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語用交際,它是規(guī)范化的語用活動。在閱讀教學中,這種“規(guī)范化的語用活動”體現(xiàn)在幾方面:語用學視野下教學目標的確定——由“解碼”走向“編碼”;語用學視野下語境策略的運用——準確把握語體,達成理解目標;語用學視野下的教學方法的選擇——情境設置與教學活動設計的相依相融。
[關鍵詞]語用學 閱讀教學 教學目標 語境策略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4-066
語用學理論認為,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語用交際。它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漸進的教學步驟,專職的指導老師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等,它是規(guī)范化的語用活動。如何認識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語用交際”,其“規(guī)范化的語用活動”應如何組織并達到目標呢?現(xiàn)以《海底世界》一課為例,談談我的理解和思考。
一、語用學視野下教學目標的確定——由“解碼”走向“編碼”
語用學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學生理解課文的各種意義,并擴大知識面,提高能力,從而認識并把握人生和社會,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質。
從語用學的視角看,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三個轉變:一是由重語形、語義向重語言的使用轉變;二是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三是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主體轉變。從這一點來看,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由“解碼”走向“編碼”的過程。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將《海底世界》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習2、3自然段,明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寫出海底動物的聲音和動物的活動方式的。學習課文的說明方法及構段方式。
2.在學習過程中,憑借課文內容,感受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運用幾種基本的說明方法和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
由“目標1”到“目標3”,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目標1”中對課文說明方法的學習,是“解碼”的過程;而“目標3”中的“運用說明方法和構段方式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則是一種習得的表達,展現(xiàn)了學生由“解碼”到學會“編碼”的能力。
二、語用學視野下語境策略的運用——準確把握語體,達成理解目標
語體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外顯性的語境框架,準確把握語體,便可以從總的方面把握作品的特點,進而運用語境策略,從上至下,達到話語理解的目標。
《海底世界》是一篇說明文,屬于“實用文體”中的“科技語體”。在教學過程中,可這樣安排教學進程的:
1.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學習活動。
2.通過開展第一次自主學習活動,領略海底奇妙的聲音,學習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3.以“星級目標”為學習任務,驅動對文本內容的朗讀與探究。了解動物的活動特點及作者運用的說明方法,并初步運用這些說明方法。
4.欣賞海底世界的美景,布置作業(yè),指導課后學習的延伸拓展。
教師采用自主學習的模式,引領學生憑借文本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在體驗和實踐中明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寫出海底動物的聲音和動物的活動方式的,并學習課文的說明方法及構段方式。教師正是基于對語體的把握和認識,才產生了這樣的話語理解的語境策略。
三、語用學視野下的教學方法的選擇——情境設置與教學活動設計的相依相融
語文教學是主體和客體憑借書面的方式,異時異地進行交流的特殊的語用交際過程。這種異時異地的交流,使接受者看不到表達者的神態(tài)、手勢;聽不懂表達者的語調、重音;感受不到表達時的氛圍、情狀。這給學生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解除理解隔閡,我在教學時將情境創(chuàng)設與教學活動設計相融合,力求促成言語情境的再現(xiàn)和還原,使學生的學習有方法、有情趣。
1.情境貫穿始終,情致盎然學習
我將整節(jié)課設想成一次有趣的海底旅游。
上課伊始便創(chuàng)設情境:“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潛入海底,一起去探索海底動物的奧秘。好,穿上潛水服,背上氧氣瓶,咱們出發(fā)吧!我們向大海深處游去,游啊,游啊,聽到了許多聲音……”
學習文本時再現(xiàn)情境:“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學模仿海底動物的聲音,給他配音?!?/p>
“這都是海底動物在——竊竊私語。竊竊私語是什么意思呢?同桌之間竊竊私語一番?!?/p>
即將學完課文時回歸情境:“今天咱們潛入海底,在海底痛痛快快地游玩、探索了一番。在學完課文后,我們將進行海底家園寫作比賽。課后,大家可以設計構思,到時候來比一比,誰的海底家園最美麗!”
以情境始,以情境終,學生的學習活動穿插其中,情境創(chuàng)設與學習活動的相融相依,為學生的理解降低了坡度,有利于將話語實體所表現(xiàn)的情境再現(xiàn)在學生眼前,從而實現(xiàn)實用語體的交際功能:通過語言手段,溝通人與客觀世界的聯(lián)系。
2.有效設置體驗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根據(jù)信息論的觀點,語用交際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說寫者通過話語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這是“編碼”活動;聽讀者根據(jù)話語形式接受、理解說寫者的思想或意圖,這是“解碼”活動。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解碼”的過程。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解碼”成功,使表達和理解達到統(tǒng)一。本課時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自主學習。
自學提示(1):
①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這一段中模擬海底動物聲音的詞語。
②輕聲讀這段話,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聲音的?這樣寫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自學提示(2):
①默讀第三自然段,仔細地研讀你最感興趣的那一種動物,看看它的活動特點是什么,用筆畫出來。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它的活動特點寫具體、生動的?
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這種動物的活動特點。
兩次自學都遵循著閱讀理解的規(guī)律。首先,借助語言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其次,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語言表達的特點和規(guī)律。其出發(fā)點是語言,落腳點仍是語言。在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學生領悟了文章的說明方法和表達方式,從而達成了“解碼”的目標。
為了檢測學生對文本的“解碼”是否成功,我設計了“星級挑戰(zhàn)”活動:
★選擇文中你喜歡的一種動物,以它的口吻做自我介紹,說清楚它的活動方式。
★★選擇課外的一種海底動物,以它的口吻做自我介紹,說清楚它的活動方式。
★★★運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介紹兩到三種海洋動物的活動特點。
通過這一學習活動,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在情境中表達,在表達中運用,從而達成了“編碼”的目標。
3.運用朗讀法,加深話語理解
在《海底世界》一課的教學中,通過朗讀復現(xiàn)情境,能還原擬聲詞所表現(xiàn)的聲音,讓各種聲音交織的奇妙景象重現(xiàn)于課堂。而“動物活動方式”一段的朗讀則主要表達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朗讀帶理解,引導學生走進文境之中,與詞句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就能情致盎然地投入其中。
事實說明,從語用學視角出發(fā)確定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語言策略和語境策略,可啟動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知識儲存,調動多種語用能力,加深學生對話語的理解。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