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在多年的高中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學習數學普遍存在著不讀也不會讀數學課本的問題。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問題,作了長期的深入調查、研究、分析后得出:造成學生不讀也不會讀數學課本有六個原因。針對這六個原因,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培養(yǎng)學生學讀書。經過實踐探索總結出“十個結合”的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教學方法,本文對這一教學方法談談一點認識,以資探討。
【關鍵詞】閱讀;數學;教學;培養(yǎng)
數學課本是“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化”的具體化和實施細則,它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和主要依據。在數學教學中要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培養(yǎng)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使學生學會自己學習,體現教師“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素質教育思想。
在多年的高中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學習數學普遍存在著不讀也不會讀數學課本的問題。筆者在自己的教學中,圍繞這一問題,作了長期的深入調查、研究、分析后得出造成學生不讀也不會讀數學課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只能接受教師的知識。教學的重點是教,而不是研究學生的學。數學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學生只需接受教師的教,無需主動的閱讀課本,尋求知識。
(2)學生由于小學初中學習習慣的影響,認為數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解題,長期形成了上課聽教師講、下課按教師布置的作業(yè)解題,作業(yè)模仿例題硬套,數學書只限“習題集”,讀不慣數學書,也不會閱讀數學書的模式。
(3)學生習慣于教師課堂講授,樂于簡單得聽講,被動地學習,認為數學課本必然由老師講,讀不讀問題不大。
(4)考試很少涉及到課本上的例題、原題,因此學生認為數學課本中的題目不是考試的重點。
(5)看數學教材,類似讀小說、看畫報,一晃而過,不加思考,不細讀。
(6)數學的概念比較抽象,名詞術語不太明白,讀不懂、讀不實。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培養(yǎng)學生學會讀書,經過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十個結合”如下:
培養(yǎng)學生學會讀書的“十個結合”
(1)激發(fā)興趣和培養(yǎng)習慣相結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有求知欲。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定難度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從閱讀教材中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教師要常讓學生從數學閱讀中嘗到“甜頭”,體驗成功。對于他們在閱讀中所學到的東西,教師要及時發(fā)現閃光點,熱情鼓勵,激發(fā)興趣,另外,還可以用數學家勤奮學習、刻苦攻讀的事跡,啟發(fā)他們發(fā)奮讀書,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
學生閱讀教材,有一個從不習慣到習慣的過程,只有將培養(yǎng)興趣和養(yǎng)成習慣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從不習慣順利過渡到習慣 。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演算后,教師再重點講解,可使學生學得更主動、活潑,使閱讀成為學生發(fā)自內心的需要。
(2)范讀、導讀和自學相結合
由于數學語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性的邏輯特點,所以教師要做閱讀示范,可以選擇書中典型的內容,向學生講述自己的閱讀經驗,邊讀邊講。邊讀邊找問題,然后又再閱讀中解決。特別要選那些看起來“平淡”,讀起來“易懂”,但易犯毛病的內容作閱讀示范。
導讀,就是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先列出閱讀提綱和思考題,再讓閱讀并回答思考題。教師這樣做,一方面能使學生的閱讀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能引導學生深入的讀。
(3)讀書與寫、說、議、練相結合
閱讀是要動筆頭,邊看邊練或在練中遇到問題時再閱讀課本中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在書上做記號、畫重點、提問題、寫眉批、邊讀邊批,寫讀書筆記。教師可以選出好的讀書筆記作示范講評,引導學生掌握些讀書筆記的方法。實踐證明:讀與寫相結合,做到手腦并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說與議,就是要求學生閱讀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書中的思想。為了防止學生“走馬觀花”的閱讀,教師要設置一些易錯的題目,讓學生練習,然后再讓學生閱讀,進行反思或相互評價。
所謂“練”,其重點是練習數學語言的轉換。數學語言可分為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教材中的內容是分別用這三種語言來表達的。
(4)主動閱讀與被動閱讀相結合
