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新聞語篇多聲性的人際功能研究
李一奇,吳憲忠
(吉林大學 公共外語教育學院,長春 130012)
摘要:在評價理論介入子系統(tǒng)的框架下,以英語報紙新聞為研究對象,研究新聞語篇多聲性的人際功能。英語新聞語篇中的一些言語資源因為在引發(fā)和標記多聲性的同時又屬于評價理論中的介入資源,故還可使語篇實現(xiàn)相應的人際功能。從人際功能上講,報道者通過語篇的多聲性反映著各方聲音的協(xié)商,調整著自身的敘述視角以及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進而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與評價。
關鍵詞:英語新聞語篇;多聲性;多聲標記;評價理論;介入資源;人際功能
收稿日期:2015-04-27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社科
作者簡介:李一奇(199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篇分析研究;吳憲忠(1964-),男,黑龍江慶安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篇章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3文獻標志碼:A
doi例7:Although explicitly banned from ng so by UN resolutions,the DPRK repeatedly carries out missile tests-often as a means of voicing its displeasure.(China Daily)
新聞是通過各種媒體途徑進行傳播的信息,新聞語篇是這些信息的集合體,其中涵蓋著各類公眾意圖獲取并且應該了解的但尚未得知的重要現(xiàn)實。因為這些現(xiàn)實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故新聞語篇這一語篇形式引起了國內外各方學者的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對新聞語篇進行分析研究。
以新聞語篇的構建為出發(fā)點,學者研究了其主位推進模式;以新聞語篇中言語連貫程度為出發(fā)點,學者研究了其銜接性;以新聞語篇中消息來源為出發(fā)點,學者研究了其轉述引語的使用。在逐漸意識到新聞語篇可能并非是客觀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后,語言學界對其進行的研究就不再僅僅局限于表面結構,而是開始對新聞語篇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以期揭示文字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隨著巴赫金在文學語篇基礎上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被引進公共大眾語篇,關于新聞語篇互文性和對話性的分析又開始興起。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框架下,學者研究新聞語篇的三大元功能。爾后,馬丁對其中的人際功能進行擴展,創(chuàng)建起評價理論,新聞語篇的研究方向又逐漸轉向關注語篇中各評價系統(tǒng)的構建過程,以及各方可協(xié)商的聲音。
查閱以往的文獻顯示,研究者將巴赫金的多聲理論與馬丁的評價理論聯(lián)系在一起,對新聞語篇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章相對較少,因此從評價理論的視角著手,對新聞語篇多聲性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章也不多?;诖耍疚脑噲D以評價理論為理論框架,以2015年4月10日出版的《中國日報》(英文版)上的各類(海事、外交、環(huán)境等)數(shù)篇新聞語篇為研究對象,運用評價理論中介入子系統(tǒng)下的介入資源,分析研究英語新聞語篇中多聲性的人際功能。
1新聞語篇的多聲性
多聲性(Heteroglossia)這一概念是由俄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理論家米哈伊爾·巴赫金提出的。此概念最初用以指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多線敘事、多聲齊鳴的現(xiàn)象。1963年,在重新出版的巴赫金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一書中,多聲性被定義為“同一話語中可能出現(xiàn)的兩種意圖、兩種聲音”,即言語主體的聲音以及另一隱性說話人的聲音[1]。多聲性這一概念最初局限在小說文本,后來又被引至新聞報道一類的公共大眾語篇中。
新聞語篇是信息傳播的一種載體,是公眾迅速獲取國內外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事實的重要渠道之一。它的構成是一個不斷拼湊、不斷吸收、不斷改造的過程,因而在新聞語篇中,同一話語結構中會不可避免地共存多種來源不同、相互之間或和解或斗爭的聲音。語篇中的一些言語資源,例如轉述、情態(tài)、讓步、否認等,都可以引發(fā)并標記出多聲共存的話語結構,因而被稱作為多聲標記;而話語結構中的這種多聲共存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便是新聞語篇的多聲性。
2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下的評價理論
