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峰
摘 要: 積極心理學中酣暢感主要用來形容人全身心投入某種活動時的一種體驗,本文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學情暢明”、“目標內容暢通”和“課堂暢言暢想”方面闡述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體驗到酣暢感,以期對提升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有所裨益。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酣暢感 歷史課堂教學
酣暢感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家邁克·基森海伊提出的心理學概念,他把人精神高度投入的活動所伴隨的心理狀態(tài)稱之為“酣暢感”[1]。心理學家們認為,影響酣暢感的決定因素是人的能力及活動所呈現(xiàn)出來的挑戰(zhàn),當人體驗到更多的酣暢感時,會在長時間內獲益很大。對于歷史課堂教學而言,酣暢感體驗,不僅能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筆者就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體驗到酣暢感。
一、學情需暢明
能力不足是影響酣暢感出現(xiàn)的制約因素,對于教學來說,了解學生的“能力”就是要掌握學情。教師除了應該了解高中生普遍的生理及心理特點等外,最重要的是分析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知基礎、已有經(jīng)驗和學法掌握情況,從而掌握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點、關注點和困難點。
筆者常用課前發(fā)布“任務單”和通過班級QQ群討論的形式了解學情。以必修一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為例,任務單如下:(1)在QQ群上下載PPT和視頻資料,結合教材自主學習;(2)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加深理解(搜索關鍵詞如多極化、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不結盟運動等);(3)完成“新課導航”(包含課標要求、知識梳理、自主探究的導學案);(4)在班級QQ群上自由討論(可以提問、解答,發(fā)表學后感等)。通過批閱“新課導航”和參與QQ群討論,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利用網(wǎng)絡搜集資料的興趣和能力都很強,對知識體系的構建普遍較好,對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恢復很感興趣,對不結盟運動存在疑惑較多。這就為我確定教學起點,突出教學重點,采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提供依據(jù)。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經(jīng)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后確定教與學的具體目標;學情分析是教學內容分析的基礎,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關鍵點,會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情分析是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jù),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一定是脫離學生實際需求的,在此基礎上的任何講解、訓練、合作、探究都很難落實。
二、目標內容求暢通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簡稱“三維目標”),它作為一個整體,指導著歷史課教學。教材(內容)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教師應在熟悉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優(yōu)化與建構。但在實踐中,不少教師將三維目標理解為獨立的三種要求,機械割裂三維目標。在處理教材時常會出現(xiàn)堆砌史實、斷章取義的碎片化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很難體驗酣暢感。
如何使教學目標與內容暢通,筆者認為就是要把整體性的教學目標與主題式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首先,“三維目標”是統(tǒng)一的?!罢n程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xù)過程和有機整體”[2];其次,教材內容要有主題引領。就是將本來散落于教材前后的知識,在服從教材整體性要求下,以“主題式”優(yōu)化建構,從而形成前后呼應、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網(wǎng)絡;最后,教學目標與內容需暢通。目標和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目標是“靈魂”,內容是“載體”,教學目標必須依附于具體教材內容,教材內容的選擇、建構應遵循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必修一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具體機理見下圖:
通過引導學生歸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使學生認識其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和分析《共產黨宣言》的相關資料,對比“空想社會主義”,使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誕生的重大意義,培養(yǎng)學生概括、比較、分析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巴黎公社的措施,使學生認識巴黎公社的政權性質,通過認識巴黎公社的失敗,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教訓和意義,通過對公社戰(zhàn)士英勇不屈的斗爭的介紹,激發(fā)學生堅定目標、頑強學習、服務社會的精神;通過課堂延伸“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學生更完整、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現(xiàn)實這一條主線。
三、課堂能暢言暢想
當下課堂大多呈現(xiàn)出單向“預設—執(zhí)行”的特點,這往往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喪失和問題意識的淡薄,教學的雙邊活動經(jīng)常出現(xiàn)“師熱生冷”的狀況。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師的預設和學生實際需求與能力相去甚遠;其次是在執(zhí)行過程中師生間缺乏思維、情感的交流與碰撞。這樣的課堂體驗,不會使學生產生酣暢感。如何使學生大膽暢言暢想呢?筆者在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言”。
問題情境是問題的孵化器,是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教師首先要把學習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動機,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一種探究問題的準備狀態(tài)。如在講“羅斯福新政”前,拋出問題:“如何理解在羅斯福就職之日,胡佛送給新政府的一句話——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說“山窮水盡”?是什么導致“山窮水盡”的?真的無能為力了嗎?
2.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言”。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說:“沒有了平等,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課堂平等意味著絕對的權威和真理是不存在的,師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和權利。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兩點:一是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交流探討;二是以寬容的心態(tài)鼓勵信任學生。真正變課堂教學為師生間平等的、協(xié)作的、共同探究的活動。
3.留下思維時空,讓學生“能思”。
孔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不僅指教育要抓住有利時機,更指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學生留下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以必修一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為例,結合“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恢復”這一學生的興趣點,適時提出問題: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可以從中汲取哪些有益經(jīng)驗?讓學生充分思考,自由討論,相互補充。這種時空上的“留白”不僅使課堂教學有節(jié)奏感,或許還能使學生對歷史能有所領悟。
4.巧用課堂評價,讓學生“善思”。
積極心理學認為酣暢并不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立即出現(xiàn)的,而是在事后的評價總結中才體驗到的。面對有思考價值、有爭議的問題,教師應多用延時評價,多讓學生在思辨的課堂氣氛中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例如怎樣看待日本明治維新,怎樣看待“斯大林模式”,怎樣看待“全球化”等,簡單的照本宣科,機械的一分為二都非良策,“絕對的真實歷史是永遠無法獲得的,就像絕對真理一樣”[3]。教師應鼓勵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再發(fā)現(xiàn)和再探究”,使學生個性思維得到完善與提升。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4],只有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酣暢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在積極情緒的引導下自覺地、專注地投入學習,最終激發(fā)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47.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3]葛劍雄周筱赟.歷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62.
[4][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