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霞
【摘要】素質教育,德育為首。如果在學科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而忽略了德育的滲透,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諦。有人認為品德學科和語文學科因其學科的特點很容易進行德育教育,而數(shù)學課上滲透德育教育卻有些牽強。我卻不這么認為,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我深深感受著數(shù)學學科的魅力,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本身就是一門德育課,在數(shù)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關鍵詞】智障 數(shù)學 德育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78-02
一、鉆研教材,尋找德育素材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年齡小,他們經驗有限,生活中的形象越鮮明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在培智數(shù)學教學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
在教學兩位數(shù)減法時,教材呈現(xiàn)北京申奧成功的情境圖,以統(tǒng)計表形式給出了各申辦城市的得票數(shù),我在課上并沒有馬上進行新知的教學,而是先充分和智障生交流有關北京申奧的信息,向學生詳細介紹了當時那激動人心的情景,再通過深入地講解使學生明白北京之所以能申奧成功與我國的強大和文明是分不開的,智障生一張張小臉上充滿了自豪之情,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學“時、分、秒”時,我在智障生初步建立了時、分、秒的概念后,通過讓學生數(shù)心跳、讀書、寫字、拍皮球等,讓學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長,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節(jié)課40分鐘里有多少個1分鐘。從而適時地教育智障生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事實證明,只要我們教師用心思考,數(shù)學課照樣可以對智障生進行思想教育的。
二、課內外相結合,利用數(shù)學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寓德育教育于教學過程,還應鼓勵和指導智障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占有資料,從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級學生學習統(tǒng)計知識后,組織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員”的數(shù)學調查和訪問活動,到交通路口測算不同時間段車流量;訪問交警,把測算和調查數(shù)據進行歸納整理,動手制作統(tǒng)計圖,動腦編應用題,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智障生不僅智力得到發(fā)展,還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得到鍛煉,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學習之中,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三、培養(yǎng)智障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習慣對智障生的今天和將來的工作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結合教材的內容,培養(yǎng)智障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如,結合少先隊員采集樹籽、植樹造林,學生獻花美化校園、同學們參加勞動等內容,培養(yǎng)智障生“熱愛勞動”、“美化環(huán)境”的道德品質;結合同學們做好事的內容,培養(yǎng)智障生“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結合同學們儲蓄的內容,培養(yǎng)智障生“勤儉節(jié)約”的品質;結合少先隊員捐款的內容,培養(yǎng)智障生“奉獻愛心”的良好品質。另外,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智障生計算仔細、書寫整齊、認真聽講、自覺檢驗等習慣。數(shù)學課的德育功能遠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時機地將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知識教學、智能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
四、提升自身魅力,用真情感染學生
古代教育大師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钡掠^程既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見之以行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精神風貌、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低年級的智障生。他們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師的板書、語言、神態(tài)、儀表、動作等都會對他們產生無形的影響。高尚的人格是每一個為師者送給學生的最好的禮物。比如,為了上好每一堂數(shù)學課,老師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學程序,精心設計提問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制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課上課下不放松對學困生的幫助,讓課堂撒滿快樂的陽光。老師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學生的益友。這樣學生不僅能在快樂的氛圍中學到知識,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喜愛之情。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對事業(yè)、對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成為學生成長旅程中的益友,是他們一輩子的榜樣。
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既應掌握豐富的知識,又應具備高尚的人格,這是“以人為本”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起點。數(shù)學教學中德育功能滲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學能真正為新世紀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服務。教師要結合智障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有機滲透,潛移默化,從而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