1973年,英國語言學家、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韓禮德(Halliday)的著作《語言功能探索》(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在倫敦出版,標志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的誕生[2]158。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視角下,語言的功能可以分為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這三大元功能與話語語境相互聯(lián)系,并通過語義系統(tǒng)進行體現(xiàn)。在韓禮德的觀點下,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際功能,是由語氣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人稱系統(tǒng)和評價系統(tǒng)體現(xiàn)的,而話語的基調決定著話語的這一功能[2]160-161。在談論起話語基調的表述方法時,韓禮德主要是從語法的角度入手,著重研究語氣和情態(tài)系統(tǒng)。在新韓禮德學派的代表人物馬丁(Martin)看來,韓禮德關注較多的是交際者之間信息意義的交換,而非交際個體的評價意義。為此,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馬丁等人從詞匯-語法的層面上分析研究交際個體所表達的評價意義,創(chuàng)建起評價理論(AppraisalTheory),以關注語篇中各種可以協(xié)商的聲音[3]。由此而言,評價理論其實是在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對人際功能進行研究的又一延伸。
馬丁對評價理論的定義是:“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吸引讀者的各種方式?!盵4]155馬丁創(chuàng)建的評價系統(tǒng)是由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的。其中關于介入子系統(tǒng),楊信彰在其《馬丁對語域理論的發(fā)展和應用》一文中曾提到:“介入是說話人/作者參與話語的方式。說話人/作者運用介入手段與聽者/讀者協(xié)商彼此的社會地位,涉及說話人/作者對所寫或所講內容的責任和義務。”[5]介入同時也是一系列語言資源,用以衡量言說者/作者的聲音和語篇中各種命題和主張的關系[4]156。介入可由“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自言是指同一話語結構中只有一種聲音,而沒有其他聲音或觀點的介入;借言也稱為多聲,指的是同一話語結構中引起或允許不同聲音或觀點或和解或斗爭的存在。借言根據(jù)言說者對多聲話語空間的調整結果,還可進一步分解為“話語收縮”和“話語擴展”,其相應的介入資源如表1[6]所示。
表1 介入系統(tǒng)中的多聲介入資源
3英語新聞語篇中多聲性的人際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英語新聞語篇中有些言語資源是可以引發(fā)并標記話語多聲性的。這些言語資源被稱作多聲標記,例如轉述、情態(tài)、讓步、否認等。若在評價理論的框架下看,一些標記多聲的言語資源同時也隸屬于介入子系統(tǒng)下的某些介入資源,因而它們在引發(fā)多聲的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新聞語篇在人際上的相應功能。評價理論下的介入,既是言說者的一種發(fā)話方式,同時又是一類言語資源。言說者可以利用借言即多聲實現(xiàn)自己態(tài)度與評價的介入。下文將在評價理論介入子系統(tǒng)的框架下,按言說者對多聲話語空間調整的兩類結果(話語擴展和話語收縮)分類,對若干英語報紙新聞語篇的實例進行分析,研究英語新聞語篇中多聲性在人際方面的相應功能。
3.1話語擴展
話語擴展,是言說者開放、打開語篇中多聲話語共存空間的一類介入結果。這一結果可以由摘引(Attribute)和引發(fā)(Entertain)兩種言語資源來體現(xiàn)。
3.1.1摘引
在英語新聞語篇中,報道者常為了保證語篇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而大量使用轉述手段。所謂轉述,即指轉達他人說的語言或表達。在新聞語篇中,當報道者轉述他人的話語時,經常需要在直接引語(directspeech)和間接引語(indirectspeech)之間作出選擇。轉述可以引發(fā)來源不同的話語的多聲共存,屬于一類較為明顯的話語多聲標記。而從評價理論中的介入子系統(tǒng)的視角來看,轉述這一多聲標記又屬于摘引(Attribute)的范疇。摘引可以使報道者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引用,從而引起或允許不同聲音的介入,因此會帶來對話語多聲空間進行擴展的一種結果。
例1:“TheconstructionworkisamatterthatisentirelywithinthescopeofChina’ssovereignty.Itisfair,reasonableandlawful.Itdoesnotaffect,andisnottargetedagainst,anycountry.Itisbeyondreproach.”Huasaid.
這是一個由直接引語構成的轉述句。其中涉及的聲音分別是:一個事實性聲音V1,即“這些建設工作完全屬于中國主權范圍內,是公平的,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中國的做法不影響也不針對任何一個國家。這是無可非議的”;一個表述性聲音V2,即V1中涉及的話語是由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親口表述的;一個報道性聲音V3,即V1中涉及的話語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講,都是被直接引用進行報道的。此例中,報道者的聲音與V3重合,意在強調自己對此話語的報道都是源自言語主體原話,不摻雜個人觀點。在這個多聲的話語結構中,報道者有意將自己的聲音與V1拉開距離,轉而強調V2和V3。在此,報道者利用話語的多聲性,既陳述了事實又保持了自己敘述視角的客觀中立,引進華春瑩聲音的同時,也為讀者的外來聲音和態(tài)度保留了介入空間。
例2:TianmadetheremarkduringanewsconferenceinBeijingsayingthegovernmentwillcloselymonitorthedevelopingsituation.Anyfurtheractionwillbebasedonthewaythesituationdevelops,Tiansaid.
