視和侮辱。又如我國人們比較喜歡紅色,紅色在中國代表著喜慶和順利的意思,因此帶“紅”的詞匯也往往有這方面的意思,比如“紅運”和“紅歌星”就代表成功和順利;而在英語國家,紅色被視為是血的顏色,因此在他們帶“紅色”的詞匯沒有成功和喜慶的內涵意義。
(二)語義搭配方面
“紅茶”在英語中是black tea,并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的red tea,;“河馬”是hippo而不是river horse。又如strong wind形容風大,但雨大英語是heavy rain,而不是strong rain,;“拋球”是throw a ball,“拋硬幣”是toss a coin??梢姖h語和英語在語義搭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不能將漢語的習慣帶到英語當中。
(三)指稱范圍的不對應
漢語和英語的詞義指稱范圍不對應,比如漢語表示琴類采取的是“類別+琴”的結構,比如鋼琴和小提琴等,在英語是piano和violin。又如漢語用豬肉、羊肉、雞肉來表示肉類,而在英語中分別為pork, mutton, chicken。比如英語中的wear glasses, wear a hat, wear a dress, wear a smile,這里的wear在漢語中分別對應為“戴”、“穿”、“帶”。
(四)詞的搭配方面
有的英語詞匯與對應漢語詞匯在意義上存在相同之處,但二者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漢語中的“看”和英語中的“看”就不是完全對應的關系,在漢語中可以用“看”字來形容所有看的動作,而英語中關于“看”就有很多個詞匯,比如see,watch,look, look at等,這種詞匯代表不同語境下的看。我們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由于受到中文的影響,翻譯很容易出錯,比如有人將“看電視”翻譯為see TV。
(五)詞性使用方面
漢語中有動詞,英文同樣也有動詞,而且動詞是學習英語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學英語動詞的時候很容易出錯,因為英文和漢語不同,其將動詞劃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用法是不同的,中文“看相片”是簡單的動賓結構,而翻譯成英語的時候不能簡單的翻譯成look photo。因為look是不及物動詞,在連接賓語時需要加上介詞at,同時photo也不能單獨使用,需要在前面加一個冠詞或定冠詞??聪嗥瑧摫环g是look at the/a photo,可見與漢語是不同的。
從上面的分析比較可知,母語遷移對學習英語詞匯有著負遷移的作用,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來克服母語帶來的不必要干擾。同時,在一定的條件下母語對英語詞匯學習還可以發(fā)揮積極的正遷移作用,讓學生的詞匯量學習更加方便,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將英語詞匯牢牢的記在大腦中,使得詞匯的學習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樊星白.英語特殊結構和習慣用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黃和斌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寮菲.第二語言習得母語遷移現象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2).
[4]徐國輝.英語詞匯的像似性探索[J].英語教學與實踐,2004,(7).
[5]楊自儉,李瑞華.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6]張清.試論學習的遷移規(guī)律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2,(5).
作者簡介:樸香春(1964—),女,朝鮮族,吉林琿春人,延邊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翻譯。
收稿日期:2015—02—17
文章編號:1673-4564(2015)02—0032—03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