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蘭
[內容摘要]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要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個體和合作的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語言與思維能力,并能在展示活動中感受成功。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與學生建立真誠、理解和信任的關系,因材施教,鼓勵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自主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言知識;活動設計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小學英語教師積極嘗試以活動為中心、花費大量精力準備材料、組織教學活動,表面上看學生們在活動中情緒高昂,真正自由地學習英語,但是課堂效率很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設置課堂活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一、具備明確的交流目的、真實的交流意義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有明確的交流目的、真實的交流意義和具體的操作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活動時要合理分配活動的時間,隨機調控課堂節(jié)奏;要考慮活動的注意事項,提出具體要求;要讓活動便于操作,并要制定能客觀評價活動效果的標準。例如,在教學“Meals”這個功能性話題時,要讓學生學會語句“Whats for lunch? Rice, vegetables 等,在完成語言知識的學習之后,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一項調查,用打“√”的方式記錄下同學的午餐食物,完成調查表。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調查的目的交代的、不清楚,就會造成語用目的的缺失。
我在教學這個話題開始之前,就提出調查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生完成調查的同時判斷出誰的午餐更營養(yǎng)、更健康,選出一份營養(yǎng)午餐作為下周學校午餐的菜譜,接著在匯報中讓全班學生選出最健康的午餐,最后在自然的語境中接觸新語言“They are good for you”培養(yǎng)健康飲食的情感態(tài)度。這樣的活動,不僅語境真實,語用目的也很清楚。
可見,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活動的目的和操作要求是否明確、具體和細化是活動開展是否有效的首要條件。
二、活動內容和形式貼近生活實際、符合認知水平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因此,教師要合理確定活動的難度,如果難度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就會失去活動的意義。相反,如果難度低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很容易對活動失去興趣。
如今,很多老師在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都會設計一個類似文本語境的活動。例如,在教學“Thanksgiving”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在小組內開展Thanksgiving Party的活動。可是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感恩節(jié)是抽象的,也沒有吃過turkey, pumpkin pie, yams等食物,這種語境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無法讓學生通過體驗和參與來加深對語言的理解。我認為,倒不如利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觀看各個國家歡度感恩節(jié)情景的同時,運用所學的知識介紹外國文化,從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可見,教師要遵循學生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和富有成效,這也是活動有效開展的基本條件。
三、活動過程應該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體現語言技能的發(fā)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學習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應該關注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該考慮到活動的過程包括學習語言知識和發(fā)展語言技能的過程,要讓學生通過接觸、感知、理解、提煉和運用等環(huán)節(jié),逐步內化語言知識。例如我在教學“the Universe”這一功能性話題時,要求學生學會用“比較級”的形式來描述宇宙中的星球大小,并能用英語描述生活中事物的差異。我設計了“世界多奇妙”的小組活動:首先讓學生觀察周圍同學的身體器官、學習用品等的差異,在小組內討論周圍事物的差異,表達個人的觀點,體現說的能力和聽的能力;接著呈現幾幅世間萬物差異的圖片,讓學生寫一寫,培養(yǎng)寫的技能;最后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讓全體同學讀一讀,培養(yǎng)讀的技能。這樣處理好知識學習與能力發(fā)展的關系、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系,才有助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掌握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這也是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條件。
四、活動范疇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滲透其他學科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是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的載體。因此,活動應該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系,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fā)展。例如在教學“Numbers and Time”這個功能性話題時,要求學生學會幾十幾數字名稱“thirty-six,forty-four,fifty-three”等,并會用英語描述加法“How much is ... and ... ?”在完成本課的語言知識學習之后,我設計了一個“數學之旅”的小組活動:讓學生找出規(guī)律:?2,8,14,___,___。 ?54,50,46___,___ 。?7,14,21,___,___。 ④45,36,___,18,___。首先在小組內討論;接著比一比,看誰能說出更多數字,選出數學之星。這個活動必須運用到數學加、減、乘、除的知識,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邏輯能力。
可見,英語課程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整體人文素質,這也是活動有效開展的必備條件。
五、活動對象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點。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動員、吸引個性差異的學生參與活動,為他們設計適合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在活動中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熱情,使他們能夠樂于參與,并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
例如在教學“比較級”這個功能話題時,我采用了以閱讀篇目并完成練習的方式開展活動,設計了“閱讀達人秀”的活動,其中有三篇難易不同的小短文,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或自己喜歡的篇目進行閱讀:第一篇適合知識掌握薄弱的學生,只需讀出短文中有關“比較級”的句子;第二篇適合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讓他們先理解短文內容,再改正兩個“比較級”句子;第三篇適合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猜猜短文中more beautiful, cleaner, better等新詞匯的意思。
可見,教學活動不僅要關注全體學生,還要關注和尊重個體差異,在教學中要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因為只有最大限度的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使教學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效益,這也是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條件。
總之,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要與教材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訓練體系相配合,只有克服課堂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摒棄那些沒有思維容量的設計,才能提高活動效果,使教學效率事半功倍,真正使課堂活動成為英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王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
[2]張小鑫.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
[3]李志國.淺析英語課堂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 ,2012,(5).
(責任編輯 劉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