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霞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現階段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現狀,并對三種課程改革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今后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高職院校改變思想觀念,明確教學目標,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深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有高職特色的體育課程設置。
關鍵詞: 體育課程 教學改革 高職教育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與時俱進地嘗試運用新的課程理論,結合自身辦學的特征進行積極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高職體育雖然作為高職課程設置當中的必修課,但其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地位與改革的成效難以令人滿意。
一、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目前,高職學院師資配備不足,體育教師工作負荷強度較大,且男、女體育教師比例嚴重失調,給體育課男女分班教學帶來困難。體育教師的職稱和學歷結構總體配備不合理,教師隊伍中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所占比例嚴重偏低,部分高職教師知識陳舊、觀念保守,阻礙了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適應不了跨世紀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高職學院中60%的學校體育場館不能滿足正常體育教學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大部分學校的田徑場還是煤渣場地,體育館年久失修,設施簡陋,教學環(huán)境較差,特別是雨天開展體育活動的場館太少,挫傷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影響了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
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情況
近十幾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數量呈爆發(fā)式速度增長。高職院校規(guī)模和數量的高速擴張,并沒有使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加快步伐,一些高職院校還在沿用大學本科體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職教材,教材的內容多以競技項目為主,跑、跳、投依舊是課程的核心,統一課時、統一授課內容、教法落后陳舊、課程缺乏科學性與開放性,很難體現高職的辦學特色與學生的需求,體育課程設置與高職培養(yǎng)目標嚴重脫離,高職體育課程在高職院校被邊緣化。課程改革的主要指導思想有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學生中心課程理論、社會中心課程理論。根據以上現狀分析,可看出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滯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三大理論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高職課程改革的方向。
第一種理論是學生中心課程理論。這種理論無疑對高職體育課程設置內容的影響是積極的,它解決了只注重知識教學、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需要等問題,但不講求高職院校本身的體育課程資源,特別是師資與資金,只談以學生為中心指導體育課程設置,將給體育課程的實踐帶來很多難以實現的障礙。
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理論對高職體育課程的影響是過于注重體育技術教學,造成課程設置內容過于專業(yè)化,課程內容陳舊,不能滿足學生與社會需求,認為把體育課從整個高職課程體系中孤立出來。
社會為中心理論課程理論是指:課程設置的內容要具有社會功能,關注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主張課程內容應該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適應社會,適應自己要從事的行業(yè)與職業(yè)。它主要是對學科為中心課程理念的批判,認為學生不應該成為知識的奴隸,讓學生通過課堂學到適應社會的能力。但這忽視“健康第一”的體育課程鍛煉目標,進一步弱化了體育課程在高職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三、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建議
根據新施行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內容精神,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教學改革,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結合學校的人才培育目標和運動場地、器材、設施等情況,初步形成具有高職院校特色,課程類別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課程結構體系。為因材施教,應打破原有的系、班界限,重新組合上課班級,滿足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合理控制班容量,科學安排課程進度,建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總體框架。
體育教師要在學生最需要之時,最需要之處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使學生邁上一個更高的認識層次,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鋪設臺階、注入動力、奠定基礎,由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在體育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這應是體育教師的天職。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預防性原則
多年從事生產勞動容易使工人產生職業(yè)病,因此,職業(yè)體育教育應把具有“提高、防治、補償”功能作為準則,始終貫穿教學之中。
(二)適應性原則
要注意與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yè)相適應,充分考慮職業(yè)特點,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較快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和勞動強度,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實用性為原則
職業(yè)體育教育就是要在有限的時空環(huán)境條件下,教會勞動者怎樣利用現有條件鍛煉。如生產車間空間狹小可練習啞鈴、簡易健身操;野外作業(yè)可練習爬山、過障礙;長期俯案可以練習瑜伽、氣功、太極拳等。
(四)時代性原則
當前高職院體育教學內容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和體育綜合素質,與時俱進。
四、結語
高職教育與體育教育共進已成為當前職業(yè)院校體育教改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我們應當體現課程設置特色化、教學內容實用、教學手段方法多樣、教學評價多元化的特點;轉變教育理念,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大力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和教材,重視體育場館的配套建設,從而為轉型期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胡茵.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4):30-32.
[2]王玲.論高職體育課程現狀與改革.陜西教育,2012.
[3]毛振明.體育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教育部.體育與健康標準[Z].2003.
[5]姜生成.高職體育“崗位主導”的教學模式探析[J].2008(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