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惠娟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關知識的遷移涉及較多,教師如何利用好知識遷移為課堂教學服務是每位教師認真思考的課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對于知識的遷移應用較多的是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搭起一座橋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做到“有章可循”。從以下幾個方面淺析“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遷移;數學學習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關于知識的遷移教師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善于把前后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幫助學生把新舊知識融合在一起,這便滲透著知識的遷移思想。不僅如此,還有以下幾點應用:
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數學中逐漸學會知識遷移
在課堂教學模式中,情境導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課堂學習背景,為探究活動打好基礎,從生活數學入手逐步遷移到新授知識,這便是知識遷移。例如,在小學階段的幾何教學,教師往往從生活中找出幾何圖像,然后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最后抽象出幾何圖形,歸納總結出數學概念,這就是利用生活數學遷移到幾何直觀,最后形成對概念的認識。這是新課程理念下提出的讓數學知識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背景,使之具有現(xiàn)實的、學生易于理解,就能成為“活”的知識,抽象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
二、突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促進遷移更順利地進行
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會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問題設計,逐步引入到對新知的探究,最后實現(xiàn)知識遷移的目的。例如,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往往借助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實現(xiàn)知識之間的遷移,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
三、營造遷移氛圍,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
在問題解決方法的研究上,教師可以通過相近的思想方法,
讓學生學會解題方法遷移,這需要教師營造遷移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例如,在探究有關幾何圖形面積的求法時,學生熟知的將不規(guī)則的圖形面積通過分割的方法,求出每個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最后相加。教師也不妨引導學生通過“補”法求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學會方法遷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靈活運用知識遷移教學,同時要探究利用遷移教學的策略,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促進知識的有效生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