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英
摘 要: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民主和自由是人類追求的目標、現代社會的標志,二者是和諧、并行不悖的,事實并非如此。民主與自由有各自的內在邏輯,如果這兩種邏輯互不相容,就會發(fā)生沖突。作者結合對經典的閱讀,嘗試論述民主與自由的關系。
關鍵詞: 自由 平等 民主 專制
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國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xié)議的產物,如果自由被強力剝奪,則被剝奪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權利,可以用強力奪回自己的自由。”[1]正是在這種自由、平等的口號下,法國下層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在革命初期一度建立了符合自由理念的政權。但是由于革命勝利的果實并沒有被普通民眾分享,他們在平等口號下再次革命,建立了新的政權。新政權更多地傾向于平等,即建立民主政府,而逐漸地遠離自由的理念,這是源于盧梭對民主制的批判。盧梭認為民主制度下,“多數人去統(tǒng)治而少數人被統(tǒng)治,那是違反自然秩序的”[2]。他提出一條原則:“只要政府的職能是被許多執(zhí)政者所分掌時,則少數人遲早會掌握最大的權威;僅僅由于處理事務要方便的緣故,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大權在握?!盵2]盧梭在這里闡述了民主制可能導致的兩種結果:一種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會導致扼殺少數人的自由,違反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則。另一種是由于人民不可能無休止地開會討論公共事務,必須建立各種機構,這必定引起行政形式的改變。而行政形式的改變,為少數人在民主名義下的專制提供了可能,即民主導致獨裁。對這樣的民主,盧梭是反對的。他的原則是“愿有自由而危險,但不愿安寧而受奴役”[2]。盧梭的擔憂在法國大革命過程中不幸成為事實,革命者漸離自由的理想,在民主名義下走向少數人的專制,最終造成拿破侖的獨裁,徹底背叛自由的原則。
當法國人處于“安寧而奴役”的狀態(tài)時,杰出的思想家托克維爾在其著作《美國的民主》中表達了對美國民主制度的向往之情,并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分析法國大革命發(fā)生的原因,探討為什么沒有建立美國那樣完善的民主制,尋求法國人民放棄自由、追求純粹民主、平等的原因。他認為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在追求自由這方面做得不成功,在論述中以伏爾泰為例:“伏爾泰很少思考這個問題;在英國逗留的三年使他看到了自由,但并未使他熱愛自由……他最羨慕的是英國人的學術自由,卻不大留心他們的政治自由,仿佛沒有政治自由,學術自由仍能長期存在?!盵3]接著托克維爾批評了經濟學派的思想:經濟學派贊成經濟領域的自由政策,但缺乏嚴格意義上的政治自由思想。還指出,法國現存的政治制度與自由制度的建立完全不符;當有人將政治自由引入這種制度時,就導致了危害極大的革命。這些徒勞無功的努力使法國人認識到與其追求自由還不如在一個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畢竟這樣還可以嘗到一點甜頭。人們?yōu)榱爽F實利益,往往容忍民主制度下的專制,而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托克維爾認為“對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久而久之總會帶來富裕、福利,而且常常帶來財富;但有些時候,他暫時使人不能享受這類福利;在另些時候,只有專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暫的滿足”[3]。托克維爾崇尚自由甚于民主,他認為法國當時處于民主專制狀態(tài)是因為缺乏政治自由的思想和追求政治自由的勇氣。
從上述分析可認識到,西方有警惕民主專制的傳統(tǒng),而消除民主專制的最好辦法就是自由,保證人民免于被強制的自由。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在四個層面滿足自由的需求,即政治的層面、經濟的層面、思想的層面和倫理的層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層面①。這一點在近代中國尤其明顯。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國基本只停留在思想層面,其他層面則很少。
在近代中國,隨著西方侵略者的到來,民主、自由思想傳入中國,被先進中國知識分子接受,如嚴復等人譯介了大量西方近代科學、政治思想書籍。在學習、借鑒西方思想時,嚴復提出了“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主張。他認為:“彼西人之言曰:為天生民,各具賦畀,得自由者乃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國國各得自由,第務令勿相侵損而已。侵人自由者,斯為逆天理,賊人道。”自由是生而有之的,剝奪他人自由則違背天理人性,強調自由的重要性?!案粡娬撸煌饫裰室?,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能自由自能自治始,能自治者,必能其恕、能用絜矩之道也”[4]。嚴復強調民主和自由是密切相關的,自由以民主為基礎,民主是自由在實踐層面上的表現。
魯迅認為歐洲的民主革命“掃蕩門第,平一尊卑,政治之權,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會民主之思,彌漫于人心。流風至今,則凡社會政治經濟上一切權利,義必悉公諸眾人,而風俗習慣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語暨其他為作,俱欲去上下賢不肖之閑,以大歸乎無差別。同是者是,獨是者非,以多數臨天下而暴獨特者,實十九世紀大潮之一派,且曼衍入今而未有既者也”。魯迅在國人崇尚民主時很清醒地認識到民主可以造成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制,指出統(tǒng)治者可以民主名義排除異己。面對可能存在的民主專制,魯迅開出的藥劑是:“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5]強調保證個人的自由是避免民主專制的良好方法。二十世紀初,魯迅這樣的思想顯得有點早熟、異類,畢竟當時中國還沒有步入民主社會。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自由、民主在思想傳播過程中逐漸走向分離——倡導者更傾向于民主,而忽視自由?!缎虑嗄辍芬钥茖W、民主為口號,陳獨秀等人提倡西方的自由思想,但在整個五四時期,民主呼聲高于自由。五四以后,民主呼聲日益高漲,而自由除個別時間比較活躍外②,更多的是低調。或誠如托克維爾的分析,民主可以使人分享現實利益或保持安寧而受奴役的狀態(tài);但自由可以使人失去既得利益,甚至陷入動亂之中,這大概就是整個現代中國民主呼聲大于自由的原因。
注釋:
①參見殷海光:《自由主義底蘊涵》,《殷海光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②自由主義思想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后期比較活躍,前者以胡適和《新月》為代表,后者以儲安平和《觀察》為代表,但他們的思想基本沒有進入政治實踐的層面.
參考文獻:
[1]何兆武.社會契約論·譯者前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嚴復.論世變之亟——嚴復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5]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