這是一個由間接引語構成的轉述句。其中涉及的聲音和例1相似:包括一個事實性聲音V1,即在北京的一個新聞發(fā)布會上,田琦表示政府將密切關注也門的發(fā)展局勢,任何下一步行動將基于局勢發(fā)展情況;一個表述性聲音V2,即V1所表達的內容是中國駐也門大使館大使田琦的話語表述;一個報道性聲音V3,即V1中的話語是對原發(fā)話人話語表述的間接引用,而并非原話轉述。在新聞語篇中,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具有相同的交際功能,兩者都可表明某些話語是出自他人的。兩者之間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報道者就所引用的話語向讀者作出了什么樣的承諾[7]。在此多聲話語結構中,報道者將自己的聲音與V3重合,有意向讀者表明:此報道中的話語只忠于被轉述原文的核心內容,而非原有的結構或措辭。在此例中,報道者沒有過分地將自己的聲音與V1拉開距離,暗示了報道中可能隱含自己的聲音和態(tài)度。
例3:However,amajority-52percent-ofthepolledthird-tiercityresidentsignoremobileadvertising,asthey“fundamentallyhavenointerestintheads”,accordingtoJeanettePhang,directorofthebusinessintelligenceatOMDChina.
這是一個由間接轉述和直接轉述混合而成的話語結構。該話語中存在的不同聲音包括:由間接引語產生的描寫性聲音V1,即調查的多數(shù)(約52%)三線城市居民并不理睬手機廣告;由直接引語產生的展示性聲音V2,即原因是他們根本對這些廣告沒有興趣;表述性聲音V3,即V1和V2所表述的聲音都是來自浩騰媒體在中國分支的商業(yè)智能部主任珍妮特龐的觀點;報道性聲音V4,即V1和V2中的聲音分別是對原發(fā)話人話語的間接引用和直接引用。在這個由轉述引發(fā)的多聲話語結構中,描寫性聲音、展示性聲音、表述性聲音以及報道性聲音這4種類型聲音共存于同一個多聲空間,共同參與話語構成。在描寫性聲音和展示性聲音之間,報道者意在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是:認為由直接引語所展示出的居民不理睬手機廣告的原因部分是重要的。當然,在這種混合型多聲話語結構中,報道者對直接引語的使用也可能是有意與展示性聲音拉開距離,表達自己對其不贊成或不負責,進而為讀者聲音或其他隱含聲音的介入留下足夠的空間。
3.1.2引發(fā)
在英語新聞語篇中,“情態(tài)”也是一類標記話語多聲性的言語資源。從語法的層面上看,情態(tài)的使用原是為了反映說話者對于小句所表達命題真實性的判斷與態(tài)度[8]60。若從多聲性的角度來分析,情態(tài)則不僅僅用于反映發(fā)話人的判斷和態(tài)度,還可以暗示不同來源聲音的存在并為各方聲音提供和解/斗爭的磋商空間。在評價理論的介入子系統(tǒng)中,情態(tài)屬于引發(fā)范疇,可以暗示發(fā)話者的聲音與其他來源的聲音共存,并且這些聲音相互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根據(jù)Holmes(1988)的總結,英語中具有情態(tài)意義的言語資源,除了情態(tài)助動詞外,還有一些實義動詞,狀語性副詞或具有副詞性功能的詞組,名詞或形容詞[8]60。
例4:Theattackappearedtobeanunprecedentedmoveintheextremists’informationwarfaretactics.
