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洋++張澎
【摘 要】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監(jiān)控學習進程和評價學習效果,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估不適用于自主學習。構建了適用于自主學習的形成性評估模式,該模式由“學習檔案袋評價”“教師評價”及“學生自評和他評”構成。經過在兩個教學班級一學期的教學實驗,結果表明: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管理,形成性評估激發(fā)了學生語言學習的動機和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策略形成,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醫(y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形成性評估
長期以來,醫(yī)學英語在醫(yī)科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醫(yī)學英語專業(yè)知識是醫(yī)學生查閱資料、學術交流,以及深造學習的必備知識儲備。然而,由于醫(yī)學詞匯的構詞特點,生詞、長詞和難詞都很多,師生普遍反映學習起來內容多、任務重,教學課時不足。網絡教學平臺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教學創(chuàng)造便捷條件,集合課本錄音、課件、視頻、音頻等相關學習資源,使醫(yī)學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朝著個性化、自主式學習方向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教師授課為主的單一課堂模式。網絡教學模式為自主學習、個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教學模式產生了深刻變革,并有效地解決了目前任務重、學時緊的醫(yī)學英語教學難題。然而,在新的網絡平臺教學模式下,傳統(tǒng)的只重視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終結性評估難以對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過程進行客觀而科學的監(jiān)控與評估,進而直接影響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影響了自主學習的效果。2004 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指出形成性評估在實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點的多媒體教學中尤為重要。本項研究旨在探索網絡平臺下醫(yī)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的形成性評估流程,以及該評估流程對網絡自主學習過程監(jiān)控、學習積極性、自主性促進的后效作用,從而推進醫(yī)學英語網絡自主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一、形成性評估與網絡平臺醫(yī)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與形成性評估的關系實質上就是教學與評估的辯證關系。”(周娉娣等,2005)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至關重要。教學評估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學評價分為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估。終結性評估是指期末課程考試和水平考試,然而,在網絡平臺自主教學模式中,一味采用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估具有以下弊端:首先,終結性評價沒有對網絡平臺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行有效評價,從而直接導致師生對自主學習的過程管理松懈,長期下去,將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保持與激勵。第二,終結性評價沒有對學習者自主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管理、學習效果等進行評價與管理,不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由此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與效果得不到教師指導與反饋,難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性評估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與反饋,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督虒W要求》提倡學校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jiān)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形成性評估與網絡教學擁有很多共同之處,二者相輔相成。首先,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與形成性評估均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二者均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均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習效果的評價者;第二,在學習模式上,二者均提倡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多種突出學生主動性、合作性的學習模式;第三,教師的作用方面,二者均強調教師的組織、協(xié)作、監(jiān)控、反饋信息等作用。綜上,從理論上看,網絡教學需要形成性評估來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形成性評估也更適合于網絡教學。
二、教學試驗與研究
(一)網絡平臺醫(yī)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形成性評估流程設計
形成性評估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持續(xù)地、綜合地使用各種評估手段,使學生成為教學與評估的主體,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引進形成性評估的意義在于將教、自主學習與評估看成和諧的整體,整個自主學習與形成性評估流程按先后順序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自主學習階段、課堂學習與過程評價、反思與反饋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自主學習階段
第二階段:課堂學習與過程評價階段
第三階段:反思與反饋階段
(二)醫(y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形成性評估實施措施
1.自主學習階段
