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瑤
?
學前融合“10+10”園本研修項目實踐與探索
·王瑤
摘要:學前融合教育的質量依賴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園本研修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打造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和專業(yè)研究人員三位一體的學習平臺,幫助幼兒教師解決融合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需求和問題,最終實現普特幼兒的共同成長和學前融合教育的整體發(fā)展。
關鍵詞:融合教育;學前教育;園本教研
學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0—6歲學前兒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發(fā)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學前教育機構的保育與教育。學前融合教育不僅對學前特殊兒童大有裨益,對普通幼兒的心理發(fā)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所有學齡前兒童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當前我國學前融合教育還面臨著理念、政策、資源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幼兒園的融合教育現狀更多是“合”而未“融”。我們認為,學前融合教育能否順利實施及其實施的質量,關鍵還是在于承擔學前融合教育的教師。為此,我們開展“10+10”園本研修,即10次專家專題講座、10次教師教研討論,以促進相關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隨著越來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學前融合教育對幼兒教師提出了觀念、知識和能力的挑戰(zhàn)。每一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兒都是千差萬別的,學前融合教育不僅僅是一個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幼兒園教師的實踐智慧更是極大考驗:普通幼兒園教師需要掌握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有特教專業(yè)背景的幼兒教師常常習慣于教育發(fā)展緩慢的特殊兒童,對于融合教育中的普通幼兒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又覺得陌生和困難。
上海市長寧區(qū)從學前開始關注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積極發(fā)展學前融合教育。其中,作為一所普特融合的幼兒園,長寧區(qū)虹古路第三幼兒園(以下簡稱虹古三幼)從1999年開始開展學前特教康復訓練實踐與探索,2001年開始嘗試融合教育實踐。隨著學前融合教育的深入開展,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開始出現并困擾教師,比如在融合教育活動中如何兼顧普特幼兒,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讓普特幼兒都能得到發(fā)展等。要不斷促進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融合,就必須促進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的專業(yè)成長。
普特教育共同研修的園本教研成為破解這些難題的有效途徑。所謂普特教育共同研修的園本教研,是指以幼兒園為研究基地,以一線普特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學前融合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而進行的研究活動。教師個人的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和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引領,形成了開展園本教研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合力。教師的自我反思是學前融合教育園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普特幼兒融合教學中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研究的基礎。而教研、科研人員和高校專家等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參與直接建立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實現園本教研的持續(xù)性和深刻性。
學前融合教育的園本研修,體現的是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和專業(yè)研究人員三位一體的學習平臺,以幼兒園的融合教育為本,能夠幫助幼兒教師解決融合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提升實踐智慧。
(一)項目的設計
在對學前融合教育研修的探索中,上海市長寧區(qū)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將華東師范大學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聯合開展的中澳融合教師教育項目引入虹古三幼,遵循幼兒園園本需求,采取“10+10”的研修模式開展園本教研。
其中,10次邀請?zhí)厥饨逃龑W、學前教育學的專家進行座談式講座,主題包括自閉癥輔助溝通和替代性溝通技術、融合教育基礎理論、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幼兒園融合課程設計等;10次開展全園普特教師共同參與的融合教研討論,主要內容包括園本教研工作計劃、教師需求反饋討論、特殊兒童特點討論、小班融合運動活動討論等。
針對融合教育中的實踐問題,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反思,大家逐步達成共識,取得突破。
(二)項目的實施
首先,長寧區(qū)特教指導中心的教研人員在學前融合教育視角下對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進行微觀層面的探討,選擇了幼兒園的園長、特教教師和普通班級帶教特殊幼兒的教師,進行具體的教師訪談。這些教師入職前都沒有接收過專門的學前融合教育培訓,職后才不斷形成自己面對特殊幼兒的教育經驗。他們紛紛表示,幼兒教師融合教育專業(yè)成長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認為園本研究能促進幼兒教師在融合教育理念、知識和能力上的專業(yè)提升。
然后,教研人員發(fā)揮特教指導中心資源整合的作用,積極聯系組織專家進入虹古三幼,進行園本教研培訓。每月兩次邀請華東師大特殊教育和學前教育專家開展教研,研討融合教育基礎理論、特殊兒童心理發(fā)展、自閉癥干預技術、音樂治療、游戲治療、課程設計與評價等主題。其中,幼兒園反饋自閉癥孩子的教育教學難度最大:他們不光會隨處奔跑、不愿與同伴互動,而且也會影響普通孩子。于是,特教指導中心在園本培訓中安排相應的課程,邀請自閉癥研究專家、華東師大特殊教育系楊廣學教授前來系統(tǒng)指導。同時,依托華東師大的國際專家力量,邀請日本和挪威的特殊教育專家來園指導,讓教師們和國際專家一起研討自閉癥輔助溝通及替代性溝通技術。
在專家座談式講座后,幼兒園隔周進行普特教師共同參加的融合教研。教師們“以幼兒發(fā)展為本”進行共同研討,直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討論。例如,第一周,華東師大的導師介紹幼兒園融合教育課程設計的理論知識;第二周,普特教師們根據幼兒園的園本課程“融合運動課程”集體討論。討論中教師們發(fā)現,一個教學目標難以保證普特幼兒共同實現。于是,根據理論指導進行目標分層,對照幼兒發(fā)展水平,既有針對普通幼兒的教學目標,又有針對特殊幼兒的教學目標,每個年齡段的融合活動各有差異。
例如,全園混齡的融合運動區(qū)域活動中,平衡區(qū)設置拱行橋、平衡木、晃板、輪胎等教玩具。普通幼兒要求不僅能自主參與活動,快速協(xié)調地走過不同的平衡器械,還要能帶領特殊幼兒一起運動;對于特殊幼兒,鼓勵智障兒童能參與活動,模仿正確玩法,自閉癥幼兒則主要學習排隊等待和根據規(guī)則依次玩。在這個集體教研過程中,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交流溝通,討論共同存在的問題。根據專家提供的理論方法與操作建議,普通班教師學會提供給特殊幼兒比較有效的幫助與指導,特教班教師學會促進普特幼兒更好地支持合作與相互學習。
通過學前融合教育的園本研修,幼兒園不論普通班還是特殊班的教師,從融合教育理念到實踐都有所收獲,教師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發(fā)展明顯。2012年底,上海市教委前往虹古三幼進行特教工作調研時,充分肯定這一園本研修模式。2013年,虹古三幼的大教研組獲評“長寧區(qū)先進教研組”。2013至2015年,虹古三幼連續(xù)被評為長寧區(qū)融合教育優(yōu)秀學校和醫(yī)教結合先進工作組織。
教師們也在專業(yè)方面提升明顯,取得各項成果和獎勵。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高,直接體現在普特幼兒的共同成長上。在虹古三幼的融合教育中,普通幼兒能接納特殊兒童,和他們一起游戲、生活,學會關心別人了,愿意幫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互幫互助中獲得情感的滿足,能力也得到發(fā)展;對特殊兒童來說,他們既有模仿學習的同伴對象,又能進行簡單的語言交往,遵守簡單的規(guī)則,參與到活動中,享受活動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周念麗.學前融合教育的比較與實證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
[2]方俊明.融合教育與教師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9):37.
[3]葉小紅.江蘇省學前融合教育的現狀及應對建議[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2):2—6.
[4]張靜.幼兒園教師園本教研的意義與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4):58—59.
[5]王少非.校本教師教育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7):23.
[6]陳紅梅,劉暢.同儕互助式園本教研的運行機制[J].中國培訓,2015,(11):44.
中圖分類號:G760
作者單位:(上海市長寧區(qū)特殊教育指導中心,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