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怡
摘 要: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雖然以團圓結尾,卻在字里行間中透露出蒼涼之感。白流蘇身為女性命定的弱勢和她收獲范柳原的婚姻與愛情;范柳原愛而不得的純精神戀愛和其內(nèi)心的治愈;以及小說結局白流蘇的悵惘與男女主人公的結合,構成了小說悲喜并存的情感主題,道出了造化弄人的復雜內(nèi)涵。
關鍵詞:傾城之戀 悲 喜 命運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作為她唯一一部以團圓結局來收尾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批評與討論。從文本來解析,讀者很難單純的說出,它是一部徹底的悲劇還是徹底的喜劇。因為張愛玲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是飽滿的,其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內(nèi)涵和生命情調(diào)也是豐富的。所以,《傾城之戀》是一部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并存的情感主題復雜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
一、 白流蘇的悲與喜
白流蘇出身于貧窮的遺老家庭。她在前夫家受盡虐打與折磨后勇敢地選擇了離婚,回到娘家。然而,卻被早已落魄的娘家兄嫂百般挖苦排擠。此時的白流蘇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了容身之處。對于她來說,白公館是一個煉獄,除了百無聊賴地活著,就是被家人指桑罵槐的戳著脊梁骨,無依無靠,孤苦伶仃。這是白流蘇的“親情之悲”[1]??墒窃谒罱^望之時,范柳原走進了她的生命里。在寶絡的相親會上,這個男人注意到了她,被她吸引。她原本已成死灰的內(nèi)心,又重新燃起了火苗。“她給了她們一點顏色看看。她們以為她這一輩子已經(jīng)完了么?早哩!”[2]171與范柳原這樣一位多金公子的一見鐘情,讓家里人再也不敢輕視她半分?!耙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2]171范柳原的出現(xiàn),是白流蘇生命的轉折點,從此,她雖然依舊被白公館的家人厭惡排擠,但再也沒有人會把這個離過婚的女人當做百無一用的累贅和掃帚星。這算是白流蘇在娘家唯一可喜的事情了。
之后,白流蘇應徐太太之邀,來到了香港的淺水灣,開啟了與范柳原的拉鋸戰(zhàn)。其實,白流蘇是帶著一個賭去了香港,她的賭注就是她的前途和名譽。她是愛范柳原才答應徐太太去的那里嗎?顯然不是的。她從一開始就看出范柳原是一個“對女人說慣了謊的”[2]171人,因為她六親無靠,只有她自己,所以她時刻都要當心。一個離了婚又沒有家庭可以依靠的女人,她深知現(xiàn)在自己要的是一個救她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婚姻。至于愛情,對她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在初次去香港的日子里,白流蘇一直用自己的理性壓抑著女人本能的感性,努力地保全自己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淑女身份。她很明確,自己要的是能夠給她帶來安全感的婚姻。至于范柳原是否愛她,她不敢確定。因此,每當范柳原試圖敞開心扉說些真心話的時候,白流蘇總是用調(diào)侃和回避化解它。沒有女人不喜歡這樣的情話,但是如果不是以婚姻為目的的真心,那么在白流蘇眼中只是范柳原不想負責又想得到她的惡毒的手段。在僵持不定之下,白流蘇只得回到白公館,她想著“或許他有一天還會回到她這里來,帶了較優(yōu)的議和條件。”[4]189然而,范柳原的手段,又讓她成為了家人眼中那個“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2]189的雙料淫惡的女人。加上女人青春的稍縱即逝,容顏的易老,她只得再次來到香港,屈服在了范柳原的手里。她的悲在于,她并不僅僅是因為愛情而向這個男人低頭,更是因為范柳原征服她的手段和來自白公館的推力,讓她不得不屈服、認輸。這是一個女人,一直被命運左右,無力反抗掙扎的悲哀。“他愛她。這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待她也不過如此!”