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玲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陜北民俗文化翻譯策略研究
田 玲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陜北民俗文化體現(xiàn)了陜北人民生活與勞動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到宗教信仰、歲時節(jié)令等。陜北民俗文化可以劃分為許多種類,但概括起來,無外乎物質民俗、社會民俗與精神民俗。翻譯陜北民俗文化應以有效傳播陜北民俗文化為宗旨,主要遵循異化的原則,在此原則指導下,可以采用多種翻譯策略:直譯、直譯加解釋、意譯、音譯加解釋等。但有時在以上方法行不通的情況下,還得根據(jù)語境,輔以其它方法,靈活翻譯。
陜北民俗文化;分類;翻譯策略;異化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承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賴以生生不息、繁榮發(fā)展的不竭源泉?!盵1]陜北民俗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到宗教信仰、隨時節(jié)令等。由于特定的地域、歷史與文化特點,陜北民俗文化形成了其鮮明的特色。隨著延安紅色旅游如火如荼的展開、陜北民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如何將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譯介到國外,便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本文將集中探討陜北民俗文化的翻譯策略。
陜北,這片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土地,位于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在歷史上,曾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頻繁來往之地,融合了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jié)令歲時文化、制度文化、民間藝術文化等。但歸納起來,無外乎三個方面,即“物質民俗,以人們吃、穿、住、行、用為主要內(nèi)容;社會民俗,主要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間組織、歲時及人生禮儀等;精神民俗,諸如宗教信仰、道德、禁忌、民間文學等?!盵2]
物質文化方面,由于陜北天氣寒冷,人們喜歡穿棉襖或羊皮襖;陜北風沙大,氣候條件較為惡劣,老百姓喜歡頭戴羊肚子手巾,一來可以抵擋風沙,二來可以遮陽,三來還可以用來擦汗,真可謂一物多用。正是由于羊肚子手巾的多重功用,陜北民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羊肚子手巾的形象,現(xiàn)在也成為傳統(tǒng)陜北人民的形象代表。由于陜北的溝壑地貌特點,陜北人多種植高粱、蕎麥、糜子、玉米等農(nóng)作物,農(nóng)民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放羊,因此在飲食方面喜歡食用小米粥(常稱為米湯)、蕎面饸饹、蕎面圪坨、油糕、羊肉等食物。例如“蕎面圪坨羊腥湯”就是極受陜北人民歡迎的食品,也曾是窮苦人家招待客人的美食。吃油糕時喜歡配著米酒來喝,陜北民歌里就有“熱騰騰的油糕擺上桌,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的歌詞,由此可以看出陜北飲食文化的一些特點,同時也能反映出陜北人熱情淳樸的待客之道。住宿條件方面,陜北人的居住場所主要是窯洞,窯洞內(nèi)都設有炕。陜北的炕并不是單純的床,炕通著灶,灶可以用來燒火做飯,也可以為炕供暖??簧喜恢箍梢运?,白天還具有客廳的功能,來了客人就會把客人迎到炕上去。所以陜北的窯洞兼具臥室、客廳與廚房的作用。窯洞外面的空曠場地又稱為堿畔,有時也是另一家的窯頂。在堿畔上人們可以遠眺,可以干活,也可以玩耍。由于陜北四處環(huán)山,舊時出去一趟不太容易,常用的交通工具有驢、馬、騾子等。有時會把放養(yǎng)這些牲口的人稱為“趕牲靈的人”。陜北自然條件惡劣,有時為了謀生,有些人不得不去寧夏、內(nèi)蒙等地,人們把這種行為稱為“走西口”。
社會民俗方面,陜北人非常注重家族觀念,古時一個大家族經(jīng)常會聚在一起,召開一些家庭會議之類的,同時也會設立祠堂,供奉祖先靈位,遇到宗族里難以解決的事情,則族人聚在一起共同協(xié)商。陜北人對歲時節(jié)令也非常看重,因為陜北人經(jīng)常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靠地為生,歲時節(jié)令與他們的收成緊密相關,所以人們的言談里經(jīng)常會涉及節(jié)令,如“正月、春分、清明、端午、九重陽”等詞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同時,陜北的禮儀也非常多,遇到旱季人們會拜神求雨,有相應的儀式,房屋修好有合龍口的儀式,“一合龍口不再開,家添人口外添財。窯里窯外喜氣生,天神地仙降福來。一撒東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葵水,五撒中方戊已土?!庇営H、娶親儀式也很嚴格、復雜,如陜北民歌里的“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定,三月里就交大錢,四月里迎。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
