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航
【摘 要】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課堂中猶如雨后春筍,但卻始終未能茁壯成長。但不可否認"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以完善小組建設制度開始,通過班級實施的案例,闡述了如何提升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成效性。
【關鍵詞】完善制度;提升成效;小組合作;語文課堂
一、“金玉其外”但“敗絮其中”
1.憧憬的合作學習
大多數人認為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工具,認為簡單地通過組織進行有意義的合作學習,就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使他們形成彼此信任、尊重和關愛的人際關系。學生就會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進行很好的小組合作和探究學習。
2.無效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開始轟轟烈烈進行,然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常??吹皆S多合作學習卻流于形式。討論時小組內人人都在說話,但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甚至很多學生以此作為談天說地的好時機,難怪很多學生在問卷調查時選擇喜歡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而發(fā)言時,小組成員間更是推來推去??傊?,看不到合作成為學習的有效性,學生也分享不到合作所帶來的收獲和喜悅。很顯然,這樣的小組討論只流于形式,圖個熱鬧,對學習收效不大,甚至是無效的。
二、“金玉其外”促“絢麗其中”
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顯現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況不由讓人深思,結合本班情況及本班特色,決定從完善小組建設制度開始,扎扎實實做起,努力提升語文課堂合作學習成效性。
三、百花齊放——規(guī)范分組制度
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功能,分好小組是前提。構建學習小組首先要合理,因為這既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智力狀況、學習能力、基礎知識、興趣愛好、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同組異質、異質同組”的原則進行分組。然后從全班(根據組數)選出組織能力強、學習成績好,在同學中威信較高的學生擔任每組的組長;再按學業(yè)成績和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從高到低分別選擇編排每組的(1至4號),并從組長到組員依次編號;最后進行組間平行微調,使同號的組員實力相當,組與組之間的各科水平和綜合水平基本平衡。具體分組如下:
四、各司其職——規(guī)范責任制度
小組四人是一個鮮活的群體,他們有個性,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在不斷地變化中,是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要求的他們的。所以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后,要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使每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負責,明確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和責任,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和各方面負責。
1號職責
(小組長) 1.充當整個討論過程中的組織者和裁判,了解本組學生對所討論問題的掌握情況。
2.小組合作學習時能合理安排小組各成員的分工,協(xié)調有序地安排討論及發(fā)言。
3.團結、幫助、組織同學,打造積極向上的小組學習團隊,勇敢地擔當起學習小組的學習領袖角色,為小組出謀劃策。
2號職責
(檢查員) 1.檢查每次小組合作學習作業(yè)的完成情況。
2.檢查小組成員課堂學習情況和每天學習內容的落實情況,及每天個人衛(wèi)生小組衛(wèi)生及佩戴紅領巾情況等。
3號職責
(匯報員) 1.負責匯報小組中的討論結果,要求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匯報形式可多樣,一人匯報,集體匯報,穿插匯報都可。)
2.匯報員要在討論過程中理清思路,做到胸有成竹。
4號職責
(記錄員) 1.記錄整理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發(fā)言,要求組織能力強,下筆較快的同學擔任。(可輪換)
2.同時擔任計時工作,確保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小組討論。
組內分工落實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對每一個同學所擔任的角色可根據教學情況定期作適當的調整或輪換,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學習的積極性。
五、百鳥爭鳴——規(guī)范交流制度
有實驗研究表明,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授課方式,學生只能掌握知識的10%左右;如果教師利用一些教具和學具進行教學,學生能掌握到20%左右的知識;而利用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來學習,學生就能掌握到知識的90%左右。可見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規(guī)范交流制度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1)自學階段:要獨立學習,不能打擾別人。
(2)交流階段:小組間輪流發(fā)言,其他成員要學會傾聽和記錄以及相互補充。要尊重他人,要等別人說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3)展示階段:聽從小組長意見,不能推諉,甚至要主動要求匯報,組內其他成員要隨時準備補充。
(4)注意規(guī)范匯報交流時的語言,如發(fā)言前要說“我們小組認為”“我代表某某小組”“我對某某小組有一點建議”等等。
六、群賢聚集——規(guī)范評價制度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得輕松、自在、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學會分享和幫助他人。因此,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顯得尤為重要。在建立評價制度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定評價制度。如讓小組小組長開展管理經驗交流會,商討辦法,經驗共享。他們交流的辦法都來自于組長,來自于學生本人,往往更適合于管理學生,只有深入了解組員的組長,才能制定出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評價制度。
1.組內評價
采用組員間互評制度,沒有學生的良莠之分,誰都可以對組內成員表示肯定或提出意見,評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導學卡中自學情況。②討論時是否積極參與。③討論內容是否合情合理。④討論時是否認真傾聽組內其他成員的發(fā)言等。
【案例】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中,教師設計了導學卡,導學卡中有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未來小組匯報片段:
