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霞
【摘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直觀化的方法,在語文“以讀促寫”的教學中有不可忽視作用。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發(fā)掘潛能,還能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鞏固記憶,還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結(jié)合筆者在語文“以讀促寫”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實踐經(jīng)驗,以例談的方式,著重探討如何在語文“以讀促寫”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
【關(guān)鍵詞】思維導圖;以讀促寫;例談;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要把信息“放進”你的大腦,或者把信息從你的大腦中“取出”,思維導圖則是最簡單的方法。思維導圖也叫心智圖,是英國學者托尼·巴贊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所創(chuàng)。它是一種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我們發(fā)散性思維具體化、形象化的工具。它極為簡單卻又非常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培養(yǎng)工具。它能充分運用左右腦的功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構(gòu)建新的知識體系,還能開啟我們無限的創(chuàng)造潛能。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能把我們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F(xiàn)在,思維導圖已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lǐng)域,對我們語文“以讀促寫”的教學也有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更快地將零散的知識和資源融會貫通,更好地構(gòu)建新知識體系,形成系統(tǒng)學習和思維習慣,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以關(guān)鍵知識點之間的連接為基點的發(fā)散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下面,本文結(jié)合實踐,就“思維導圖”在語文“以讀促寫”教學中的應用,以例為證,做些粗淺探討,以此與同行共勉。
一、《散步》一文的課例解讀
人教版七年語文《散步》,是莫懷戚的一篇秀美雋永、玲瓏剔透、含蓄蘊藉的精美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品讀這篇文章,如同在做一次“高、大、上”的精神之旅。
(一)“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創(chuàng)造了范例的易仿美
《散步》一文,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選取家人生活中一個小而不能再小的鏡頭——散步,來展示生命親情中的“孝敬、慈愛、責任、和睦”一家三代人倫美。用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為我們的學生寫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易于操作的仿寫范例。
(二)簡單明了的環(huán)境描寫,刻畫了景物的詩意美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雖然僅有兩處,惜墨如金,但遙相呼應,如同兩幅美麗潑墨山水畫,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和盎然的生機,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三)通俗易懂的語言運用,展現(xiàn)了文字的樸實美
縱觀全文,除文末“整個世界”有幾分寓意之外,其余則如同家常白話,樸實卻耐人尋味。如第五自然段:“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四)對稱句法的反復再用,展示了文句的韻味美
如第一自然段的“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第六自然段的“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等,這種前后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韻味十足,若加仔細揣摩,就能品味人生的甜美。
(五)一家三代人的和諧出行,展現(xiàn)了倫理道德美
作者雖然寫了散步遇到分歧的小事,但卻意蘊豐富,主題深刻。文中一個“懂得愛護下一代的慈母”,一個“懂得孝敬長輩的孝子”,一個能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展現(xiàn)了一家人懂孝敬,能慈愛,互相愛護,譜寫了一首天倫之樂的親情之歌,展現(xiàn)了古樸的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美。
