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適應性的課程改革策略

      2016-03-04 00:58:56曲甜靜何碧君陳露露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6年6期
      關鍵詞:留守兒童農村小學課程改革

      曲甜靜 郭 婭 何碧君 袁 影 陳露露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適應性的課程改革策略

      曲甜靜郭婭何碧君袁影陳露露

      (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摘要]隨著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其學業(yè)適應不良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校表現為學習適應性較差、學習成績不佳、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計劃、課堂表現不優(yōu)秀、拖欠作業(yè)或不交作業(yè)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他們缺乏自覺性和學習積極性,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適應不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現有課程設置不合理帶來的不良影響。改革農村課程內容,設置與農村小學和留守兒童生存狀態(tài)相適宜的課程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課程結構和評價模式,開發(fā)特色教育,以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業(yè)適應不良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留守兒童;學業(yè)適應性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年勞動力向大城市流動。同時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問題隨之出現,兒童的成長問題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需要全社會嚴肅認真地對待。家庭教育中的親情缺失使得留守兒童不僅缺少父母在物質方面的關心,而且甚為缺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關愛。由于農村教育的不完全性、不公平性導致小學生無法接受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和心理輔導課程,使得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較低。因此,如何對農村小學課程進行改革和設置使其課程效果達到最大化,從而幫助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解決一定程度上的學業(yè)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到異地打工并且常年不在家,把孩子留在農村與隔代親人或者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國務院《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00—2010)》實施情況顯示,2005年中國流動人口約為1.5億,18歲以下隨父母流動的兒童有2 000萬,留守在農村的兒童也有2 000萬,這一數字約占全國農村兒童總數的8%。[1]2010年,全國0—17歲的留守兒童有6 972.75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規(guī)模達6 102.55萬人。[2]

      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奠基石,但是在留守兒童群體受教育的問題上小學教育最為突出。由于父母雙親不在,孩子便與祖父母或者親戚等一同生活,不論是同祖父母或是親戚一起生活都存在著對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都會對孩子造成監(jiān)護不良的后果。由于祖父母一代人普遍文化水平較為低下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和學業(yè),使得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無人可問漸漸對學習失去興趣。祖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代溝,使他們無法細膩地了解孩子的心理。親戚也有自己的孩子和繁重的農活,需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沒有空余的精力關愛他人留守兒童的學業(yè)和心理狀態(tài),對留守兒童也只能是給予生活的溫飽,有些親戚還會嫌棄留守兒童使孩子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這樣的生活方式容易使留守兒童養(yǎng)成自由散漫的習慣,內心缺乏安全感和家庭認同感,脆弱敏感、性格易怒孤僻,表現行為有不交作業(yè)、逃學厭學、沉迷于網絡等等。

      二、農村現有課程設置狀況對留守兒童的不良影響

      學校是兒童除了家庭以外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也是他們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和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有很多不足。課程結構、內容、目標等與農村的實際情況并不符合出現脫節(jié)情況,許多學校并沒有考慮到留守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他們的性格特征,學校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對于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和情感需要更是不知道如何進行溝通,缺乏及時正確的指導。留守兒童本身法制和自我保護意識并不強又缺乏強有力的監(jiān)管制度,使得學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誘惑和利用,學校也沒有開設自我保護安全教育課,學校無法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普及法制知識,對于學生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更是疏忽使得他們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由于農村經濟條件和福利待遇有限,教師的數量和知識水平都達不到符合的條件,學校沒有充足的師資力量、教育水平和教學設備,學生享受不到應有的教育關懷和教育輔導。農村留守兒童對現有課程設置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留守兒童對課程設置的不適應

      課程的設置應該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重視不同課程領域對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和獨特發(fā)展的價值,尤其是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音樂、體育等,注重學科間的聯(lián)系與綜合。農村的小學課程只重視語文、數學和英語三門主要的課程,這三門學科的課時占據所有課時的一半以上;對于學生體育、音樂、藝術、心理健康、品德、科學等科目開設的課程則是極少的。而以勞動技術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多數學生認為并沒有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多大的幫助,反而加重了其學習負擔。農村小學現有的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忽視了對學生自主活動能力、鑒賞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是不利的。這樣的課程設置只能說完成了課程目標的一小部分。

      2.留守兒童對教材內容的不適應

      長期以來,依照國家教育部的規(guī)定,全國的小學不論是在教材的選擇上還是使用上都缺少地方基層專業(yè)教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導致新教材在內容和使用上突出其向城市教育生活靠攏的“城市中心取向”,缺少與農村真實社會生活貼近的素材和主題。因此,農村兒童對新教材的適應性大大減弱。農村留守小學生對現有教材的不適應表現在:一是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繁、舊”,脫離現實生活,缺乏生活性,很大程度影響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二是由于受到農村基礎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按照教材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機械的訓練并反復使用舊的教學資料,這樣煩瑣、陳舊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阻礙;三是各個科目的教師只是負責教授自己學科的知識,沒有重視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滲透。[4]

      3.留守兒童對以考試為主的課程評價制度的不適應

      應試教育占據主導地位,它以分數和升學率為標準形成一定的教育框架,升學率已經成為多數學校和教師及教育事業(yè)部門一致關注的問題,相比之下,學校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顯得有些不足。同時,在強調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態(tài)度、能力、創(chuàng)新力等綜合素質時,往往忽視了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而且在對學生各方面素質進行評價的時候缺乏直觀性,導致學生學習缺少一定的內在動力,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感低。此外,農村小學過于強調分數的重要性,將分數視為小學升初中的重要衡量標準,導致小學留守兒童參與課程實施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大大降低。

      ⑨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pp.345 ~368.

