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將《小兵張嘎》的影視改編作品放置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進行比較研究,考察它們背后的運作機制及其社會文化價值。從改編的實踐出發(fā),通過《小兵張嘎》電影和電視劇改編,挖掘“紅色經(jīng)典”影視作品改編策略,從而為該主題類型的改編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經(jīng)典;小兵張嘎;改編
“紅色經(jīng)典”影視改編是國產(chǎn)影視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更是逐漸被視為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再度走紅?!凹t色經(jīng)典”影視改編作品不僅僅是政治載體,也暗含著另一重文化表達,通過不同時期的影視改編作品,可以窺視我國社會文化結構的改變。這些作品揉合了“文+史”的公式要素,達成了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的統(tǒng)一。
《小兵張嘎》作為紅色經(jīng)典的代表作品,1963年被改編為電影,2003年被改編為電視劇,兩個影視改編版本在時隔40年的時代背景下,根據(jù)各自文化語境做出改編都獲得巨大的成功。通過分析不同時代語境下《小兵張嘎》電影和電視劇改編差異,挖掘“紅色經(jīng)典”在當下及未來的改編策略,并為之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 “紅色經(jīng)典”文化語境與大眾文化語境造就不同的改編風格
《小兵張嘎》63年和03年兩份影視改編作品,在兩種不同文化語境下顯示出各自的差異。63年電影版《小兵張嘎》其文化內(nèi)涵的主要精神內(nèi)核是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它們共同分享著“社會主義”的精神內(nèi)涵,直達崇高和神圣的文化層面,為人提供超越自身的精神洗禮。
而03年電視劇版《小兵張嘎》處于多元共生的大眾文化語境之下,意識形態(tài)與市場機制共處,民族主義中隱含著文化身份焦慮與信仰危機,以及消費主義背景下消費歷史、消解英雄。這一時代的“紅色經(jīng)典”影視改編作品試圖施教于現(xiàn)代解構或重構意味的歷史塑造,是中國轉型時期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主旋律化”與“娛樂化”的交融的代表。
具有政治宣傳與娛樂傾向雙重宣傳目的的電影版《小兵張嘎》應該被看做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經(jīng)典載體。建國初,中央電影局明確宣稱“以后的創(chuàng)作將不再遷就或迎合城市市民,電影院的功能也由娛樂性變?yōu)榻逃鸵龑癖姷恼n堂”①,因此這一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迅速占領新中國的電影市場, 電影《小兵張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電影選材構思上,導演寄予作品更多的是深刻的思想啟發(fā)和階級教育。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創(chuàng)作者本著將充滿政治詩意的影像參與進紅色文本經(jīng)典化之中的原則,將影片的整體基調設置為明快之中帶有剛健之氣的氛圍,給人一種鮮明、堅實、渾厚、純樸的感覺”②,“畫面里的基本線條運用雄偉有力的斜線,來增加嘎子敢于斗爭的動勢”③、“構圖的支點不是中心支點,也不是對稱支點,而是偏向一方的動勢支點,使人感到前進的動態(tài),喚起奮勇直前的力量”④電影中視聽語言的設置都圍繞著紅色主題展開,增強政治宣傳作用。
如果把63年電影版《小兵張嘎》稱之為“革命文藝”,那2003年電視劇版《小兵張嘎》則應該被稱為“大眾文藝”。電視劇版《小兵張嘎》創(chuàng)作將“主旋律化”與“娛樂化”相融合,在弘揚“主旋律”以外偏重于娛樂化。為了達到增添影視作品娛樂化的目的,網(wǎng)羅多層次的觀眾參與,獲取最為廣泛的受眾群體,作品增加了許多新的人物和事件。此外,在作品整體文化內(nèi)涵把握上貼近生活,不再過于強調革命性、犧牲精神,使影視劇更加人性化。
此外,在人物形象設置上電視劇版《小兵張嘎》中英雄形象變得更加多樣豐富。主人公嘎子的形象被塑造成一個“成長的英雄”,電視劇中細致描述了嘎子從尋找隊伍到參加革命到成為英雄的整個過程。而“平凡英雄”和“草莽英雄”,如純剛、劉燕等人平凡之中帶有英雄氣質;富有現(xiàn)代氣息和時尚感的英雄形象,比如羅金保每次在集賢居的出場都風度翩翩;在民間的另類英雄,他們雖都是普通百姓,卻為了國家存亡而奮起抗戰(zhàn),例如集賢居修老板等角色。
二、 紅色經(jīng)典改編建議:“講述神話的年代”
戴錦華曾說“重要的是講述神話的年代,而非神話所講述的年代”。這就意味著闡釋改編選取的依據(jù),不僅是原作自身的審美或社會意義,而且是改編作品自身所提供的不同審美趣味和社會內(nèi)涵?!缎”鴱埜隆?4年與04年的兩部影視改編作品,雖然在各自所處的不同文化語境下展現(xiàn)出各自不同時代的特點,但都保持了“嘎子”這一藝術形象的原真性,都為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觀眾)形塑了小說無法展現(xiàn)的視覺場面,傳承重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在“紅色經(jīng)典”走向大眾、走向市場的語境背景下,其正以一種新的身份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凹t色經(jīng)典”有著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對它的改編還會繼續(xù)。而對其改編的藝術態(tài)度應該是“敬畏經(jīng)典,敬重經(jīng)典”,改編的再創(chuàng)作也應該是在全新的藝術載體里,以全新的藝術語言豐滿塑造經(jīng)典人物,生動演繹既往故事,鮮活地創(chuàng)造出當今時代的審美價值,使之更加完美地實現(xiàn)影視作品在當今社會功能,讓人們在深受感染的同時獲得盡可能多的美的享受。
注釋:
①麗仔蘇元、胡克,《新中國電影50年》,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頁
②聶晶,《<小兵張嘎>的攝影構思及其它)創(chuàng)作筆記》,《電影藝術》,1964年第l期
③同上
④同上
參考文獻:
[1]徐光耀.電影文學劇本:小兵張嘎[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
[2]張希.電視劇《小兵張嘎》的敘事策略[J].中國電視,2004(11).
[3]張法.“紅色經(jīng)典”改編現(xiàn)象讀解[J].文藝研究,2005(4).
[4] 陸紹陽,張嵐 . “紅色經(jīng)典”改編的背后[J].中國電視,2004(9).
[5]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認真對待“紅色經(jīng)典”改編電視劇有關問題的通知[Z].2004,5,25.
作者簡介:張祎(1991–), 女,山東齊河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