教師設置學習任務是學習的起始點。首先教師讓學生明確本章學習內容與學習目標,在完成本章學習后,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包括以下方面:(1)詞根詞綴:熟練掌握內分泌系統(tǒng)生理、解剖、病理、診斷與治療各方面涉及的詞根、詞綴,能夠熟練地進行術語的辨義、拼讀與拼寫;(2)口語:能夠用準確的專業(yè)術語、流利的英文描述內分泌系統(tǒng)基礎解剖、生理重點話題;能夠用英文對內分泌系統(tǒng)病例進行簡單地分析;(3)閱讀:能夠運用本章學到的專業(yè)術語閱讀內分泌相關專業(yè)文獻;對長難句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閱讀病例,并分析病例;(4)翻譯:準確、通順地翻譯閱讀中的長難句。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后,教師指導學生獲取網絡平臺學習資源,包含課文音頻、視頻、教學課件與練習。接下來,學生開始網絡平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初步完成學習目標的所有項目。在完成教師設置的任務過程中,學生根據(jù)已學知識、技能及信念、動機來解讀任務的性質和要求,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并采用多種策略以達到目標。同時,學生監(jiān)控自己的任務實施情況和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由此產生內部反饋。
2.課堂學習與過程評價
課堂教學是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綜合檢查與督促。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課堂教學包含詞根詞綴練習、知識點學習、閱讀理解、口語練習、翻譯練習及課后語言練習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觀察、師生面談、作業(yè)提交等觀察和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和任務完成情況。學習過程的評價既有教師評價也包含學生自評與同學評價。以詞根詞綴學習為例。通過網絡平臺教學資源和前期的自主學習,學生應已初步掌握了內分泌系統(tǒng)的常用詞根、詞綴。課堂則以練習為主,形式可以采取拼詞接龍、小組競賽、同學互查等方式開展。評價以小組同學間相互評價和自評為主。再以知識點學習為例。首先,負責該章節(jié)的小組在課堂上通過ppt講解本章節(jié)重要知識點,教師隨機抽取5- 6位同學,師生共同對學生 presentation做出評價。事先教師應指導所有學生學習 Presentation 評價標準,指導學生針對語法、語音、內容組織等方面的表現(xiàn)寫出反饋評語。教師與同學的評語應及時反饋給該同學。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結合教師和同學的打分與評語對本次的 presentation 進行有效的反思。
3.反思與反饋
形成性評估的根本是反饋教學,只有將有效的信息反饋給學生,才能促成學生改進學習策略和自我管理,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作用。Black &William(1998)指出, 形成性評估的反饋者不應該只是教師, 還應包括同伴和學生本人。同伴可以從不同層面上進行反饋, 教師和同伴的共同反饋可以是最佳互補; 而學生自我反饋包括自我評價和監(jiān)控。在每一個章節(jié)學習的末尾,教師指導學生對本次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反思,包括時間管理、學習策略的運用與改進、目標完成情況、遺留的問題等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最終,教師根據(jù)同學評價、學生自評以及教師課堂觀察記錄對學生進行本章節(jié)學習情況的反饋。教師與學生均不可忽視反思與反饋的重要作用。Sadler(1989)指出, 學生從反饋中受益具有3個特征:(1)清楚什么是目標; (2)把自己的實際水平與目標相對照; (3)采取合適的方法靠近目標。教師要提高反饋信息的質量,以保證學生可以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評價的能力;學生則應通過教師反饋的信息找出自己實際水平和教學目標的差距, 努力縮小和目標的差距。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隨機選取我校2010級2個班級,共計90人。組成2組試驗班和對照班,為了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實驗前對兩個班進行了醫(yī)學英語水平測試,并將測試成績進行 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經獨立樣本 t 檢驗,兩個平行班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311>0.05)。然后,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進行了為期1年的試驗。試驗班和對照班均采用醫(y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使用的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資源由我校結合醫(yī)學英語教材自主設計,內容包含教材錄音、課件、視頻、音頻等。試驗班與對照班區(qū)別在于試驗班的教學活動中將廣泛地采用形成性評估流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追蹤、監(jiān)控、評價,指導學生對學習過程互評、自評,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干預和引導。對照班則采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模式。
(四)數(shù)據(jù)分析討論
一個學期結束以后,對這兩個班的醫(yī)學英語水平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這兩個班實驗后的平均成績分別是68.76 和 64.36,實驗班平均成績比控制班高 4.40,Levene方差齊性檢驗表明變量顯著性概率為 0.381>0.05,雙尾 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 0.038<0.05,達到了顯著性差異水平(見實驗前后成績統(tǒng)計量表)。實驗結果說明經過一個學期的英語學習,實驗班的醫(yī)學英語水平明顯高于控制班,形成性評估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醫(yī)學英語水平。
四、醫(yī)學英語形成性評估體系的構建
(一)形成性評估的原則
在醫(yī)學英語教學中構建形成性評估至少應該遵循以下一些原則。①客觀性原則:必須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避免主觀臆斷。②全面性原則:必須從多角度對被評估者進行多指標的綜合判斷,力戒片面性。③科學性原則:既要采用統(tǒng)一標準,又要注意個體差異,靈活運用評估方法與評估程序,使評估結果反映被評估者的真實情況。
(二)評估主體
評估主體是指由誰來實施評估。在形成性評估中,評估的主體包括教師、同學和自己。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估中,評估主體一般由教師來承擔,教師是評估的實施者,通過設計評估內容和制定評估標準對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進行評估。形成性評估改變了這種主體單一的評估方式,形成多元評估主體。
(三)評估對象
在醫(yī)學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估的評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行為表現(xiàn)和行為結果。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估只評估行為結果,即學生考試成績。形成性評估是根據(jù)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xiàn),對其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效果等進行綜合評估。
