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宋岳禮
摘 ? ?要: 語感是語言學習中的關鍵因素。本文闡釋了將內隱認知理論應用在英語語感培養(yǎng)中的原理和方法,提出語感培養(yǎng)需要充分發(fā)揮內隱認知的優(yōu)勢效應,有效利用外顯認知的強化作用。
關鍵詞: 英語語感 ? ?內隱認知 ? ?內隱知識 ? ?外顯認知
1.引言
語言習得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心理認知過程,心理學能給語言教學帶來靈感與理論支持,聽說法得益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即是一例(束定芳,莊智象,1999)。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在進行復雜的認知活動時,除了有以控制性、分析性和邏輯性為特征的外顯認知(explicit cognition)外,還可以運用與外顯認知本質完全不同的內隱認知(implicit cognition)。對于語感,人們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當一個句子看起來順眼、說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卻又說不清為什么時就是語感在起作用。語感及語感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由于語感涉及知覺、想象、聯想、直覺、思維等認知心理學因素,自覺不自覺地涉及內隱認知的范疇,本文在對內隱認知介紹的基礎上,探討它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尋求培養(yǎng)學生語感和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2.內隱認知概述
內隱認知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8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為認識人類認知與學習開辟了新途徑。Reber(1976)認為在內隱認知中學習者對正在學習的知識缺乏意識,而在外顯認知中學習者需付出努力并采取一定策略完成學習任務。在語言學習中,內隱認知指學習者通過廣泛接觸語言材料,潛意識地學到想要學習的語言知識的過程,如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在二語言學習中,外顯認知主要通過課堂語言規(guī)則知識的傳授實現。
相比外顯認知,內隱認知在一些認知活動中具有優(yōu)勢效應。內隱認知具有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能節(jié)約心理資源。內隱認知抗干擾能力強,多數情況下為興趣學習,外顯認知易受干擾因素的影響,學習較為枯燥。內隱認知系統(tǒng)的運行是自發(fā)進行的,不受主體加工容量和注意力分散因素的影響,不會擠占工作記憶空間。
內隱認知和外顯認知作為兩個不同的認知系統(tǒng),二者存在巨大差異,但同時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Nick Ellis(2005)將內隱認知與外顯認知分別比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和陽,在每項認知活動中都動態(tài)結合。
3.內隱認知在英語語感培養(yǎng)的應用
3.1充分發(fā)揮內隱認知的優(yōu)勢效應
第一,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內隱認知有助于人類潛能開發(fā),人類這些巨大的潛能往往難以在有意識的外顯認知方式中發(fā)揮作用,必須借助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方式對人的認知活動產生積極影響。因此,語感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習者知、情、意、行等因素的積極參與,使學習者全身心、全方位地感受語言。
第二,開展交際活動,在語言使用中掌握語言。語感是通過內隱認知習得的程序性知識,所以語感的培養(yǎng)必須注重學習者的活動,注重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根據內隱認知理論,語感習得是一個無意識的獲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應有意識地進行探索性活動,把學習者帶入語言所呈現的精彩內容之中,而非語言形式本身。
第三,加強英語實踐,傳承已有的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方法。內隱認知理論為已有的培養(yǎng)語感的方法和途徑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內隱認知非常強調經驗的積極作用,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內隱認知的產物,具有積累效應。“語感來源與語言實踐”,強調多聽多說多讀多寫,本質上就是不斷接觸刺激材料形成語感。
3.2有效利用外顯認知的強化作用
作為人類認知的兩大系統(tǒng),內隱認知和外顯認知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研究表明,外顯知識的獲得有助于內隱認知效果的強化(Robinson,1997;高海英,戴曼純,2004;蘇建紅,2012),語感的形成和其素質的提高也是如此。
首先,語法教學和語感培養(yǎng)相結合。語法可以說是最能體現語言規(guī)則的部分,最能代表外顯語言知識。語法的傳授能幫助學習者獲得較高水平的語言知識和能力,防止過早出現僵化現象。正如張景祥(2000)所說語感與語法是“相濟相生,兩位一體”的關系。
其次,通過練習促進外顯知識的內化。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存在動態(tài)接口,蘇建紅(2012)用實驗證明在非目標語環(huán)境下的二/外語學習,大部分內隱知識由外顯知識轉化而成,練習在實現語言的控制性加工到自動化加工中起著重要作用。
最后,以先內隱后外顯的認知方式進行學習。在學習較復雜的任務時,在學習者接觸語言材料感知后,應引導學習者有意識地關注語言形式,這樣既可以強化從內隱認知中獲得的知識,又可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外顯認知能力。
4.結語
內隱認知理論為語感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和理論依據。將內隱認知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內隱認知的優(yōu)勢效應,有效利用外顯認知的強化作用,有助于加強學習者的語言內化和習得,在無形中加強語感的養(yǎng)成和語感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Ellis N C.At the interface:Dynamic interaction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anguage knowled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5,27,(02):305-352.
[2]Reber,A S.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hetic languages:the role of instructional se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1976,2(1):88-94.
[3]Robinson,P.Cognitive Abilities,Chunk-strength,and Frequency Effects in Implicit Artificial Grammar and Incidental L2 Learn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5,(27):235-268.
[4]戴曼純.二語習得的“顯性”與”隱性”問題探討[J].外國語言文學,2005,(2):101-111.
[5]戴偉棟,任慶梅.二語習得內隱/外顯學習研究:問題與思考[J].中國外語教育,2008,(1):13-21.
[6]高海英,戴曼純.中國學生英語關系從句外置結構的習得——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06):444-450.
[7]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97.
[8]蘇建紅.二語習得中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關系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a,(01):26-30.
[9]張景祥.英語語感漫談[J].外語教學,2000(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