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輝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項教學藝術,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提問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茖W設置矛盾,激活學生探究思維,變直為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課文,注重提問的發(fā)散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36-0029
課堂提問是一項教學藝術。高質量的課堂提問不但可以有效調動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然而,課堂提問是非常講究提問的方式與技巧的,過于簡單、直白的提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事倍功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對課堂提問充分重視,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與技巧性,以增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深入探究與思考的有效動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特點相結合,注重提問的趣味性與啟迪性,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問題。通常從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著手提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提問方式也不用太過拘泥于形式。例如,在學習《云南的歌會》這一課文時,筆者根據(jù)大多數(shù)初中生都喜歡明星的特點,在正式講課前向學生提問:“有沒有同學看過演唱會?”此時學生都很興奮、積極地回答:看過!在電視里!在現(xiàn)場!接著筆者繼續(xù)提問:“那請大家來描述一下演唱會的場景好不好?”這時學生都踴躍地發(fā)言,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筆者抓住時機,適時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本內容:“那我們一同來看一下云南的歌會是不是和同學們常見的演唱會一樣呢?或是有什么不同之處呢?”經(jīng)過教師逐步設疑與點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得到激發(fā),學生們都帶著問題去仔細地學習課文,尋找正確答案。
二、科學設置矛盾,激活學生探究思維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并非對每篇課文都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課文內容,把握教學突破口,科學設置問題矛盾,讓學生在意識中形成一種“沖突”。學生急于解決問題的矛盾,而在解開這些“沖突”的過程中,學生理順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內容,同時也完成了思維的訓練。例如,學習《死海不死》這一課文時,作者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問:課文題目中的“死”與“不死” 分別是什么意思呢?兩者間的說法是否矛盾?在課文結尾作者又提到“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一系列矛盾問題的提出,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調動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們都急切地閱讀課文并尋找答案。經(jīng)過仔細地閱讀與教師的指導,學生很快就認識到文中“死”字的不同含義,并對死海的形成過程與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變直為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課文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直來直去的提問方式,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缺乏啟發(fā)性,時間長了,學生就會覺得這種方式的提問很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假若教師可以將“直問”轉變?yōu)椤扒帷?,將問題拐一個彎再進行提問,就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例如,在《小橘燈》這一課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此時,筆者想讓學生對小女孩說話說到一半的原因進行分析,就向學生如此提問:“小女孩的話說到一半就止住了,是否是因為小女孩真的不知道爸爸到底去哪兒了?”此時,學生對筆者的假設進行否定,筆者接著提問:“為何小女孩明知爸爸的去向,卻又不說出來?”此時部分學生會回答說“不方便說”,“害怕別人知道”,此時,教師可以進行關鍵性的提問:“課文中對小女孩的描述,體現(xiàn)了小女孩什么樣的性格特點?”經(jīng)過之前的“曲提”,學生都能容易地認知到小女孩的“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采用“曲提”的提問方式,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還能讓學生體會從問題中找到答案的樂趣,使其對語文課程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技巧性、誘導性以及藝術性的提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注重提問的發(fā)散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課文知識,還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拿捏好提問的深度與廣度,從多角度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例如,劃分一篇文章的段落,段落劃分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果采用其他方法劃分,則應該怎么做?要求劃分方法必須有合理的依據(jù)。經(jīng)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會認識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這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靈活變通。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延伸課堂提問的內容,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在學習完《愛蓮說》這一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蓮”的精神品質能與我國哪些人相聯(lián)系?為什么?像這樣的發(fā)散性的提問都是建立在課文知識的基礎上的,通過“問”,讓學生思考得更“深”,更“廣”,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得到縱深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