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視唱練耳聽覺中,有固定調音感和首調音感的兩種模式。以往的訓練往往偏重于固定調音感的訓練,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自身聽覺特點,筆者認為應從首調音感培養(yǎng)入手,結合固定調方法訓練,這樣多元化的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視唱練耳;首調音感;固定調音感;少數民族學生
視唱練耳是系統(tǒng)訓練聽覺的學科,在整個音樂專業(yè)中有著重要的基礎地位。它是通過系統(tǒng)訓練音高、節(jié)奏、調式調性、速度力度和視唱視奏等,使得學習者具備綜合的能力,使演唱(奏)者的聽覺更敏銳,對音樂有藝術化的感悟。目前,在音樂教育界普遍存在著兩大唱名體系:一是固定調唱名法,二是首調唱名法。由此衍生出兩種聽覺習慣是固定調音感和首調音感。
固定調唱名法也叫固定do唱名法(Fixed Do System),是將鋼琴上的所有鍵加以區(qū)別,彈哪個音就唱哪個音。著重音高的準確位置,需要聽者迅速而準確地感知每個音的“個性”的位置。
首調唱名法也叫流動do唱名法(Movable Do Sytem),意思是無論彈奏多少升降號的調式,所有大調全都用C大調的唱名;所有小調都用a小調的唱名。偏重的是調的模式感,需要對C大調和a小調很熟悉才能進行歸納。此方法強調的是所有大、小調式“共性”點。
筆者認為,固定調唱名法的好處是促進學生聽覺的敏銳,使復雜的聽覺,如轉調旋律、多聲部旋律等更順利;首調的唱名法的優(yōu)勢在于簡便易學,實際音樂活動中能廣泛應用。如聲樂學生唱譜時如果需要移高大二度,不需要將原譜做音程移調,只需將原曲整體結構和曲調關系憑借“感覺”唱高大二度。而這種“感覺”就是常說的首調旋律感。因此在視唱練耳中,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課堂中,應根據實際綜合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少數民族學生的聽覺特點
少數民族學生的唱譜習慣決定了其首調音感更強。如蒙古族學生,唱某段旋律時往往是隨心而發(fā)、沒有固定音高,而是任意起調演唱,這樣能夠保存旋律中音程和曲調的完整,其實就是“首調音感”。大多數學生所生活的地區(qū)較偏遠,所接受的基礎音樂教育相對薄弱,在讀記譜中采用的都是簡譜,也更偏重首調的思維模式。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合理引導,甚至會使他們對這門課產生“厭學”的情緒?!叭绻覀儼殉▋H作為一種手段,那么,選用哪一種唱名法就應該從實際效果出發(fā),要因人而異、因專業(yè)而異,而不應采取一刀切的硬性做法?!币虼诵枰獙煞N方法科學化合理化的融合,使其掌握多元的音樂手段、豐富的音樂修養(yǎng)。
二、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生首調音感的方法
(一)聽覺方面
(1)記譜方式簡譜、五線譜并重
先讓學生熟悉C大調音階和音組。初期允許用簡譜,逐漸改寫成五線譜。無形中熟悉了五線譜,建立調式的概念,為日后學習打下基礎。
(2)大小調式色彩感的培養(yǎng)
所有的大調都是由C大調向上(下)純五度得來,其本源還是C大調。學習多升號調式時,彈奏實際音高,學生只唱C大調的唱名如:
級的大三度,都用do-mi唱出。
寫。這樣能夠將功能和聲進行的規(guī)律熟練掌握。
后再用bB大調記錄。此方法需先抓住整體旋律模式,有利于樂曲框架的認知。
(二)視唱方面
(1)音程移位模唱
不聽辨具體高度,將固定音程的距離感帶入即可。邊唱邊聽,體會音程的特點,加深概念理解。如純四度,先唱準do-fa這個最基礎的純四度。接著鋼琴彈任意純四度,學生仍用do-fa唱出,體會相同的距離。最后用標準音找出具體音高。
(2)視譜即唱
在多調號視唱中,學生往往不體會調式色彩明暗,而糾結具體音高的位置,這樣舍本逐末的做法使整體性遭到破壞。因此先不看譜,聽鋼琴彈奏,要求他們用C大調或a小調唱出,注意主和弦等。然后再改成固定唱名即可。這樣減弱了調號對唱名的阻礙,從調式色彩入手。大多數學生經過這樣的練習之后對調式感更牢固。如以下視唱曲,原譜為五線譜是B大調,先用鋼琴彈奏,之后讓他們用首調唱出來(譜下方唱名),弄清音程的關系找到調高,再用實際唱名演唱。
(3)半音調視唱
半音調,顧名思義是調名相差半音的調式。以往教學將調號由少到多作為依據,學生看到調號少就認為簡單,調號多就困難。其實不是,通過半音調可以解決此問題。半音調有C-#C-bC、A-bA、E-bE、G-bG、B-bB、D-bD、F-#F。找同組調練習,明確其音階結構相同,只是調高移動半音,唱時重點放到音程關系就容易得多。先用同樣的旋律視唱,盡快找到調式的穩(wěn)定感。如:
后一條視唱看起來困難,實質上音程完全一樣,教師要引導辨認出不同的主和弦。訓練后期可找不同旋律的等音調,鞏固音級傾向與穩(wěn)定的關系。這種方法比按調號學習的傳統(tǒng)方法更快捷,在無形中更快的掌握了多升降號的調式,是事半功倍的。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生活環(huán)境、學習經歷,他們對于首調音感掌握更快。我們并不需要馬上糾正,而應加以引導和運用,通過多種手段使學生全面的掌握視唱練耳的能力。教學中要強調感性和理性結合,堅持從理論分析音程、和弦、旋律、視唱,使二者結合,方能具備全面的聽覺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敏.首調單聲部視唱教程(上下冊)[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13(6).
[2]李重光.視唱練耳中固定唱名法與首調唱名法之比較[J].藝術教育,2012(11):72.
作者簡介:趙楠(1984.2-),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基礎理論教研室,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