精神民俗方面,好多陜北人相信鬼神之說,占卜算卦在民間十分流行,結婚要請神婆測日子,還要看男女生辰八字合不合。白事要測入土埋葬的日子,墳地也要找風水先生算過方能安心。到了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二,各地的人民都會去趕廟會,求神問卜。有的測姻緣,有的問前程,還有的求送子菩薩,人們把生活的希望往往都寄托于占卜上。同時,陜北人也有一些自己的禁忌。古時婚姻不能由當事人自己做主,而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女子被迫嫁給了自己不喜歡的人,便通過“交朋友”的方式搞婚外情,但是這種感情是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因此便有“發(fā)一回山水沖一層泥,交一回朋友褪一層皮”的說法。陜北還有很多的民間藝術形式,如安塞腰鼓、剪紙、陜北大秧歌、陜北民歌、陜北說書等。在喜慶的日子里,人們會打起腰鼓、扭起秧歌,如延安等地每年正月就有秧歌匯演,來慶祝新春。而陜北民歌、陜北說書更是人們?nèi)粘I钪忻摽诙龅乃囆g形式,陜北民歌曲風粗獷豪放,內(nèi)容涵蓋面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唱出來。如描寫人民勞動場景的:“九月里九重陽秋(呀)秋收忙,谷子(呀那個)糜子(呀)收(呀)收上場?!泵鑼懭嗣駪c祝新春的:“除舊迎新慶豐收,新春秧歌鬧起來?!泵鑼懩信異矍榈模骸岸吕锬莻€來是春風,我愛我那三哥哥好后生?!?/p>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濃縮,它源于生活、體現(xiàn)生活,卻在某種程度上超越生活本身。它亦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對其進行譯介研究將豐富本國文化的傳承和對外宣傳。”[3]陜北民俗文化折射出陜北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翻譯屬于文化翻譯的范疇。在文化翻譯的過程中,應秉持文化傳真的原則?!拔幕瘋髡媸俏幕g觀的基本原則,要求譯語要從文化的角度準確再現(xiàn)原語所要傳達的意義、方式及風格,即把原語文化信息在譯語中原汁原味地體現(xiàn)出來?!盵4]因此,在陜北民俗文化譯介過程中,應采用異化的方法,盡可能保留原本的文化特色,如實傳遞陜北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免文化失真。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可以采用多種翻譯策略。
(一)直譯
直譯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既保留原文形式,又譯出原文意義的一種翻譯方法。陜北民俗文化中有大量的詞匯涉及到人們的吃穿住行等物質因素,在不引起誤解的前提下,這些名詞多數(shù)可以直譯的方式譯出。如“旱煙、毛皮、甜甘草”,這些詞匯在英語中本就有現(xiàn)成的對應語,因此可直接譯成tobacco,sheepskin and licoriceroot。又如“放羊鏟、蕎麥、腰鼓、米酒、米湯”等詞,直譯出來很容易理解,也可以分別譯為sheep-spade,buckwheat,waist drum,millet wine,millet porridge。再如陜北人喜歡把豆角和南瓜熬在一起吃,所以有“紅豆角角熬南瓜”的說法,這個說法直譯出來也能被理解,因此就直譯為fresh kidney beans cooked with pumpkins。陜北人有時把太陽親切地稱為“陽婆婆”,英文中雖沒有這樣的說法,但也慣于使用各種各樣的比喻用法,因此直譯為Granny Sun,西方讀者能看懂這一比喻意義,也能體會出說話人在話語中蘊含的親切之情。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將直譯法運用于陜北民俗文化譯介時,一定要保證直譯出來的譯文,讀者能看懂,且不會引起誤解。陜北民俗文化中一些物質名詞經(jīng)常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譯出。
(二)直譯加解釋
有時僅靠直譯,讀者還無法理解陜北民俗文化的含義,需要在原來直譯的基礎上適當增補一些詞語,以明確譯文語義。如陜北人特別喜歡吃油糕,尤其是在一些節(jié)日的時候。而西方?jīng)]有這種食物,光靠直譯讀者似乎還是不能理解其確切含義,因此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其味道,譯成sweet fried cakes,讀者便能更加清楚地了解這種食物。再如陜北人,尤其是舊時的陜北農(nóng)民頭上很愛裹上“羊肚子手巾”,如直接采用直譯的手法譯為a sheep stomach towel,西方讀者肯定會覺得云里霧里,不知這毛巾到底原料為何,難道羊肚子也可以用來做毛巾嗎?這時like一詞的添加便具有重要意義,譯為a towel like sheepskin,讀者通過羊皮的形象便能對這種毛巾有個大概的了解。