[2]191范柳原是愛白流蘇的,這是她在第二次來香港知曉那個月夜的表白不是夢時,才確信的。但是知道了又如何?只是徒增了她的凄涼與傷感。這個男人既然如此真心地愛著她,卻一次又一次親手將她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眼睜睜地看著她受盡刁難與折磨,也許為著的是保護他自己敏感而又脆弱的內(nèi)心,也許為著的只是男人對女人優(yōu)越的征服欲。他愛她卻沒有呵護她,他愛她卻依舊不給她想要的一切,他愛她卻百般的折磨她!范柳原的確是個“毒辣的人”,他讓白流蘇在這場原本就不平等的博弈中,輸?shù)囊粩⊥康囟譄o力反擊,讓她看到了一個男權社會下,女人命定的弱勢與悲哀。
可是,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又不是徹底的悲劇性人物。前面提到范柳原的出現(xiàn),讓白流蘇扭轉了她任人輕賤的頹勢,這是她可喜之處。此外,在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拉鋸戰(zhàn)中,白流蘇并非輸?shù)耐磸匦撵?。白流蘇的喜,在于范柳原是真心的愛著她,而她多少也傾心于這個眾人垂涎的男人。也許,剛開始,白流蘇只是以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婚姻伴侶為目的,來到范柳原身邊。但是,在和范柳原的朝夕相處與拉鋸博弈之中,她漸漸地愛上了這個精刮的男人。因此,當范柳原在電話里說愛她的時候,她的心會撲通撲通地跳的厲害。與范柳原“談戀愛”的過程是痛苦的,或許香港沒有淪陷,那么白流蘇只能成為范柳原的情婦,她得到愛情,卻得不到給她帶來安全感的婚姻。但是,張愛玲偏偏讓一場戰(zhàn)爭成全了白流蘇,她得到了原本想要的婚姻,還附加得到了原本對于她來說是奢侈品的愛情。她的確輸給了命運,輸給了范柳原,可是她沒有輸?shù)羲胍慕Y局。這是作者贈予白流蘇的幸運,也是她這個人物形象的喜劇性。
二 、范柳原的悲與喜
范柳原是一個華僑富商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本身就給他賦予了敏感、自卑、孤獨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徐太太的介紹中,讀者似乎就自然理解了他花花公子、玩世不恭的做派。因為自己家庭的不正常與破裂沒有給他帶來家的溫暖,所以他不相信婚姻,更無意于家庭幸福。同時,因為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與孤寂,讓他愛上了尋歡作樂的放浪生活,用玩弄女人來緩解內(nèi)心的自卑感,用吃喝嫖賭來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孤寂感。他渴望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地走進他的世界,懂得他看穿他,但是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又害怕打開心扉后,會受到徹底的傷害。這樣的身份與性格是范柳原身上的可悲之一。
然而,這樣的性格也讓范柳原在與白流蘇的交往中受到了傷害。一些人認為,范柳原在這場博弈中,始終占領著上峰。他一直都是這場拉鋸戰(zhàn)的操控者,愛與不愛,結婚與不結婚都取決于范柳原的態(tài)度。他是男人,他多金,所以他在這個社會中擁有著絕對的權力,甚至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輕易改變白流蘇的命運。這些的確是既定的事實,但是,范柳原愛上了白流蘇,他對白流蘇的愛,比白流蘇對他的愛要多,也要純粹。所以在愛情中,范柳原是處于弱勢一方的。他并不缺少女人,所以他對白流蘇費了諸多心思不是為了求得肉體上的歡愛。他認為白流蘇符合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所有美好想象。他希望白流蘇就是那個能真正懂他的人,能帶他擺脫內(nèi)心的寂寞與空虛。因此,他費盡心思要讓白流蘇卸下自己堅實的防衣,用真心去愛他、了解他、安撫他??墒?,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也穿著虛假的外衣,多年來的逢場作戲已經(jīng)讓他不知道該如何卸下偽裝,也害怕卸下偽裝。雙方也只能僵持著、防備著、博弈著。每當范柳原情不自禁地說起真心話時,白流蘇都有意無意的拒絕相信他,理解他,這對范柳原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因為愛,這種傷害在范柳原的身上會擴大。