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高校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
章春杰
(鹽城師范學院黨委辦公室,江蘇鹽城224051)
摘要:當前高校黨群關系總體上是密切、融洽、健康、和諧的,但同時也存在交流溝通不夠、民生意識不強、權力監(jiān)督不力、個別干部素質不高等問題。新形勢下,高校黨群工作呈現思想波動趨向復雜化、矛盾糾紛趨向多樣化、群體沖突趨向極端化等特點。高校應該從以人為本,關注師生利益;發(fā)揚民主,凝聚師生智慧;完善制度,保障師生權益等方面著手構建和諧黨群關系,以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
關鍵詞:黨群關系;高校;和諧;構建;民生意識;權力監(jiān)督
中圖分類號:C939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研究
作者簡介:章春杰(1981—),男,江蘇沭陽人,鹽城師范學院黨委辦公室、院長辦公室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04
面對新的時代和新的形勢,高校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面對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zhàn),高校的改革勢在必行。改革不可能不涉及利益和觀念沖突,改革也容易導致各種矛盾糾紛凸顯。這也使得高校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只有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執(zhí)行力才能提高,領導班子的決策部署才能得到師生員工的積極擁護和支持;高校只有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改革才可能順利進行,“依靠教職員工辦學”才不是一句空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建和諧校園,必須要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
一、新形勢下高校黨群關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黨群關系總體上是密切、融洽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交流與溝通不夠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這不僅是對我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黨執(zhí)政65年來寶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黨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領導干部不重視本應承擔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徹徹底底把自己定位成了黨和國家的重要“官員”,整天忙于公關、接待、應酬、開會、批閱文件,幾乎沒有時間接待師生員工來訪,“領導接待日”也形同虛設。同時,出門要以車代步,高高在上,不愿到教師中間、學生課堂了解情況,即使到基層一線也靜不下來、沉不下去,調研基本上也是浮光掠影,不愿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和研討以及論證活動,致使與師生員工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有的高校領導不知道師生員工在想什么,師生員工也不知道干部在干什么。
(二)民生意識不強高等院校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其就業(yè)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關乎社會主義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然而,一部分高校領導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在辦學過程中沒有真正從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下功夫,進而影響新時期黨群關系的和諧。與此同時,有的高校領導成天停留在聽匯報、看材料、要數字、催報表,滿足于紙上談兵,致使科研人員靜不下心來搞科研,教學人員靜不下心來搞教學;管理人員也整日忙于應付交差,導致管理效果和管理質量不高。有的校領導更是為了自己能在仕途上“更上一層樓”,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熱衷于“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在學校改革發(fā)展上沒有新招數、新思路,對師生員工亟需解決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回避、推諉,導致高校黨群關系不和諧。
(三)權力監(jiān)督不力領導干部手中掌握的權力,一旦失去了民主監(jiān)督,失去了有效的制衡,就很容易導致專斷霸權,就很容易產生腐敗。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屢屢曝出腐敗案件,一批高校領導先后成為“階下囚”。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高校領導能夠腐敗,關鍵在于對他們的監(jiān)督仍處于真空地帶。從體制上看,我國高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從分工上看,高校領導各司其職,權力分散,但分管領導在自己的權力范圍內,常常擁有較強的話語權。比如,采用什么教材,購買什么儀器設備,基建招投標確定誰家,分管領導基本上可以拍板。同時,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不顧制度規(guī)定,不問師生意見,不聽師生建議,這都容易導致腐敗的產生。只要高校領導的權力不受約束和監(jiān)督,培養(yǎng)國家棟梁的圣潔之地出現腐敗也很正常。另外,在黨務公開和校務公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每年召開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各項議程基本上都是履行程序,會議也只是“走形式”,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果。
(四)個別干部素質不高常言道:“做官先做人,萬事德為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是提拔干部的必備條件。當前,高校領導干部隊伍整體上是好的。有些干部在未提拔擔任領導之前,還是能沉得住氣,坐得了冷板凳,還是能靜得下心來專心鉆研業(yè)務和搞科研的,是名副其實的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并且在某一學術領域還是大名鼎鼎的專家、學者。然而,在擔任領導干部后,自然而然會忙于應酬、接待,時間長了,容易產生浮躁心理,就更不談靜下心來鉆研教學和科研了。
眾所周知,學術專家標準是高校領導干部素質建設的重要標準。因為,“高校是知識和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知識層次高,工作學術性強”[1]。不少人在擔任校級領導后,迫于環(huán)境的壓力,會繼續(xù)發(fā)表學術文章和出書。但是,個別領導發(fā)表的文章或出版的書,根本或者大部分都不是自己寫的,而是自己的“親信”代勞的,并將其作為提拔“親信”的籌碼或交換條件。這種弄虛作假的學術腐敗現象,直接敗壞學術氛圍。此外,還有的高校領導打“中外合作辦學”的幌子出國,回國后一無所獲,實為公款游玩。這種假公濟私、奢侈浪費的行為,直接惡化了黨群關系。
二、新形勢下高校黨群工作呈現的特點
(一)思想波動趨向復雜化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現在的社會逐漸變成了信息化的社會。這就使各種思想文化能夠得到及時的交錯、激蕩和碰撞,從而對教職員工的思想意識產生深刻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特別是隨著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社會思潮紛繁變化,一些錯誤的、消極的、頹廢的思想意識在互聯(lián)網的作用下蔓延滋長速度更快。此外,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的趨勢和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教職員工的思想壓力和工作壓力也會空前增大。這使得教職員工的思想意志受到巨大考驗,對所在高校和所從事工作的忠誠度也會降低,從而影響高校自身的發(fā)展。