(三)意譯
陜北民俗文化中還有一些詞語直譯出來,英語讀者很難看懂,或容易引起誤解,這樣就應舍棄原語中的具體形象,只譯其中蘊含的意思。如以前的陜北人在舉行婚禮時還遵循著傳統(tǒng)習俗,要“拜天地”,如果直譯成bow to heaven and earth,西方讀者無法理解為何結婚時要向天地叩拜,因此可以采用意譯的方式譯為enjoy one’s wedding day。再如陜北青年男女戀愛時,女子常給男子繡個荷包,作為定情之物,如果直譯“荷包”一詞,英語讀者可能會認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裝東西的物件,并不能把它與愛情聯(lián)系起來,因此可意譯為love pouch。建筑方面,陜北人多居于窯洞之中,窯洞外面的空曠場地稱為堿畔,因為窯洞多建于高處,因此在堿畔上眺望就很有登高望遠之感,直譯為yard似乎不能揭示出堿畔的用途,因此可意譯為the platform before the cave。陜北人在正月十五經(jīng)常有“轉九曲”的活動,其實質就是一種花燈的形式,如果直譯,讀者無法理解,也不能明白為什么所用數(shù)字是“九”,所以意譯為lantern pattern。陜北人窯洞里都有炕,白天可以用來待客,晚上鋪上被褥可以睡覺,“掃炕鋪氈”就是現(xiàn)在的“鋪床”的意思,因此在有些語境中可直接意譯為make beds。
(四)音譯加解釋
有時在譯介陜北民俗文化時,為了讓讀者既能明白這些詞語的含義,又能了解與學習陜北民俗文化,可以采用音譯加解釋的方法,這一方法既能保留原來民俗文化的讀音,又能讓讀者理解其含義,是翻譯文化負載詞時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如陜北人睡覺用的“熱炕”,是西方所沒有的,如果只是意譯,陜北民俗文化也會在譯文中有所缺失,這時便可在音譯的基礎上加一些解釋,譯為a warmkangbed,kang是斜體,讀者可以體會到它是一個專有名詞,從bed一詞上可以看出其含義。陜北人在舉行慶?;顒訒r特別喜歡扭秧歌,如果在音譯的基礎上加上解釋,讀者能了解秧歌的說法,又能理解這是一種舞蹈的形式,所以yangge dance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翻譯。
(五)靈活翻譯
除了以上幾種翻譯方法之外,有時需要根據(jù)語境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有效傳達陜北民俗文化。在一些語境中,可以將直譯意譯結合,如陜北有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跑旱船”,屬秧歌的一種,但是直譯、意譯都不能有效傳達原文含義,這時可將二者結合起來,譯為dance a land boat,原文的含義便形象地傳達出來了。前面筆者已經(jīng)提過,在譯介陜北民俗文化時主要應以異化為主,前面的幾種策略多屬異化的范疇??捎袝r異化實在無法達意,加上解釋或注釋,讀者又看得特別費勁,這時也可適當采用歸化的方法。如“抽簽算卦問神神”,這個說法實在太具有民族色彩,且兩國的宗教信仰不同,其它方法很難奏效,即使勉強為之,效果也不佳,這時只好歸化為cast lots and pray to gods。再如陜北戀愛中的男女喜歡互稱為“哥哥、妹妹”,而西方不用親屬稱謂詞來指稱這種關系,這就涉及到兩種文化的沖突了,有時也只好迎合英美人的習慣,歸化為my sweet heart。
陜北民俗文化的翻譯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題,而唯其困難,也更能促使學者不斷探索,總結各種可用的翻譯策略。但無論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異化是一個總的原則,也是文化翻譯的大勢所趨。在翻譯陜北民俗文化時,應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給英語讀者再現(xiàn)一個真實的文化面貌。
[1]姜智慧.從異化視角看民俗文化的傳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0(2):48.
[2]張文生.歷史學與民俗學關系析論[J].史學理論研究,2003(2):87.
[3]張婷.對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化譯介的思考——以武陵地區(qū)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1(4):155.
[4]莊帆.從巴斯奈特文化翻譯理論看民俗文化的翻譯——以福建省民俗文化漢英翻譯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14(2):80.
[責任編輯 王俊虎]
J60-05
A
1004-9975(2015)04-0097-03
2014-12-12
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延安紅色旅游英譯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11L053);延安市社科專項“陜北民俗文化譯介研究”(13BWXC29)
田 玲(1977—),女,陜西延安人,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