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活語文課堂氣氛,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主觀創(chuàng)新性,形成良好的情感價值觀,也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氛圍;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283-01
細究一下,其中有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在起作用,有舊有教育觀念和單調的教學方法等原因。試想,如果如果把生動而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搞成只是一廂情愿的關注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講法,這怎能不說背棄了語文教學的根本?這又怎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與熱情,從而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局面?下面,我僅結合我的一些教學體會和所教學生的特點,從激發(fā)學生自主性等幾個方面淺談一下激活語文課堂氣氛的幾點做法:
一、創(chuàng)設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機?!苯逃龑嵺`也表明,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掌握知識的內驅力,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從良好的興趣開始的,興趣是求知的動力之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善于抓住誘發(fā)學生興趣的最好契機,喚起其求知欲。比如新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有的教師用謎語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有的教師用歌曲、兒歌引起學生興趣,學生不知不覺走進課文所描寫的境界中;還有的教師用圖片、投影片、精美的多媒體畫面把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出來……這樣的導入創(chuàng)設了使學生興奮的情境,學生的學習動機油然而生,學習興趣異常盎然。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優(yōu)于抽象思維,直觀形象的東西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加強直觀教學,把抽象的文字變成有形的、有聲有色的、富有生命力的畫面、實物等,寓教于樂,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學《金色的秋天》一課時,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一片片樹葉在風中飛舞,好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有紅的,有黃的,還有半黃半綠的。他們飛呀,飄哇,紛紛向樹媽媽告別”這三句話,他在課前讓學生采集了落葉,課上引導學生觀察樹葉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又用課件展示了樹葉下落的情景,引導學生體會樹葉飄落時像蝴蝶的樣子。通過實物觀察、欣賞畫面,學生體會到了樹葉飄落時的美麗。
講故事、做游戲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教材特點,讓學生講一講、演一演、畫一畫,使學生在聽、說、做、演等活動中積極參與、大膽表達,不斷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如教學《群鳥學藝》時,一位老師讓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朗讀、表演,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課文的寓意。
二、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
在語文探究活動中,我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了解他們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交流他們探究的結果,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上的疑惑,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由教師補充哪些有關作品的背景性介紹。通過傾聽學生,準確地判斷學生們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們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從而果斷地決定在何時介人討論,以何種方式介入。通過傾聽學生,教師還能對各學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判斷由教師對作品的補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才能達到學生的接受程度,滿足學生的需要。
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蒲公英》一課時,老師想通過“樹葉、棉花剪貼畫”的活動來深化學生的學習。先請同學講了《蒲公英》的故事后,然后再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jié)導演并表演,最后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樹葉、棉花剪貼畫”的優(yōu)秀作品,學生知道了蒲公英種子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其結局的變化,是用剪貼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品讀課文,學生跟課文的距離縮短到最小,讓學生的情感自然融人教材的情理之中,使學生和課文達到合一的境界。在讀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識,感悟情感,品味語言,增強語感,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呈線型,而這條線就是學生的讀、問、思、品、悟、解。實現(xiàn)了知識的拓展延伸、和諧發(fā)展。老師也希望學生通過再造想像,可用“樹葉、棉花剪貼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更多的蒲公英種子的生活經歷和結局。這樣,老師就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所以,學生在讀的時候,語氣、語調、表情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互相交流的過程,構建了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三、有效發(fā)揮語文課堂的調控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提問”作為教與學雙向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有效方式,已被廣大師生所認可。提問也是打破“滿堂灌”“一言堂”,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這種方法也被廣泛地運用。但提問如果把握不好,變成“滿堂問”,或者提問價值不大,只是一問一答或者僅從學生情趣出發(fā),提問一些不著痛癢的問題,對教學本身是無意義的,也難以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觀。
我認為,課堂提問應該體現(xiàn)這樣的功能,一是體現(xiàn)教師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及課堂設計思想,它應該具有牽引學生思維的導向作用,它的先后承遞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二是要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學生之所需,要在教材和學生的交合點上,一語破的地點出學生的真正起疑之處,方可“一石激起千層浪”,真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又真正的解決文章分析的根本所在。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提供給學生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時空,使求知的過程成為不斷改造的過程,讓小學生在認識世界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會建構知識,學會創(chuàng)造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豐富情感世界,服務于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