所謂被動閱讀,就是逐字逐句的讀書,弄懂書中提出的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題。主動閱讀,就是要求思考性的閱讀,并與書中內容對照,自我評價、修正。例如,看完一個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后,不是去看書上的證明,而是自己先試著證明。把自己的想法和書中的證明過程相比較;看完例題的題目后,不是先看解題過程,而是自己先嘗試解題,然后再閱讀書中解法,不論自己的思路是成功的,還是部分成功或一點兒成功乃至是完全錯誤都沒關系。兩種閱讀方式相結合,既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也可以引導學生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體驗閱讀成功的愉悅感,讓學生閱讀過程充滿樂趣。
(5)預讀與復讀相結合
有目的的預習很重要,有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要鼓勵學生在預讀時大膽的猜想,允許學生出錯,不同觀點可以爭論,激發(fā)讀書興趣。學生通過預讀,對教材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聽課更有針對性,課堂效果更好。
學生理解教材往往不深入,以至于前學后忘,讓學生進行復讀有助于加強理解,優(yōu)化知識結構。課堂上教師要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重溫本節(jié)課內容,將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完整、仔細地再讀一遍,圈畫學習心得,總結解題規(guī)律,并提出進一步的問題。
(6)讀“厚”與讀“薄”相結合
要指導學生精讀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學會咬文嚼字,反復推敲,認真仔細地領悟知識要點,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名詞術語、每個圖表都仔細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對新出現的數學定義、定理不能一遍過,要反復閱讀并認真分析直至弄懂含義。這個過程是把書本越讀越厚的過程,這時獲得的知識雖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讀書還有待于發(fā)展到歸納總結階段。這個過程就是把書讀薄的過程。也就是華羅庚教授關于讀書的兩句話,他說:“先鉆進去把書讀厚”再“跳出來,把書讀薄”,為了培養(yǎng)學生把書讀薄。每章學完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回憶每章教材的結構,仔細回味,整體把握,加深理解,這樣,即見“樹木”,又見“森林”的閱讀,能夠真正使所學內容變?yōu)閷W生自己的東西。
(7)閱讀與提問相結合
課前預習課本和課后復習課本,目的都是為了理解掌握課文所述的知識內容。學生在閱讀中,都會遇到以下難點和有不同的看法。鑒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把遇到的難點和見解,以問題聽課,解決問題,或到外請教老師同學解答。這樣,學生就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習的效率。
(8)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qū)別對待。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只要求他們做到三點:第一,理解并能正確敘述教材中的有關概念的定義、法則、定理、性質及公式;第二,會把數學語言與數學符號互化;第三,邊看,邊演算,也就是只要求理解課本內容及所述的計算和論證方法,不要求擴充,以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除以上三點要求外,還要求他們做到兩點:第一,要求回答一些較難的問題。第二,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鼓勵他們撰寫數學閱讀心得、數學小論文等。
(9)接受與批評相結合
讀書要有敢于質疑的精神,既要尊重書本,又不迷信書本,鼓勵學生看書后,獨立分析、判斷書中那些是對的,那些地方還不夠嚴密,甚至是錯誤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特別是對于書中的“我們知道”、“顯然”、“易證”、“同理可證”字眼,不可輕易放過,一定要想一想是否真的“知道”、“顯然”、“易證”。用審視的眼光閱讀,可使學生讀書更主動、效果更好。
(10)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閱讀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把課上與課下,學校與社會結合起來,要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包括互聯網上的資料),安排學習進度,指導學生批改作業(yè),指導學生編擬測試題。對于當今生活中出現的新名詞要有所了解,例如“利息稅”、“所得稅”等等。
以上所述,實屬筆者在長期深入調查,研究、分析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一直遵循上述的教學規(guī)則。通常情況下筆者在高一高二兩年對學生進行怎樣閱讀數學教材的方法的培養(yǎng),這樣到了高三,多數學生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數學邏輯思維。這些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并將教材中的知識應用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中。學生們一旦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解題的過程中突破一道道難題,并從中獲取學數學的樂趣,甚至還能尋找到比教師講授的解題方法更靈活、便捷的方法。
【參考文獻】
《高中課本》、《教學大綱》、《中學數學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