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寬波 耿玉陽
摘要:一切為了實施 素質(zhì)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主動學習,即使教師講得天花亂墜,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必須創(chuàng)造參與條件,注重學法指導,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提高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關(guān)鍵詞:素質(zhì)教育 課堂教學 學生 主動參與
現(xiàn)在的教學模式繁多,各有千秋,但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實施素質(zhì)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主動學習,即使教師講得天花亂墜,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必須創(chuàng)造參與條件,注重學法指導,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提高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注重實踐,讓學生動手參與
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做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演一演、做一做、折一折,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如教學“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兩次后,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蔽易寣W生自己用一張長方形的紙,自己動手折。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折,先把長方形對折一次,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再對折一次,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對折3次,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八分之一。以此類推,學生自己得到一個結(jié)論:
對折1次,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
對折2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
對折3次,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八分之一;
對折4次,平均分成16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十六分之一。
……
這樣,讓學生手腦并用,看得見、摸得著、記得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注重語言表達,讓學生動口學
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動手操作,還是歸納分析,無論是計算題還是應用題,我都做到讓學生把演示過程、概念、法則、運算順序,解題思路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來,把感知上升為理性。
如教學“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兩次后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時,不僅讓學生動手折,還讓學生邊動手折邊表達,最后上臺展示,讓學生準確敘述結(jié)論,共同小結(jié):
對折1次,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
對折2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
對折3次,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八分之一;
對折4次,平均分成16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十六分之一。
……
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創(chuàng)造了參與條件。
三、注重激趣引思,讓學生動腦學
在教學時,我注重在知識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等處,激趣引思,營造一種熱烈的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狀態(tài)。
如教學“數(shù)學廣角——集合”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題:“有2個爸爸,2個兒子,卻為什么只有3個人?”
此時,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認真動腦思考,積極尋求正確答案,有2個爸爸,2個兒子,應該一共是4個人,為什么只有3個人呢?原來有一個人既是爸爸,又是兒子,他的身份是雙重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這樣就能很快地引入“數(shù)學廣角——集合”的教學,也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民主教學,讓學生主動學
民主教學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必然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敢于質(zhì)疑,大膽創(chuàng)新,樂于發(fā)表見解。
在教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我出示這樣一道題:用兩個長是6厘米,寬是3厘米的長方形拼在一起,它們的周長分別是多少?
兩個這樣的長方形拼在一起,可能會是什么圖形呢?我先讓學生拿兩個這樣的長方形拼一拼,畫一畫,在畫出的圖中分別標出拼成圖形的長和寬,最后再算一算。
我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樣的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會拼成什么圖形,他們的周長怎樣計算?
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結(jié)合自己拼的和畫的得出結(jié)論:這樣的兩個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邊長為6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長是:6×4=24(厘米);也可以拼成一個長為6+6=12(厘米)、寬為3厘米的長方形,它的周長是:(6+6+3)×2=30(厘米)。
學生不但解答了問題,還讓學生充分體會了學習的樂趣。
五、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自己學
學法指導是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指導,讓他們“會學、學會”。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jié)構(gòu)。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語文基礎(chǔ)知識結(jié)構(gòu)化、網(wǎng)絡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語文知識單化、有序化、網(wǎng)絡化,使之構(gòu)成一個基本的知識體系。
例如,學習《三峽》,幫助學生羅列一詞多義的文言詞語時,既歸納“自”在該文中出現(xiàn)的兩種解釋:一是“在”,另一個是“如果”;并在《捕蛇者說》和《活板》課文中找出“自”的另外幾種解釋:“從”“另外”等。這樣,學生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碰到“自”,就會有選擇地來辨別該句的“自”是何種意思。為學生構(gòu)建知識體系建立了一個范式,有利于學生運用類似方法來梳理歸納學習內(nèi)容。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和原則,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必須創(chuàng)造參與條件,并不斷探究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自己“會學”“學會”,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