句中的appear一詞,是具有情態(tài)意義的實義動詞。由其標記的聲音至少有三種:其一是陳述性聲音V1,即此次攻擊在極端分子的信息戰(zhàn)戰(zhàn)術中是前所未有的;其二是由appeartobe折射出的聲音V2,即這次攻擊好像是前所未有的;其三也是由appeartobe暗示出的與V2中可能性表述進行協(xié)商的其他可能性聲音V3。在此多聲性話語中,三種聲音表現(xiàn)出相互協(xié)商的共存狀態(tài)。從報道者的敘述視角來看,他雖然對V2持有肯定和負責的態(tài)度,但也通過appear一詞承認V1和V3兩個可協(xié)商但不具對抗性的聲音的合理存在。在此話語結構中,多聲性的人際功能表現(xiàn)為:為來源不同的三方聲音提供了協(xié)商空間,同時也允許其他不同的但不具有對抗性的外來讀者聲音繼續(xù)出現(xiàn)。
例5:However,75percentofthesamerespondentsbelievemobileadvertisingisinterestingand94percenteventhinkitnecessary.Thispossiblyexplainsthefindingthat53percentoftheintervieweeswhoaccidentlyclickonanadwillreadatleastone-fourthsoftheadvertisingpage.
句中possibly是具有情態(tài)意義的副詞。話語表層結構中對“當無意間點開一個廣告,53%的受訪者都表示會看至少四分之一的內容”這一現(xiàn)象給出了一種解釋性聲音V1,即因為75%的受訪者都認為手機廣告很有意思,甚至有94%的人認為這些廣告很有用處。而因possibly一詞其本身具有協(xié)商的語義,所以該話語結構中也讓除V1以外的解釋性聲音進入到話語中,形成多聲空間。而報道者在此話語結構中,通過話語多聲性呈現(xiàn)出一種客觀謹慎的敘述視角。
3.2話語收縮
話語收縮,是言說者對語篇中多聲共存空間縮小,從而對抗、反擊或限制其他聲音存在的一類介入結果。該結果可以由否認(Disclaim)和宣告(Proclaim)兩種言語資源進行體現(xiàn)。
3.2.1否認
網(wǎng)絡型刷卡門禁系統(tǒng)作為現(xiàn)階段安全高效機制,以信息技術作為切入點,通過高效的數(shù)據(jù)傳輸手段,確保特定人員可以在特定時間點進入到特定位置,并由后臺管理系統(tǒng)對相關人員進行記錄。門禁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通過在門禁系統(tǒng)內置的刷卡器注冊用戶信息,使得持卡人能夠通過注冊信息的輸入與解讀,使得持卡人能夠進入到相關地區(qū);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持卡人通過IC卡的方式將個人信息輸入到門禁系統(tǒng)之中,門禁系統(tǒng)之中的數(shù)據(jù)讀取模塊,將IC卡內的信息進行提取,并于服務器內部的信息開展必要的對比識別,并發(fā)出相對應的指令[2]。
新聞語篇中,大多數(shù)否認論斷都是具有多聲性的,可以映射兩個相互對立的聲音。從介入系統(tǒng)的框架下看,否認還可更細致地分為否定和對立兩部分,它們均能在較大程度上縮小話語結構中多聲共存的空間。
例6:Theregulationaskscommitteemembersnottosweepproblemsunderthecarpet.
句中由not一詞引發(fā)并標記的聲音有兩類:其一是報道者要表述的聲音V1,即法規(guī)要求委員不要掩蓋問題;其二是話語結構中暗示出的一種與V1相對立的聲音V2,即在委員中存在著將問題掩蓋的這種現(xiàn)象。在此多聲話語結構中,V1和V2是兩個對立的觀點,即非是即否。報道者通過not一詞向讀者表明了自己的敘述立場是:傾向于V1的觀點,而拒絕其他聲音。因此在該話語結構中,多聲共存的空間被相應地縮小了。
此例中,一種聲音V1代表了聯(lián)合國一方的利益集體,即已明令禁止北朝鮮如此的做法;另外一種聲音V2代表了與之相抗衡的北朝鮮一方,即北朝鮮卻反復進行導彈測試以表示自己的不滿。在該話語結構中,V1和V2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聲音,兩者之間相互挑戰(zhàn)。話語中although一詞的使用,除標記出了多聲共存的現(xiàn)象之外,還表明了報道者支持的一方聲音是V1,從而限制了其他聲音加入討論,縮減了多聲共存的空間。
3.2.2宣告
從介入系統(tǒng)的框架下看,宣告包括贊同、斷言、認可3個子類。其中,贊同還可下分為肯定性贊同和讓步性贊同。所謂讓步性贊同,即是指在同一話語結構中存在著意義相反的兩種聲音,發(fā)話者所要表述的贊同性聲音,有時會以與其相反的聲音為前提條件,或者被這種相反的聲音所勉強。讓步性贊同是由具有讓步意義的言語資源引起的,與此同時,這些言語資源也可以引發(fā)并標記出話語的多聲性。
例8:ProductsproducedbyChinesecompanies,includingLenovoandHuawei,havebeenboughtbymoreforeignconsumers,especiallyindevelopingcountries,accordingtoChina’sNationalImageGlobalSurvey2014.ButChinesebrandsarehinderedbyconcernsoverlowqualityandfoodsafetyproblems,accordingtothesurvey,releasedlastmonth.