二、用“思維導圖”分析課例《散步》,構(gòu)建新知,夯實基礎(chǔ)知識
(一)讀前草繪“思維導圖”
初一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經(jīng)驗,也累積了一定量的知識體系,在學生的腦海里已經(jīng)有了很多較為有用的知識。因此,在課堂導入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以輕悠的鋼琴曲《愛的協(xié)奏曲》為背景音樂,用幻燈片播放一家人在春光爛漫的田野上散步畫面為背景,輕聲朗誦詩歌《散步》:“散步的時候/我走直路/兒子卻故意/把路走彎/我說/把路走直/就是捷徑/兒子說/把路走彎/路就延長”。
之后提問:讓你寫《散步》的命題作文,你會寫些什么?并板書“散步”二字,并以留白的方式,啟發(fā)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見解。如板書思維導圖1所示。
通過兩分鐘的學生七嘴八舌的暢述己見之后,補足留白,形成板書思維導圖2,如上所示。
(二)讀中生成《散步》一文的“思維導圖”
1.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環(huán)節(jié),通過完成任務:請學生簡述文章內(nèi)容(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并用一句話概括文本事件。進一步形成板書思維導圖3,如下所示。
2.在學生細讀課文,感知親情環(huán)節(jié),師生通過如下探討,完成板書思維導圖4,如上所示。
師:通過初讀,我們了解了這是一家三代外出散步遇到分歧的故事,請問這一家人幸福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他們的幸福的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請說說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師:你覺得文中的老人幸福嗎?(學生各抒己見……)
師:你的爺爺奶奶幸福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他們的幸福呢?學了這篇文章后,你準備為他們做些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文中有兩處環(huán)境描寫,請找到位置,并說說其作用?(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再讀課文,作者寫散步遇到分歧,這是大事還是小事呢?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見機引導,得出主題:孝敬、慈愛、體貼、關(guān)懷、和睦、樂處)
3.在學生品讀文本,入理分析環(huán)節(jié),師生通過品味作者本文用詞的樸實美、品味本文對稱句子的韻味美、品味作者“小題大做”的寫作美,體悟文章主題:孝敬與慈愛,提升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同時完成板書思維導圖5,如下圖所示。
4.在課堂隨練環(huán)節(jié),落實基礎(chǔ),提升能力?;脽羝@示隨練內(nèi)容,如上圖所示。
至此,師生已經(jīng)共同生成了《散步》一文的“思維導圖”構(gòu)建過程,在學生的腦海里已經(jīng)搭建了一個新的知識系統(tǒng)。這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散步》一文的字詞句知識,而且也理清了文章脈絡,同時又以圖示的方式形象的再生了作者的寫作構(gòu)思和寫作特色,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和記憶文本內(nèi)容,還為接下來學生的仿寫,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
三、重構(gòu)“思維導圖”仿寫作文,以讀促寫,實現(xiàn)學以
致用
語文文本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文本的基礎(chǔ)知識,包括字、詞、段、句法、語法、修辭、邏輯等,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說寫的輸出能力,這是學生掌握語文這種交流工具、提升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必要途徑,也是語文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沒有讀寫的輸出,語文教育,特別是語文文本的閱讀教學,便會成為為了閱讀而閱讀的文字游戲。
那么如何重構(gòu)“思維導圖”,以讀促寫,實現(xiàn)學以致用呢?下面仍然以《散步》的思維導圖為例,做進一步說明。
1.帶領(lǐng)學生利用已生成的《散步》 “思維導圖”,確立主題,啟動記憶,篩選事件,定格情景,理清仿寫思路。在此僅舉一例,見下文學生重構(gòu)的《爬山》思維導圖。
2.組織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維導圖”,說說作文。以四人小組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 “思維導圖”,說說選擇了什么事件,在什么時間,有何情景,體現(xiàn)了怎樣的親情,用怎樣的環(huán)境來烘托等,為接下來的學生仿寫開啟思路。這個過程是必要的,因為有了圖示,并不等于有充實的內(nèi)容,共同探討能相互啟發(fā),充實作文內(nèi)容。