      4.留守兒童的輟學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由于受到農村經濟的制約,加之本身特殊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的農村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等方面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他們從小就需要承擔多于其他同齡兒童的家務重擔,許多留守兒童不得不選擇輟學。

      三、影響學生學業(yè)適應性的原因分析

      農村基礎教育課程的設置存在許多問題,課程設置不僅受到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還受到來自學校、教師、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偟膩碚f,影響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因素有以下兩個方面。

      1.課程資源不足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組成來源及實施課程的必要條件。新課程資源由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兩方面構成。農村學校由于存在課程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部分課程實施困難。根據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研究中心課題組調查,約90%的農村學校普遍反映現有的課程資源不能滿足新課程的要求。多數農村小學僅僅是由一棟教學樓、一面紅旗和幾間教室組成,其他任何設施都沒有。此外,農村學校的校外課程資源也極度匱乏,例如圖書館、報刊、網絡資源等。更需關注的是,農村地區(qū)所特有的自然資源和鄉(xiāng)土資源也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得不到充分的開發(fā)。[5]

      2.學生的自身的原因

      學生的素質達不到新課程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部分農村地區(qū)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教學條件好的城市或是周邊縣里的學校就讀,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向城市流失。反觀農村小學自身,學生普遍存在學科基礎水平較差、學習積極性較弱、缺乏帶動,無法理解和運用新型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法等問題。此外,多數學生自身對學習缺乏興趣,因而在校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還有部分學生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出現問題,學習態(tài)度消極,出現了厭學的情緒,這些內在因素都導致了農村學生對課程設置出現不適應。

      四、改革農村課程內容,提升留守兒童學業(yè)適應性策略

      1.設置與農村小學和留守兒童生存狀態(tài)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1)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指出中國的農村留守兒童有6 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而在2015年6月發(fā)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指出,全國6 100萬留守兒童中約15.1%、近1 000萬孩子一年也無法與父母相見,即使在春節(jié)也無法與父母團聚。有將近4.5%的留守兒童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打來的電話,一年中與父母通話一兩次的留守兒童就有885萬,3個月通話一次的有1 519萬。《白皮書》還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證每3個月與孩子見面一次,孩子的“煩亂度”會陡然提升,對生存現狀產生焦慮,而只要保證每周1~2次的聯(lián)系,孩子的“煩亂度”就會明顯下降。[6]

      由此可見,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對學生家庭做調查,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心理輔導課上進行團隊輔導,而存在特殊心理問題的個別學生則需要教師在課下進行單獨、深入的個別輔導。通過心理輔導課,能夠對學生的情緒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讓學生融入集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父母外出導致的心靈孤獨。

      (2) 開設安全教育課程。留守兒童所在的農村學校多數位于山區(qū),自然災害頻發(fā);上學路途遙遠,人煙稀少,學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獨自在家的留守兒童甚至會成為不法分子猥褻、拐賣的對象。針對這些天災人禍,學校應該開設安全教育課,在校內開展火災、地震、泥石流等突發(fā)自然災害的應急疏散演練,使學生學會自救。另外,學校應該教育學生遇到不法分子時如何脫身、尋求他人幫助、脫離困境。

      (3) 開設家校合作課程。學校和家長合作,經過挑選后讓部分家長走上講臺,根據自己的特長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技能經驗,例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編織課、烹飪課、草藥課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對農村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的彌補。農村家長傳授的技能貼合農村學生實際生活,實用性強,可操作性高,充分利用了身邊的教學資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家校合作課程也能讓家長發(fā)揮所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提高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

      (4) 開設社會適應課程。留守兒童所在的農村多數地處偏遠,信息傳遞落后,農村小學生對城市社會知之甚少,多數只能通過他人口耳相傳,條件好點的也只是通過電視或電腦獲得片面的、零碎的資訊,況且現階段國家教材很少關注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所以學生學習的知識和社會嚴重脫節(jié),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導致他們日后走出大山、走進城市時因為對城市不了解而屢屢受挫、飽嘗失敗。開設社會適應課程正是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修正,社會適應課程主要包括職業(yè)教育課和法制教育課。

      第一,職業(yè)教育課。職業(yè)教育課旨在幫助學生對社會上的職業(yè)有一個總體、全面的認識。通過介紹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職業(yè)和讓學生進行職業(yè)角色扮演等方法促使農村學生從小就開始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目標,心靈有所寄托,精神昂揚向上,另外,增強留守兒童對外出打工父母的理解。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家就認為父母不愛他們、拋棄他們,于是就對父母產生了怨恨情緒,親子關系產生了隔閡。職業(yè)教育課在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yè)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不同職業(yè)的工作感受,通過孩子對父母的認識和了解,促使他們理解和體恤父母。

