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非專業(yè)學生中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而這種教育的核心就是審美教育。本文分析了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現(xiàn)狀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并探討如何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進行音樂教學。
【關鍵詞】非專業(yè)學生;審美教育;音樂情感
音樂教育是一種與美的動感相結(jié)合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滲透于人的心靈的情感教育,它直接影響人們的情感與理智、精神與道德、情操與思想,因此分析目前高校中音樂教育的問題所在,以及探討音樂教學過程如何按照審美的規(guī)律來設置和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今高校音樂教育現(xiàn)狀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
學生普遍缺少接觸音樂的機會。由于現(xiàn)階段教育總體方向被應試所主導,可以說從小學開始,音樂課堂就不被重視,甚至可以說是被邊緣化。另外由于資金和輿論宣傳的問題,一些高雅的音樂作品曲高和寡,學生們只會唱一些流行歌曲,局限地認為這就是音樂的全部。如此一來,生生地拉開了音樂和學生的距離。
教學過程缺少讓學生主動地去感受音樂,音樂的學習是個被動的接受過程。一首音樂作品在學生聽之前教師就會分析它的背景、分析它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雖然這些知識也很重要,但是不可取的地方是,通常在教師介紹分析完作品之后,會讓學生產(chǎn)生“思維定式”帶著先入為主的印象去欣賞和理解音樂,這種做法無異于給學生帶上了“手拷”,把音樂的形像固定化。只有讓學生主動地去感受音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音樂教育才是真正由內(nèi)而外的審美教育。
音樂教學往往拘泥于一種特定的程式,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傳統(tǒng)上,很多老師會在音樂課上教授很多的樂理知識,會帶學生視唱樂譜,顯得這是一門專業(yè)的音樂課,而這些做法,嚴重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本來同學們帶著滿心的好奇和向往來上音樂課,而結(jié)果被枯燥的樂理知識弄得煩燥不安,被難以完成的視唱練習“難在門外”,在接下來的課堂里,由于缺少了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以上原因的探究,我們已清楚地看到施教者與受教者兩方面的不協(xié)調(diào)、主觀認識的偏頗以及實際操作中的盲目性,形成了學生與音樂之間的盲點——即心理距離,也正是學生對音樂沒有興趣的根本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尋找那條“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一定聯(lián)系的事物”的紐帶,巧妙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連接在一起,排除心理距離這一障礙,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二、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法的開展
第一,借助美的形式,創(chuàng)造學習音樂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和感知音樂語言。音樂美的表現(xiàn)存在于藝術形象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于各種手段來描繪音樂氣氛或意境,使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親切感。比如在比較乏味的樂理、識譜等教學中,變抽象、枯燥的概念為生動有趣的形象,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我們還可以使用文學手段,在欣賞一部音樂作品前,念上一段優(yōu)美而簡短的導語,或者描繪下歌曲中表現(xiàn)的意境。《巴蜀之畫》這部鋼琴組曲的音樂導語是這樣的:“我們看到了美麗的巴山蜀水,組曲中的每首小曲都像是一幅風景畫或者是風俗畫。首先是寧靜的清晨,到處是鳥語花香,在山谷中一直回蕩著,空曠幽遠……”以此來讓學生漸漸進入佳境。
第二,讓學生在聽中感知音樂,聽是基礎,感知是核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要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充分感知、體驗與理解音樂美的節(jié)奏、旋律、美的和聲、美的音色、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感知、體驗與理解音樂藝術形象美、音樂綜合藝術美、音樂表演美。音樂教學必須創(chuàng)造適合音樂教學的美的環(huán)境、美的音響、美的動作、美的情感及體現(xiàn)美的教育程序與教學形式,才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的音樂審美的實踐中欣賞音樂之美。
第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和體驗音樂情感。音樂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學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對音樂做出積極的反應。例如“欣賞教學”,學生光是被動地聽是不行的,應積極引導他們對聽音樂做出的一系列反應。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表情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xiàn)功能,是音樂的靈魂,因此情感的體驗與抒發(fā)在音樂教育中尤為重要。古人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敝目茖W家愛因斯坦也說過:“一切好的音樂都是為了撥動心弦?!比祟惞餐ǖ那楦姓Z言就是音樂,不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音樂都是世界相通的情感交流的語言,對音樂都會有相同的喜、怒、哀、樂、憂、思、恐等情感的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要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無論是聽音樂,唱歌還是樂器的演奏,都一定要有情感的反映。比如唱歌,不是唱會就行了,而是要唱好,充滿情趣,富于美感。在對非專業(yè)學生來說,音樂學習并不是要唱的多,而是要唱的好。音樂情感教學法的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樂曲的速度、力度、音色。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和體驗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與不同唱法對于表現(xiàn)樂曲的不同作用。要使學生全身心地體驗出音樂的情感、意境、風格和特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音樂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經(jīng)典名曲反復播放后,要讓學生進行討論,從音樂中聽出了什么,心靈得到了什么感悟。比如在欣賞古曲《十面埋伏》時,讓學生討論,哪里是鏗鏘的戰(zhàn)鼓聲,哪里是靜悄悄的埋伏,哪里是激烈的戰(zhàn)斗,哪里是悲愴的烏江自刎,藝術無法進行說教,審美也不能依靠灌輸,音樂教師應該把感情的自主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敞開心靈感受音樂之美。
由此看出,對非專業(yè)學生來說,審美教育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音樂教學,不再是敷衍了事,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教學,因此音樂教育必須由傳統(tǒng)型教育向?qū)徝佬徒逃D(zhuǎn)化,學生才能真正了喜歡音樂、鑒賞音樂、理解音樂之美。
參考文獻
[1]林百玲.從審美的角度調(diào)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4,1.
[2]金亞文.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1995,3.
作者簡介:王光華(1980.10-),男,漢族,江西南昌,南昌工程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