(二)矛盾糾紛趨向多樣化當前,我國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各類社會矛盾糾紛發(fā)生率和激化率急劇上升,矛盾糾紛的關聯(lián)性、敏感性不斷增強,矛盾糾紛的多樣化、復雜化不斷凸現,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面臨嚴峻挑戰(zhàn)。近年來,高等院校在激烈的市場博弈中,矛盾糾紛呈現了形式多樣化、內容復雜化等特點。在干部選拔方面,經常會出現“好哭”的孩子吃到了奶、“好動”的人跑得了官;在職稱評定方面,有些教職員工因為評不上職稱而對學校職稱評定工作產生意見,有的干脆把矛頭指向個別校領導或職能部門;在新校區(qū)管理方面,比較突出的矛盾糾紛是教職員工上下班問題,這種乘坐校車的“走教”形式,極易引發(fā)教職員工的不滿;在后勤社會化改革方面,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人員包袱太重,尤其是在解決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社會保障問題極易產生矛盾;在家屬區(qū)管理方面,存在建筑破舊零亂、公共設施不全、道路損壞等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容易引發(fā)矛盾。此外,有的高校對教職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視不夠,少數黨的干部考慮問題不全,作風簡單,影響了黨群關系。在高等教育事業(yè)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高校的矛盾糾紛趨向多樣化。
(三)群體沖突趨向極端化群體沖突是轉型期中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大的威脅。如不能進行有效的遏制,最終導致人性的麻木和社會的不安。中組部的一項研究表明:“不少人認為‘找企業(yè)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鐵路’?!盵2]教職員工是高等學校的辦學主體,他們在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等工作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職員工普遍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容易使他們產生不滿情緒和敵對思想,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群體性事件。近年來,不少高校在子女入學、住房分配、職稱評審、科研獎勵、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甚至導致極端化的群體沖突。高校領導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如果考慮問題不夠謹慎和全面,容易破壞、激化黨群關系,導致教師罷課、職工罷工的現象發(fā)生,這會給高校自身發(fā)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因此,全面、真實地了解教職員工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對做好新時期高校黨群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三、新形勢下高校和諧黨群關系構建的策略
(一)以人為本,關注師生利益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千方百計解決師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是推動學??茖W發(fā)展、促進校園和諧的根本要求。我們黨堅持貫徹以人為本,把實現群眾根本利益和人的自身發(fā)展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目的,是黨的宗旨和執(zhí)政理念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集中體現。在高校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暢通師生訴求渠道,真誠傾聽師生呼聲,把師生員工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師生員工的多方面需求。一方面,要暢通信息交流平臺,使輿情民意能“上得來”。高校領導平時要重視民意的收集,關注師生員工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了解他們的訴求。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少高校都設立了書記信箱、校(院)長信箱,有的高校還建設了信息交流平臺,這都為教職員工暢所欲言、領導收集民意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溝通平臺。另一方面,領導要“下得去”,主動傾聽教職員工的心聲。實踐證明,沒有群眾立場和群眾觀點,就不可能有愛民、為民的行動。高校領導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動深入基層、深入到生員工中去聽他們的呼聲。唯有這樣,才能了解民意,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二)發(fā)揚民主,凝聚師生智慧堅持實行民主制度、凝聚群眾智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需要。工作要推進,事業(yè)要發(fā)展,必須要緊緊團結和依靠群眾,逐步完善民主制度、不斷激發(fā)群眾創(chuàng)造力、著力擴寬凝心聚力途徑,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事業(yè)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愿望得到尊重、創(chuàng)造活動得到支持。唯有這樣,才能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斷提供智力、挖掘潛力、積聚動力、增添活力。隨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高校面臨著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客觀上更加需要發(fā)揚民主,走群眾路線,凝聚群眾智慧。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高校,廣大教職員工既是國家的主人,也是學校的主人。高校領導應認真聽取教職員工的意見和建議,發(fā)揚民主,集中民智,把學校辦好。首先,要開好教職員工代表大會,建立健全教代會各項規(guī)章制度,努力提高代表素質和提案質量。其次,要推進信息公開工作,規(guī)范黨務公開、校務公開內容、形式和范圍,暢通信息反饋渠道。最后,要定期召開座談會,并充分利用校領導接待日、信箱、網絡、校務委員會等途徑,加強學校工作透明度。
(三)完善制度,保障師生權益實踐證明,為了讓群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必須要善于運用政策、制度杠桿,加強群眾權益的保障。因為制度往往要比人更可靠,只有制度變得更加完善、更有剛性,群眾權益才有可能得到應有的保障,保障群眾權益才不會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就目前而言,無論是教育制度、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還是分配制度,在公平性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都需要通過糾偏來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就高校而言,工會等維權組織的能力在弱化,過重偏向于行政化,習慣于根據領導指示開展工作,而不是根據教職員工意愿開展工作,組織開展業(yè)務文體活動,更不能體現其作為教師群體利益代表的地位和作用。這使得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群眾權益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工會等維權組織要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根據教職員工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制定出能充分維護教職員工權益的規(guī)章制度,以此來促進教職員工利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木春.高校領導干部素質建設標準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3):10-13.
[2]中共中央組織部課題組.2000—2001年中國調查報告——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67.
〔責任編輯:王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