其實,他早就看穿白流蘇對他不是純粹的愛,是想找個婚姻的歸宿。所以他才會“哀懇似的說著:‘我要你懂得我!”[2]181而心里卻是絕望的?;蛟S是男性的征服欲,或許是他渴望得到白流蘇的愛,于是他耍著各種手段,迫使白流蘇不得不向自己低頭。然而,在愛的驅使下,他仍然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自己隱忍的愛意。那個月夜的電話里,范柳原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說到了“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笨墒前琢魈K要的是婚姻,沒有結局的愛情在白流蘇那個年齡已經(jīng)要不起了,所以她惱怒了,她不相信他愛她。而范柳原說“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盵2]187他也惱怒了,也許他不是不愿意給白流蘇婚姻,只是他想先要精神上純粹的戀愛,可是白流蘇就是回避他,不愿意給他,他在這場愛中受了傷。直到白流蘇做了他的情婦,也只是證明他贏了白流蘇,可是他依舊沒有得到純精神式的愛情。這就是范柳原最大的悲哀。
但是,范柳原也絕不是個悲情的角色。張愛玲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并沒有給他過多讓人指責的地方。他似乎是個完美的男人,風度翩翩而又多金。雖然尋歡作樂生活頹靡,但又是個想要尋求精神戀愛的純情紳士。每一句情話都說的恰到好處,既能談詩經(jīng)聊人生,又能干粗活、做家務。他說“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歡做各種傻事。甚至于乘著電車兜圈子,看一張看過了兩次的電影……”[2]182這是范柳原在愛上白流蘇后的點點滴滴的變化。雖然他也玩弄手段,他也毫不退讓,但是原先那個人們眼中的花花公子,已經(jīng)在這場戀愛中,漸漸地回歸了生活。他對白流蘇的這種愛的體驗,喚醒了他愛的能力和作為正常人生活的訴求。一旦他內(nèi)心的缺失得以補償,他就愿意進入婚姻生活的狀態(tài)。如果非要把范柳原向白流蘇提出結婚歸結于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對婚姻的成全,那么從人性學的角度看來是有些許牽強的。只有當人內(nèi)心的傷口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愈合,才能真正讓一個人發(fā)生質(zhì)的蛻變。如果不是傷口的治愈,讀者應該難以看到“柳原提了鉛桶到山里去汲了一桶泉水,煮起飯來。以后他們每天只顧忙著吃喝與打掃房間。柳原各種粗活都來得,掃地、拖地板、幫著流蘇擰絞沉重的褥單?!盵2]198這樣的生活場景。因此,這場傾城之戀給范柳原帶來的結局是可喜的,他的這種內(nèi)心的治愈和回歸正常生活的選擇都是張愛玲賦予這個人物形象的喜劇因素。
三、 結局的悲與喜
小說的結局是以范柳原與白流蘇的結婚收場。而關于這個看似圓滿的結局,張愛玲的描寫,卻讓人看到了無盡的蒼涼。照理說兩個有情人,歷經(jīng)周折走到了一起應該是標準的中國式大團圓喜劇,但是讀者到最后難以感受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滿足感。這就源于小說結局悲喜并存的主旨內(nèi)涵。
說到小說結局的悲,就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男女主人公婚后的那段話“柳原現(xiàn)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xiàn)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2]201有人認為,流蘇的悵惘,來源于她意識到自己雖然已經(jīng)成為了范柳原的妻子,得到了一直以來她需要的婚姻保證,但是與此同時,她失去了范柳原的真心和愛情。所以她悵惘,她原來只是從一個男人走向了另一個男人,也許有一天她也會被這個男人拋棄,然而那時她將不再有年輕貌美的資本。這樣的解讀似乎有些突兀。范柳原之所以把俏皮話留給了別的女人,是因為他畢竟還要正常社交,做自己的事業(yè),避免不了對一些女人逢場做戲。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又回到了生活糜爛的過去。白流蘇已經(jīng)是他的妻子了,他愛她,在她的面前再也不用耍心機,玩手段,再也不用戴著虛偽的面具,說著違心的話了。