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茹
【摘要】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加強課堂教學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有興趣,樂于學習探索,積極尋求知識,牢牢把握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課堂 趣味教學 探索欲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69-02
目前,初中歷史教學課時少,課堂教學任務大。因而,“如何在45分鐘內使課堂教學達到新課改要求,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就成為歷史教師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也曾說過一句話:“成功真正的秘訣是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索知識的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意思是說,學習過程中,興趣是第一要素。因此,歷史老師的一個基本方法來解決上述的問題,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熟練使用各種教學技能,使歷史教學充滿了樂趣,以激發(fā)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學習,使學生喜歡他們,積極學習,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使歷史教學具有趣味性呢? 通過多年教學,我積累了一點教學經(jīng)驗,雖不成熟但愿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巧妙導入技巧,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
一個巧妙的課堂導入,如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可以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確定的愿望。隨著運動的前奏,然后開始讓學生獲得一個強大的感染,使整個身心進教室。如在談到繁榮的秦漢文化,我提取新聞在報紙上:“據(jù)報道,1990年7月,探險家在美洲在叢林中發(fā)現(xiàn)一個孤立的漢族村,村民們都說漢語,維護當漢民族特色。如在講《昌盛的秦漢文化》時,我摘錄了報紙上的一段新聞:“據(jù)報道,1990年7月探險家們在美洲密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漢人村,村民都講漢語,保持著漢時的民族特色。根據(jù)研究,這里的漢人可能是秦始皇時代徐福帶領數(shù)千童男童女漂洋過海留下的后代”。這時我開始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徐福漂洋過海去干什么嗎?答案就在《昌盛的秦漢文化》一課”。由此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導到了課堂教學中來。
二、 利用課堂氣氛,巧設課堂技巧
最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育”教學模式,教師不再使用。問題成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注意常用的方法。但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式問,效果也不一樣。如課程進行到一半時,學生一般都有些沮喪。這時如果你可以添加一個有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同的。如講完《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第一目“法國大革命”后,問學生“誰知道路易十六是怎樣被捉住的嗎?”然后老師指出:“是由于他的馬車太大被城門卡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被處死這些知識深化路易十六的印象,進一步了解皇室的揮霍,封建制度必將取代資本主義”。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xiàn)人機互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將逐步流行于課堂教學。歷史教學與多媒體必須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設計、生產(chǎn)和使用多媒體課件,使多媒體資源的使用和學習認知的主題。在教學過程中得到證實:多媒體教學刺激強度大、可變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
四、故事教學,讓課堂更加活躍
初中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教學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到清代文化時,講到范進中舉的故事,教師用詼諧的語言,簡單介紹范進中舉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各方面的反映,使學生了解到各方面的諷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五、引入競爭技巧,鞏固課堂成果
課堂鞏固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常規(guī)的鞏固往往形式單調,學生感到無聊,在設計課堂整合,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利息和多樣性。根據(jù)初中學生的特點表達類型,引入競爭激勵機制,采用多種形式,比如組搶答,辯論,讓學生在溫暖的氣氛中牢牢把握基本知識、鞏固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熱情。如《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課,在學習了拿破侖帝國、全課總結后,教師出示討論題:你怎樣評價拿破侖?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討論。雙方唇槍舌劍,精彩紛呈。 正方某生:我方認為,拿破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杰出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帝國,頒布了《法典》,鞏固了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保證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反方某生:但拿破侖稱帝、分封貴族、崇拜歐洲宮廷,純屬歷史倒退,所以我方認為拿破侖是一個反動的軍事獨裁者。 正方某生:拿破侖稱帝不是歷史倒退,而是當時歷史條件的必然結果。他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適應了法國革命形勢的需要,以他的執(zhí)政措施,并多次打敗反法同盟,捍衛(wèi)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反方某生:可他后期的戰(zhàn)爭是侵略性的,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 正方某生:但我們也應看到他擴張戰(zhàn)爭的積極性。他強迫法國占領下的歐洲國家和地區(qū)實行《法典》,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且《法典》成為近代歐洲資產(chǎn)階級法典的范本。這樣,學生在激烈爭論中,興趣盎然地掌握了拿破侖的內外政策,鞏固了新知。
六、巧用記憶技巧,讓課堂更有效
1.編順口溜、打油詩。
吸引人的順口溜,打油詩有一定的節(jié)奏,節(jié)奏強,受學生歡迎,記憶效率相對較高。如在學習《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給學生編一順口溜:“(17世紀)40開始88變,1689立法案。推翻專制建資統(tǒng),推動世界史進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很容易地記住一些重要事件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及其歷史意義。
2.諧音記憶法。
更多的人物、事件、提取核心單詞、字母或諧波,使記憶材料變得相對幽默有趣,生動活潑,和改變機械記憶圖像理解,在此基礎上可以很容易地記住的記憶材料。例如: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有劉伯承、賀龍、葉挺、朱德、周恩來等。取每個人名的字頭連在一起是:“劉賀葉朱周”,根據(jù)諧音意思是:“留荷葉煮粥”。
總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加強課堂教學情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歷史,學生有興趣,樂于學習、探索,積極尋求知識,牢牢把握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 普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漢國, 王斯德. 普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解讀.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 師范教育司 . 歷史課程標準研修.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4
[5]鐘啟泉等.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師范生讀本.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