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萍
摘要:筆者認為提高課堂效率,就要重視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主動探索語言知識與技能。本文從創(chuàng)設情境、保護信心和開展競賽三個方面就如何提高高年級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堂效率;創(chuàng)設情境;保護信心;開展競賽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4-039-2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會說
隨著年級的上升,英語教學內容、難度都隨之上升。比如:升入五年級后,不僅詞匯量增加了,還多出了語法教學部分。那些英語基礎原本就落后的學生,此時學習英語顯得更加吃力。面對不斷加重的學習任務,不少原本對英語充滿興趣的學生也不像從前那般熱情和喜愛了,好像學習英語變成了一個他們不得不接受的任務。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學生學習英語時,尤其是課堂上再不像以前那樣積極主動了。如果英語老師聽之任之,不想辦法改變學生的觀念和狀態(tài),結果可想而知。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重新激發(fā)起高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重視和直面學生間存在的差異,多關注和引導后進生,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使每一位學生能更輕松地學習并掌握英語知識,在課堂上自如地交流。
譯林版小學英語自五年級開始,教材中每單元增加了語法知識部分。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以教師講解,學生記錄和做題鞏固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也能讓學生掌握語法知識,但學生完全是被動接受,缺乏自主性,有時令人感到枯燥。一些理解和接受能力弱的學生更不喜歡了。為了提高學生語法課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語法課上應對自如,筆者嘗試用情境教學法來進行語法知識教學。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2 A new student第二課時,在學習了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問句Is there a...? / Are there any...? 及其答句和特殊疑問句How many... are there...?及其答句。之后,筆者提出了“讓學生幫Nancy來布置她的教室”這一任務。學生的興致一下子提了起來,躍躍欲試。在筆者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利用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所有學生都自然且積極地交流運用著新句型。最后Nancy的教室圖也布置好了,順利完成了任務。游戲結束時,學生們對新句型已經相當熟悉了。
這種既有趣又有效的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
二、保護信心,讓學生敢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思維、興趣、愛好、能力、稟賦、習氣,就沒有教育?!苯處熤挥凶裱瓋和睦戆l(fā)展的規(guī)律,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來進行教育和教學,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效果,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因此,英語教師要認真學習心理學,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采取不同的疏導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心理學研究表明:12歲兒童的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由于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局限性,使得他們自我評價的水平較低。有些表現(xiàn)得過于自信,有的則過于自卑。缺乏自信的學生在公眾面前發(fā)言時,情緒緊張甚至恐懼,回答時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語無倫次,影響正常水平的發(fā)揮。而如果失敗的發(fā)言引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會加快學生喪失信心的速度,最終選擇放棄發(fā)言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要做到“教是為了不教”,英語教師就要注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啟發(fā),鼓勵學生探索、研究,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學生提出的質疑以及交流討論,英語教師也要給予大大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心。首先,教師要從自身做起。美國馬克·吐溫說過:“人類擁有一種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聲?!笨突舱f:“微笑,它不花費什么,但卻創(chuàng)造了許多成功?!惫P者十分注重這點,認為微笑能使學生感到安全。學生在生理和心理雙重安全的前提下,思維會無比敏捷,做事會無比專注和投入。于是總是帶著微笑走進課堂,微笑著和學生打招呼,微笑著講課,微笑著聆聽學生的回答,微笑著夸贊學生……努力做到整堂課保持微笑?!队⒄Z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也提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點,與學生建立真誠、理解和信任的關系。作為英語教師,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互相鼓勵和幫助。在大多數(shù)孩子心中,老師說的話、做的事總是正確的,有一種敬畏感。但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心中的權威有時也會出錯,除了敬畏感,學生還會多出一份親切感:原來老師也會犯錯??!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的心理輕松不少。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應坦然面對錯誤。例如課上講評作業(yè)說得快,漏掉或說錯了什么,只要學生指出,筆者就會大大方方地向學生承認錯誤,向學生鞠躬致歉,并贊揚學生們的真誠,使學生們明白了:“孰非圣賢,誰能無過”的道理。久而久之,學生們都知道Miss Shi的英語課上說錯了也不要緊。其次,教師要做學生的保護者。當有學生發(fā)言失誤被其他同學嘲笑時,筆者會嚴肅制止發(fā)出嘲笑的學生,表揚其他沒有發(fā)出嘲笑的學生,幾次下來,英語課上就沒人會嘲笑回答錯誤的同學了。
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以上一些舉措,逐漸使學生們放下心中的一切“負擔”,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英語課上變得敢想、敢說、敢問、敢做了。
三、開展競賽,讓學生愿說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作為英語教師應想方設法“喚醒”學生,讓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年級剛開學一段時間,英語課上,筆者都發(fā)現(xiàn),明明是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一些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也不舉手回答。當筆者點名提問到他們,他們都能準確說出答案。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筆者了解到:部分英語成績好的學生有的覺得自己會了就行了,懶得舉手發(fā)言;也有一些覺得回答簡單的問題沒有成就感,更喜歡嘗試那些稍有難度、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任務。而原本英語基礎就落后的學生在那些不想發(fā)言的學生影響之下,課堂積極性更低了。筆者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會說、敢說,更要使學生想說,積極主動地說。為此,筆者嘗試運用了“小組競賽制”。具體操作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共分成四組,每節(jié)英語課上,每位學生發(fā)言結束并正確,筆者就會發(fā)給發(fā)言學生相應的小組一根小棒,課后,以小棒為單位,統(tǒng)計每組學生發(fā)言次數(shù),由專門記錄的學生為統(tǒng)計結果最高的一組打上一顆星。一課一統(tǒng)計,一周一總結。到了周五,總結出一周內得星最多的一組。獲勝小組的每位學生就能得到筆者獎勵的心愿卡一張,學生憑借心愿卡可向筆者提出一個要求或愿望。這個競賽制度一實行,得到了全體學生的積極響應。英語課上,學生們十分積極地開動腦筋。筆者發(fā)現(xiàn),遇到分角色表演等需要相互合作配合的任務,為了獲得較好的表現(xiàn),一些英語成績好的學生主動認真地指導后進搭檔。有了幫助,后進學生的信心大增,基本上都能順利地完成任務。這個小小的競賽活動,不僅使原本不愿開口的學生變得積極主動,還帶動了后進生,一舉兩得。英語課上,有了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也較以往提高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