1號:我們認為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是黃河產生變化的自然原因。
2號:我對1號同學有補充,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容易受到侵蝕,產生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也是黃河變化的原因。
1號:我同意2號觀點,就是因為大量泥沙進入黃河,才產生了懸河,造成決口,給人們帶來了災難。
3號:我還想說,人為的原因更加速了黃河的變化,人們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長,人多了就要吃飯,為了吃飽肚子就要開墾荒地,毀滅森林,破壞草原,更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4號:我非常同意3號的想法,但是我還有補充。人們越開墾,水土流失就越嚴重,肥力就要下降,農作物就要減產,人們就更要開墾耕地,水土流失就更嚴重。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長此以往,人為地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給母親河增加了負擔,使她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思考】小組在交流過程中,組員間互相匯報并補充,及時嘉獎,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本課的重難點,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進行課外拓展,聯系五水共治,滲透保護環(huán)境意識,真可謂是事半功倍。
2.組間評價
主要用于小組匯報時,小組與小組間的互動機制。
【案例】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口語交際《走,我們去春游》中的環(huán)節(jié):
(1)學生根據課本簡單概括春游活動方案的內容。(學生暢所欲言,老師將學生意見加以概括:合理的時間、安排春游路線、開展豐富的活動、準備所需物品等)
(2)圍繞上述問題,根據班級分好的小組,分組討論,設計出每組的春游方案。(人員分工、注意事項)
(3)各組學生積極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引導:到什么地方最好,怎么去,出發(fā)時間,開展什么活動,準備什么東西,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4)小組選擇代表匯報,匯報時各小組分工也很明確,有些小組選擇集體匯報,1號負責整體安排,制定方案主題,2號匯報時間地點及路線,3號則匯報活動內容及注意事項,4號匯報出發(fā)前的準備工作等。
(5)小組匯報后,其他小組對其進行評價。評價語言不僅豐富,而且一針見血。如:我們小組認為未來小組把確定的主題“弘揚革命精神”非常有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如:我個人認為未來小組的2號沒有把路線說清楚,這樣會帶來安全隱患,希望能進行更詳細的解說。再如:我們小組一直覺得未來小組安排的活動中有一項是自由活動,這項活動沒有很大意義,而且不安全,建議改成小組采集樹葉標本留作紀念等活動。
【思考】組間評價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傾聽的習慣和能力,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真是一舉數得。
3.教師評價
(1)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應該相結合,要更側重于過程的評價,要盡量體現“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理念。
例如:對于那些一向愛動腦筋,愛發(fā)言的學生,可以這樣評價他們:“你真是同學們的榜樣,不但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而且能帶領小組成員共同探究。老師也為你感到驕傲!”而對于那些反應不是特別靈活,對自己不是很自信的,卻能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學生,則可以這樣評價:“你能這么自信地融入同學們的討論、探究中,說明你每天都在進步,老師相信你一定能一天比一天進步。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嗎?”評價是要盡量關注暫差生的點滴進步。
(2)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正視學生之間的差距,可以更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
(3)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匯報水平,小組活動的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合作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
七、以點帶面——限制機會制度
學生的個性差異顯著,小組合作學習 很容易成了“優(yōu)生唱主角,差生跑龍?zhí)住钡木置?。所以要避免只求熱鬧不求實質的弊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特別要關注那些極小發(fā)言的“弱小者”。為了讓每個組的暫差生(基本上是4號)能更投入到小組合作中來,特制定了限制機會制度。對強勢學生進行發(fā)言限制,優(yōu)等生每節(jié)課發(fā)言不得超過兩次,并要選擇難度較高的問題進行回答。如小組里1號和4號同時舉手回答問題時,要把機會讓給4號。大家禮尚往來,保證了小組合作討論的活力和競爭力。
【案例】在四年級下冊《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中表現尤為明顯,課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完成表格小組討論并進行補充和歸納,最后小組匯報,并可以適當進行演示畫一畫示意圖。
【思考】表格完成的難度系數并不高,于是,教師提示組內成員把發(fā)表觀點的機會讓給4號,每個組的4號都代表自己小組積極搶答,讓班級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不僅培養(yǎng)了暫差生動手操作和口頭表達等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信,也讓他們更融入集體,更融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表現積極,整節(jié)課有種意猶未盡的味道。
自從班級完善了這些小組建設的制度,開展小組合作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踐活動以來,教師在課堂中能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并且已經逐漸形成了習慣。學生也能真正投入開展合作學習,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我們研究的步伐才剛起步,在制度的建設上,教師應該以先進理念為指導,鉆研、嘗試、實踐、完善,不久的將來一定會享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也一定能拋開語文課堂教學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狀況,使小組合作學習煥發(fā)獨特的魅力,不僅“金玉其外”更是“絢麗其中”。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文濤.《論有效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12期.
[3]尹衛(wèi)紅.《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安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王維平.《論小組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年04期.
[5]董蓓菲.《小學語文小班化合作學習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