4.共享仿寫,相互促進。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在課外實現(xiàn),通過收集和批閱學生的仿寫作文,選取優(yōu)秀的習作,整理成冊,在課外供班級學生閱讀分享,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篇幅有限,下面選取優(yōu)秀仿寫習作一篇,以供參考。
爬山(注:該文思維導圖如上)
——作者:七(1)班 章馨藝
我們?nèi)ゼ腋浇纳缴吓郎剑何液臀业膵寢尅?/p>
每當初春來臨之際,我和媽媽都會一起去爬爬山,因為那時的山春意盎然:山中的樹木長出了小葉,嫩嫩的、綠綠的,看起來,令人心靈恬淡安逸;向陽的地面鉆出了小草,軟軟的、柔柔的,摸起來,使人心情和氣舒爽;各色花兒也含苞待放;蟲啾啾,鳥喳喳,聽起來,讓人精神寧靜愉悅。
時間宛如小溪里的流水,緩緩地流向遠方。不一會兒,我和媽媽來到了山腳,開始爬山。我走在前面,媽媽緊隨我后。就這樣,我們一步一步向著山頂爬去,枯落未腐的樹葉,在我們的腳下,沙沙作響……
不久,我和媽媽到了半山腰,在我們的前面,有兩條路,都通向山頂。分歧也隨之而來:媽媽要走大路,大路平順;而我卻堅持要走小路,小路才有意思。我們各執(zhí)己見,僵持不下。我看看大路,再看看小路,慎重地想了又想,本想找個折中的、兩全其美的好辦法,比如各走各的,終究不愿意,俗話說得好:“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要是各走各的,真要出了問題,那麻煩就大了。最后,我毅然地決定委屈自己,因為我還有很多爬山的機會,于是便說:“那就走大路吧?!?/p>
出乎意料,媽媽摸摸我的頭,瞥了一眼大路,又仔細地看了看小路,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彪S著她的眼神望去:蜿蜒崎嶇的小路,充滿了坎坷,但是路的兩邊,卻長著五顏六色的野花,煞是好看,勤勞的蜜蜂中夾雜著一些不知名的飛蟲,正在花朵上忙碌;離花不遠,許多高大挺拔的竹子,蒼翠欲滴;透過樹葉間隙的陽光,照在路上,盡是斑斑點點,又亮亮閃閃的,一片明媚的春光。
就這樣,我們在這片和煦的春光里,向著那野花、青竹和光芒走去。媽媽一反常態(tài),一路在先,有坎的地方總是反復提醒我小心些,怕我有任何一點閃失,還時不時地來牽我的小手,和我一起邁過那一道道坎;實在過不去的地方,她還蹲下身子,硬要背我過去。現(xiàn)在我才明白:選擇大路,那全是為了我,并不是擔心她那孱弱的、禁不起崎嶇小路顛簸的身體,而是怕我有所閃失。
慢慢地,慢慢地,我和媽媽爬到了山頂。望著那田地里正茁壯成長的莊家,我深有觸動:母親就是我的大地!
應該說,該學生能很好地利用課堂生成《散步》的“思維導圖”,有效重構(gòu)了自己《爬山》的思維導圖。同時還把本文中學到用詞樸實,用句簡單,以小見大,一波三折,層層推進,加環(huán)境烘托的寫作手法,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仿寫中,可見思維導圖的有效生成和重構(gòu)再用,能很好地幫助學生以讀促寫,學以致用。
四、課后反思與總結(jié)
“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確實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它不僅效率高,效果好,更重要的能通過形象化的圖示,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利用已有知識,有效構(gòu)建系統(tǒng)的新知體系。利用剛生成的“思維導圖”,通過重構(gòu),能使學生的思路具體化、形象化,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更好運用語文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的閱讀寫作變得輕松有趣,易于操作。
當然,在運用“思維導圖”,實現(xiàn)以讀促寫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還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適度原則
教師不能每堂閱讀課都使用思維導圖,應當與其他教學方式相結(jié)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改善以讀促寫的教學。
(二)內(nèi)化外化相結(jié)合的原則
在課堂上利用思維導圖改善閱讀教學不是教師的最終目的,教師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把思維導圖內(nèi)化,并利用內(nèi)化的思維導圖,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寫作,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得心應手的掌握語文這種交流工具。
(三)個性原則
重構(gòu)“思維導圖”必須遵循個性的原則,雖然能重構(gòu)“思維導圖”并不代表能寫出脫穎而出的作文,但有自己的特色,內(nèi)容才會與眾不同,才有創(chuàng)新,才能擺脫千篇一律。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寶典[M].北京:化學化工出版社,2013.
[2]湯銘.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的思維導圖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6.
[3]王玲玲.思維導圖在語文課堂的實用性探究[D].四平:吉林師范大學,2012.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