此例中,but一詞連接著兩個相互獨立的命題p和q。為此,在該話語結構中,p和q兩個命題都有屬于自己需要補全的獨立語境。在命題p中所展示出的明示性聲音V1是“中國公司制造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外國消費者,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消費者的認可”;通過V1所暗示出的需要補全的隱含性聲音V2是“中國公司制造的產品是好的”;在命題q中所展示出的明示性聲音V3是“中國品牌受到對質量和食品安全方面擔憂的困擾”;通過V3所暗示出的需要補全的隱含性聲音V4是“中國公司制造的產品還是存在隱患的”。在上述4種聲音中,V1、V2與V3、V4顯然構成了兩種意義相反的聲音。報道者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是贊同并且支持V1和V2的,即“在某種意義上,他也認為中國制造的產品越來越得到認可是產品質量優(yōu)良的一種體現(xiàn)”。然而,由于but一詞本身具有的讓步意義,使得報道者對V1、V2觀點的贊同必須以與其相反的聲音V3和V4,即“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還是存在隱患的”為前提條件。在此例中,but一詞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各方聲音之間的協(xié)商關系,同時它也為后續(xù)聲音的出現(xiàn)設置了前提條件,限制了一些聲音的存在,因而縮小了該話語結構的多聲空間。
通過對上述列舉的英語報紙新聞語篇的實例分析研究可知,報道者通過新聞語篇多聲共存這一性質可以實現(xiàn)多種人際功能,例如協(xié)調各方聲音之間的關系,調整自己的敘述視角,調節(jié)多聲共存的空間大小,合理向讀者表達自己的聲音、態(tài)度和評價等。
4結語
語言的形式取決于其所具有的社會功能。由于新聞語篇是信息發(fā)布和交流的一類重要平臺,因而此類語篇除在內容上應最大程度地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之外,還應在語篇功能上盡可能地實現(xiàn)最具交際意義的人際功能。
本文通過對相關語料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英語新聞語篇,不論其屬于哪一類新聞,都具有多聲的性質,而且在任何一個具有多聲性的話語結構中都能找到標記多聲性的言語資源,即多聲標記。在評價理論的框架下看,能夠標記多聲的言語資源中,存在著一部分言語資源與介入子系統(tǒng)下的介入資源相匹配,因此,這些英語新聞語篇在具有多聲性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多聲這一性質實現(xiàn)相應的人際功能。
本文在評價理論介入子系統(tǒng)的框架下,通過對英語報紙新聞語篇的分析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從人際功能上講,新聞語篇的多聲性可以用于反映各方聲音的協(xié)商關系以及參與程度,報道者可以利用多聲性調整自身敘述新聞的視角以及和讀者之間的距離,進而或明顯或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與評價。
參考文獻:
[1]許菊.語言的多聲性探析[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06(4):28.
[2]吳憲忠.篇章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朱永生,嚴世清.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再思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89-90.
[4]王健坤.功能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1.
[5]楊信彰.馬丁對語域理論的發(fā)展和應用[J].當代外語研究,2010(10):41.
[6]MartinJR,WhitePRR.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8:134.
[7]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14.
[8]李曙光.新聞語篇對話性初探:情態(tài)語言資源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
責任編輯:柳克
AResearchontheInterpersonalFunctionofHeteroglossiainEnglishNewsDiscourse
LIYiqi,WUXianzh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Education,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engagement of subsystem in Appraisal Theory,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heteroglossia in news discourse based on English newspapers.In news discourse of English,some verbal resources,which are able to trigger and mark heteroglossia,are simultaneously some certain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Appraisal Theory.Therefore,they can also let news discourse realize some corresponding interpersonal functions.In terms of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heteroglossia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is applied to reflect the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voices,to adjust viewpoint of narrating and the distance from readers and then to express reporter’s attitude and appraisement.
Keywords:English news discourse;heteroglossia;polyphonic markers;Appraisal Theory;engagement resources;interperson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