      第二,開設法制教育課程。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處于無人監(jiān)管的狀態(tài),于是肆意妄為,造成道德的缺失,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面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不良、暴力事件頻發(fā)的現狀,農村學校應該開設法制教育課程,宣傳現行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與留守兒童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例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這門課程增強法制意識,了解犯罪的后果,學會遵守法律。更能在學習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后,使留守兒童知道自己在面對侵害時如何尋求解決之道。

      (5) 開設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主體開發(fā)的課程,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是依據學校的教育情況利用當地課程資源加以實施的課程。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必須結合當地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結合本校的特點和優(yōu)勢、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來進行開發(fā)。

      以學生的體驗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開設適合學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讓學生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開展各項活動,教師只是引導者和旁觀者。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應該更注重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只聆聽教師的教誨和聽取教師的指導。因此,基于農村的實際情況,應該開設:怎么做家務活,如打掃家園、學會生火煮飯、喂養(yǎng)家畜以及洗碗等;怎么做農活,如收割麥子、摘棉花、割稻子等;怎樣處理學習與家務之間的關系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技能,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增強與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中逐步使自己進步。

      2.建立多元化的課程結構與評價模式,讓學生根據興趣進行自我選擇

      農村小學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與課程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和幫助家庭之間得以兼顧。具體措施是:學??梢蚤_設選修課、通識課,如生活技能課、安全常識課、農具使用課、天氣變化課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同時進行多樣化的考查方式,如讓學生做試卷、修理農具、按照天氣變化來安排自己的活動等。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給學生足夠時間去自主學習。另外,也可以開設隱性課程,利用學校的門、墻、走廊以及書桌等實物,把一些學習的知識布置在教室周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知識。

      3.開發(fā)特色教育,結合多媒體等途徑進行宣傳教育

      學校教師要結合當地的特色進行教學,如當地盛產山藥,就結合山藥這一植物進行學習,學習它的生長過程、生長習性、藥用價值等。同時可以利用教學媒體把它的知識做成圖片或者影片播放給學生觀看,也可以根據實際做成一個宣傳山藥的網站。一方面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使農民的收入提升;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被極大地帶動起來,有利于減少厭學情緒的產生。同時,父母也會積極支持學生進行知識學習。

      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結合了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這樣的課程改革有利于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貼近生活的、多樣化、多途徑的課程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由于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使他們不必再為繁多的作業(yè)而苦惱并且能夠很好地兼顧學業(yè)和農活,而且由于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家長也比之前更加支持子女去求學。同時,在學習中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在不斷提高,接觸知識和獲取知識的面變得更廣,能夠進一步陶冶他們的情操。

      學校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調節(jié)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自我安全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由于父母監(jiān)管的缺失留守兒童更需要學校教師的關心和關愛,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力軍的作用能夠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課程改革真正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同協(xié)調起來,共同教育、互相彌補。學校教育真正滲透到了學生生活的每個方面,不單單是只教會他們讀書認字,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是教育問題,課程改革能夠從學校方面解決好教育問題,有助于留守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留守兒童會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 考 文 獻]

      [1] 徐宏升.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思考[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8(5):74-77.

      [2] 全國婦聯(lián).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6 000萬[EB/OL].[2015-1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

      [3] 李佳,馮麗婷.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環(huán)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18-121.

      [4]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83.

      [5] 郝志軍,陳曉東,馬延偉,等.深化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0(10):3-8.

      [6] 李亦非.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R/OL].[2015-12-04].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6/18/content_11453857.htm.

      [責任編輯: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5-12-05

      [基金項目]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201410580002)。

      [作者簡介]曲甜靜(1993-),女,山東萊西人;郭婭(1994-),女,貴州都勻人;何碧君(1993-),女,廣東廣州人;袁影(1992-),女,河南商丘人;陳露露(1994-),女,新疆喀什人。通訊作者:曲中林(1965-),黑龍江綏化人,教授。

      [中圖分類號]G40-01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477(2016)06-0040-05

      課程研究[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11

      猜你喜歡
      留守兒童農村小學課程改革
      基于情感需求的農村留守兒童產品設計研究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策略
      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教育
      “雙創(chuàng)”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淺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目前的狀況成因及策略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15:37
      項目教學法在微電影制作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關于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1:20
      農村學校構建書香校園的有效策略探研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5:34
      當前農村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5:54
      基于創(chuàng)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阿克苏市| 陇西县| 太保市| 元氏县| 个旧市| 深圳市| 永善县| 朔州市| 陇西县| 泽库县| 武穴市| 丰台区| 沾化县| 汉中市| 孟州市| 新乐市| 扶沟县| 丹凤县| 永城市| 米林县| 乌拉特前旗| 斗六市| 荥经县| 二手房| 玉环县| 共和县| 辽宁省| 闽清县| 重庆市| 察哈| 浦东新区| 高要市| 双流县| 高台县| 海淀区| 孝感市| 新乡市| 怀宁县| 响水县| 当涂县|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