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新星
摘 要:初中生物主要是進行生物基礎知識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對生物學產生一定的認識,為學生今后的生物學習做好準備。主要對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師生對話有效性展開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通過努力,為改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現(xiàn)狀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師生對話;有效性
我國初中生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師生對話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對話水平以及對話技巧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因此影響了初中生物教學的順利進行。
一、初中生物課堂師生對話存在的問題
1.教師缺乏重視,課堂溝通不足
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的過程中,長期以來一直沿用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因此課堂授課的主要套路是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幾乎沒有過多的交流。最常見的交流方式也主要是教師主動提問,學生被動回答。因此使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顯示出溝通不足的問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初中生物教師對于師生間對話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認識,沒有將現(xiàn)代教學理念融入初中生物教學中去,使師生間對話的作用難以發(fā)揮。
2.學生興趣缺失,討論難以展開
課堂教學活動具有雙向互動性,不僅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學生也要積極配合教師,努力學習知識。但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這種雙向的互動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難以順利地展開。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師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語言過于嚴肅生硬,使學生對初中生物教學產生排斥感,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難以有效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且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也難以得到學生的響應。
3.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氣氛嚴肅
教育本身并不應該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寓教于樂”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一直是有關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氛圍的活化上卻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生物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缺乏技巧,難以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情境中去,并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導致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無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提高初中生物課堂師生對話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1.強化教師認識,提升教師素質
對話是師生間溝通的基礎,因此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有關生物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提高對師生對話環(huán)節(jié)的重視程度,并積極提升自身的素質,以達到強化師生對話質量的
目的。
2.應用鼓勵教學,激發(fā)學生熱情
初中生物雖然學習的都是基礎性的生物知識,但是由于知識涵蓋面較廣,并且涉及大量實驗教學,因此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經常會對自己的學習信心造成打擊。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中,不僅要在對話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同時還要借助對話的作用激發(fā)起學生對
生物學習的熱情。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對學生進行鼓勵教學,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加入鼓勵性的詞語。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學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關注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難以有效理解染色體、DNA等概念的含義。鑒于此,為了讓學生找回學習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對學生說:“生物遺傳和變異是現(xiàn)代科學界研究的重點,同學們在學習這一課存在困難是很正常的,老師相信只要同學們肯下功夫,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與理解,很快就可以有效把握本課的內容?!?/p>
3.迎合學生需要,制訂對話策略
現(xiàn)代教育主要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應首先把握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結合學生的需要安排對話環(huán)節(jié)。具體來說,初中生物教師應迎合學生的需要,并制訂合理的對話策略以達到豐富對話內容、提升對話效果的目的?,F(xiàn)代學生對平等、個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應將平等性與趣味性放在第一位。例如,在學習傳染病和免疫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對學生說:“咱們人體中
有個小衛(wèi)士,其對我們人體起著保護的作用,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認識認識咱們人體中的小衛(wèi)士,看看這個小衛(wèi)士它到底有多厲害?!?/p>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靠相互間的對話來進行,對話的質量以及對話的技巧等決定著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以及感情的溝通等。在對教育教學展開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有關專家發(fā)現(xiàn),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溝通,關系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有關院校應加強教師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以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榮輝.交互式白板平臺下《兩棲類的生殖與發(fā)育》教學設計與思考[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3(12).
[2]盛蘭柱.讓生物課堂動起來:互動探究的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學習:中,2011(0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