(四)評估工具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觀察記錄是評估學生學習行為和技巧的基本方式。由于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大部分都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課堂觀察的內容包括: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回答問題、項目展示等。教師要事先制作好觀察記錄表。若針對學生分組活動表現(xiàn)進行記錄,則以語言的形式記錄學生在課堂的表現(xiàn)情況(從學生行為層面描述學生的表現(xiàn));若針對課堂平時成績記錄,則以評分等級的形式(從知識和技能層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另外,教師觀察記錄還包括網絡交流(BBS、email 等)、上網記錄等。教師將作業(yè)布置在網上,學生是否按教師的要求去做,網上都會留下記錄。比如,教師將一個醫(yī)學英語視頻放在網上,讓學生去看,如果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去觀看,網絡上就會留下記錄,包括學生姓名、時間,以及觀看的時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可以通過 BBS 論壇或 E-mail 與教師進行交流,這些都會留下記錄,成為教師評估的重要依據(jù)。
2.學生檔案袋。學生檔案袋是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的作品集,其主要目的是記錄學生學習的過程,肯定學生的學習成就,借以發(fā)揮激勵作用。學生檔案袋主要是由學生自己制作和管理,期中要進行檢查,期末需要上交。學生檔案袋包括學生個人學習計劃、測評表、學習報告、作業(yè)、學習檢測等等,它是對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全方位記錄,學生和教師可以綜合學生檔案中的各項內容給出學習效果評價和分析。另外,在醫(yī)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體現(xiàn)在學生檔案袋的內容主要是《醫(yī)學英語》自主學習系統(tǒng)的在線記錄,包括學生學習的進度、總學時、模擬測試的分數(shù)與學時。這些信息既便于學生隨時自查,也便于教師調閱查看,并及時給予學生指導。
3.學習效果評估。學習效果評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根據(jù)教師觀察記錄做出的評估,這部分主要是由教師做出。第二部分是對學生檔案袋的評估,由學生本人、同學和教師三方做出。首先,學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的檔案進行自查,自我改進。其次,教師可以每周隨機抽查學生的檔案袋,對于檔案制作不夠好的同學可以提出改進意見;另外,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檢查,然后根據(jù)提前設計好的自評表和互評表相互打分,學生互評也是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第三部分是由階段性測試和期末考試構成的評估。因此,學習效果評估既是評估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整個形成性評估的結論形成部分,這樣就可以避免評而無果的情況。
五、形成性評估模式的效果及問題
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使用形成性評估的主要益處有以下三方面:(一)及時反饋,動態(tài)調整。形成性評估不斷反饋學生學習的各種信息。成功的信息鼓勵學生更加努力的達到下一個學習目標。而那些反映問題的信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困難,找出了影響學習的主要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改正,正負反饋信息實現(xiàn)了正向激勵和動態(tài)校正的良性機制。(二)激發(fā)學習動機,加強自主學習意識人的價值、潛能和個體是有差異的,因此,基于此理論的形成性評估采用的是準則參照原則對學生進行評估??己说臉藴适菂⒄諏W生是否已達到某項教學目標和要求,或者說對比的是該學生以前的學習表現(xiàn),而不是其他同學。形成性評估使學生的個體得到極大的尊重,學習的潛能得以挖掘,學習動力得以激發(fā),自主學習的意識得以強化。(三)促進學習策略的形成,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自主的學習者,就必須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形成性評估體系的建構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根據(jù)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并能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自我調節(jié)學習過程。形成性評估的運用,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yōu)樵u價的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的發(fā)揮。然而,本實驗實施的周期不長,問卷調查的樣本偏小,數(shù)據(jù)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性評估具有多樣性、開放性的特征,難以有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缺乏一定的信度;形成性評估需要花費教師和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和學生的評估意識還需不斷強化,這些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基金項目:2012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C094)。
作者簡介:孫靜洋(1968-),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醫(yī)學英語。
參考文獻: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3-6.
[2]SLUIJSMAN D,DOCHY F,MOERKERKE G. Crea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using self-, peer- and co-assessment [J].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1999(1):293-319.
[3]NUNAN D. Towards autonomous learning [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50-60.
[4]GARDER D, L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13-19.
[5]周娉娣,秦秀白.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 [J].外語電化教學2005,105(10):9-13.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