她真的成為了治愈范柳原的藥??墒?,即使這樣,白流蘇還是悵惘。她悵惘的可能是人面對命運的無能為力。范柳原在淺水灣的高墻下對她說過“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幸惶欤覀兊奈拿髡麄€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盵2]180這句話就是他看透了現(xiàn)代文明對人本能力量的改造,原本男女之間的愛是原始本能欲望的表現(xiàn)之一,但是現(xiàn)代人因為受到太多“文明”的約束,而學會了用各種條條框框來粉飾自己的本能力量。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戰(zhàn)爭,也許白流蘇和范柳原這兩個自私的人依然精于算計地維持著一段見不得人的關系,然而,這場顛覆了城市的太平洋戰(zhàn)爭,更是顛覆了人的命運。當戰(zhàn)爭來臨,一切都成了惘然,此刻留下的只有人求生的本能,這時候人們不再計較得失輸贏,只要能夠彼此存活下去,便是最幸福的事情。當除去了文明改造后頭腦中的一切繁雜,范柳原和白流蘇在那一刻便是赤裸裸的真心對著真心,就在那一刻他們的心意是相通的,他們也回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狀態(tài)??墒?,人在命運的擺布下顯得多么渺小,渺小到根本無力反抗,無法預料,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白流蘇的悵惘大抵就在于此,她和柳原博弈了幾個來回,把兩人都弄的遍體鱗傷,機關算盡卻沒有得到完滿的結局。但是措手不及的戰(zhàn)爭偏偏在已成定局的篇末降臨,命運給白流蘇一個反轉式的獎賞,頗有造化弄人的滑稽。那么命運的下一個轉折點又在哪里?既然造化弄人,那么白流蘇原先苦苦追求的婚姻又真的能為她的一輩子提供保證嗎?未來的日子里范柳原對他的承諾不會被命運顛覆嗎?這些都讓白流蘇感到悵惘。人面對命運的無能為力應該就是《傾城之戀》結局最深刻的悲劇性。
小說結局的喜,在悲的籠罩下似乎顯得不那么耀眼。范柳原問出“我們幾時結婚呢?”[2]200之后,白流蘇一句話也沒說,低著頭,流下了眼淚。他們倆都在這場戀愛中受盡了折磨。他們之間是有愛情的,只是兩個人都是“自私”的人,不愿意為愛犧牲,妥協(xié)。從范柳原冒著生命危險回來接白流蘇去安全的地方,到白流蘇懊悔范柳原在她身邊,怕自己被擊中,拖累了他。完全可以看出,男女雙方在慢慢的交往中,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對方,只是因為各自內(nèi)心的堡壘太堅實,難以坦誠相對而偏離在了愛的正軌上。但是,戰(zhàn)爭的來臨徹底炸裂了他們各自心中的堡壘,兩個相愛的人最終走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對平凡的夫妻。從不平凡的開始,到平凡的落幕,有人覺得傳奇的故事最后也不過如此,落入俗套而已。但是,或許是這樣平凡的結局,才給白流蘇和范柳原帶來了最難得的幸福。張愛玲要在平凡的人中找傳奇,《傾城之戀》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轟轟烈烈的傳奇往往帶來的是造作與不幸,而當傳奇重新回歸于平凡且過且珍惜,也許就是美好、本真的開始。所以,白流蘇和范柳原平凡的結局,也就成為了小說最大的團圓之喜。
張愛玲的作品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一種悲涼之感。因此,在解讀《傾城之戀》時,既要顧及到其喜劇因素,也要剖析出其蘊含的悲劇因素,從悲與喜中把握小說的深層內(nèi)涵。
注釋
① 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② 劉人峰.重讀《傾城之戀》——論張愛玲對白流蘇、 范柳原愛情的建構與解構[J].名作賞析,2014(8).
③ 徐彥利.灰白色的團圓——試論《傾城之戀》的藝術特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7).
④ 閆蘭娜,高建軍.塵世中飛揚的浮沫——張愛玲《傾城之戀》解讀[J].名作賞析,2009(9).
參考文獻
[1] 徐彥利.灰白色的團圓——試論<傾城之戀>的藝術特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 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