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瑩
摘 要: “樹立良好形象,讓世界熱愛中國”這節(jié)課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內容很少,但上海市一位小學老師卻將其講得十分精彩。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選及拓展、對教學過程的巧妙設計對這節(jié)課進行詳細分析,希望給其他教師以借鑒和啟發(fā)。
關鍵詞: 教學目標 精選 拓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內容的精選及拓展
在這節(jié)課里,教材內容中有三個范例,分別是“擯除陋習,做文明的中國人”、“坦誠相助,做熱情的中國人”、“抵制假冒名牌,做守法的中國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按部就班地逐個講解,而是只選擇第三個作為重點。
將三個范例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前兩個“擯除陋習”、“坦誠相助”都是道德教育范圍內的,而第三個“抵制假冒名牌”,除了道德教育外,還包含法制教育。在如今“保護知識產權”日益受到重視的社會里,這樣的教育更具意義。此外,從學生方面來說,他們對于假貨沒有深刻的了解,甚至自己及家人都在使用假貨,更沒有保護別人知識產權的意識。所以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將“抵制假冒名牌”作為重點,其他兩個作為次要內容。這樣精選后的內容不但使教學重點更突出,而且對于學生來說更具現(xiàn)實意義。
“抵制假冒名牌,做守法的中國人”而部分內容作為三個范例中的一個,在教材中十分簡單,僅有一小段文字和一張圖片說明制假售假行為的危害,呼吁學生抵制假貨。但這點并未在課堂上提出,而是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材料。如:正版影片與盜版影片的制作過程及投入,讓學生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盜版買賣中的暴利;還有關于“知識產權”的知識,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法律含義;以及制假售假行為對企業(yè)、社會和國家的危害,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抵制假冒名牌”的意義,從而真正從行動上堅決抵制假貨。
從這位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精選及拓展中,可以看出其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課程性質及課程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師在教材之外搜集材料,并通過轉換視角、重組內容、改變順序等方式,將其加工為具有教育價值的、能引起學生學習和探究興趣的教學材料,這是一種教材開發(fā)的行為,體現(xiàn)了其作為一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二、教學過程的巧妙設計
1.課前調查
課前調查是學情調查的一部分,通過調查結果,教師可以基本了解學生的大致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教師就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長對待假貨的態(tài)度,并將調查結果進行匯總,發(fā)現(xiàn)學生家長對待假貨的態(tài)度大致分三種:第一種是真貨太貴,假貨便宜質量可以接受,所以接受假貨;第二種是假藥、假食品等威脅健康,所以拒絕假貨;第三種是根據假貨實際質量,看情況而定。緊接著讓學生表明自己對待假貨的態(tài)度,并在課堂上統(tǒng)計結果,結果發(fā)現(xiàn)全班學生中“接受假貨”的有2人,“拒絕假貨”的有11人,“看情況而定”的有16人。根據這一結果,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就有了更多的針對性。
2.討論和思辨
在“如何對待假貨”這一問題上,學生的認識是有限的,或是基于自己平時的經驗,或是基于現(xiàn)實的經濟條件,抑或是受身邊人的影響。所以要讓他們做出正確的、合理的判斷,就必須讓他們有深入的了解,甚至親身的體會。
在課堂上,教師的“教”是一種經驗的傳達。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對于許多問題,學生是有直接經驗的,所以與其讓教師傳達經驗,不如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和思辨來認識事實。這節(jié)課中,教師就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其中,就有學生談到自己買過盜版光盤,實際播放內容與封面標示內容不符;還有學生說自己買的正版玩具花了很多錢,但玩了幾天就不想玩,感覺很浪費……學生自己的討論很熱烈,而且都基于自己的經驗有了自己的觀點。這時該怎么辦呢?有限的經驗限制了討論的繼續(xù),這時就需要教師來引導。教師放出了一份關于正版和盜版光盤制作成本對比的資料,通過對比,學生明白了盜版光盤便宜的原因,也認識到買盜版光盤帶來的危害。這一事例又引起學生分析其他盜版產品的興趣,并最終認識到購買和使用盜版產品給個人、企業(yè)、社會及國家?guī)淼奈:?,從而對“如何對待假貨”這一問題作出新的判斷。
3.課后調查
在這節(jié)課快結束時,教師在課堂上又進行了一次調查統(tǒng)計,仍然是關于學生對待假貨的態(tài)度。結果顯示,全班學生中“接受假貨”的有0人,“拒絕假貨”的有27人,“看情況而定”的有2人。再與課前統(tǒng)計結果相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此時大部分同學對待假貨的態(tài)度都是堅決拒絕。一前一后的結果發(fā)生了如此明顯的變化,說明這節(jié)課的學習已初見成效,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了購買、使用假貨的危害,并決定在行動上堅決拒絕假貨。
這樣在課前、課后調查統(tǒng)計,再將結果進行對比,可以從學生的態(tài)度轉變中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這是將教學效果可視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有點類似于日本小學社會科中“使用磁性姓名牌教學”的方法。在日本的小學社會科課堂上,教師會經常讓學生在學習之前通過貼姓名牌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或觀點,學習之后再進行選擇。使用姓名牌的好處是不但可以清楚看出學生態(tài)度的轉變,還能具體了解到是哪位同學發(fā)生的轉變,從而使教學中的針對性更強。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沈曉敏.品德與社會(五年級第二學期)[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8.
[2]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