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輝 王強
摘 要構建科學的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自我改進具有重要作用?;贏HP法,結合教師素養(yǎng)的內涵和關鍵要素,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影響因素進行系統整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以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為目標層,以基礎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型素養(yǎng)為核心要素層,以20個支撐指標為要素層構成。確定了各指標權重,且利用加權求和思維嘗試性地測試了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
關鍵詞基礎教育 教師素養(yǎng) 評價指標體系 AHP法
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的自我評價是教師考察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相對于他評而言,更具參考性,因此對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很有必要。構建科學的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進而改善與提升自身的人格與教學魅力。本文運用AHP法構建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提供的指標系統更為科學。
一、AHP法與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指標構建
1.AHP法模型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迪(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現已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經濟等各種系統的決策分析之中。其基本思想是把復雜問題分解成各個組成因素,又將這些因素按支配關系分組形成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各個因素相對重要性,然后綜合專家和決策者的判斷,確定決策方案相對重要性的總的排序,進而通過綜合評分法,得出每一層級指標的得分。
2.指標構建原則
指標構建要考慮指標的獨立性及全面性。獨立性原則是保證所選取的各指標之間不受影響,從而盡可能使得評價指標體系更為科學。全面性原則即構建指標體系盡可能涵蓋所有的影響因素,以增加該指標體系的合理性。本文以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評價為目標,依據教師素養(yǎng)核心要素構建二級指標,分為基礎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在二級指標下,對各二級指標再次構建第三層次支撐指標(具體見表1)。
3.指標解釋
基礎素養(yǎng)。良好的基礎素養(yǎng)是一名合格教師的最基本標準。身體健康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沒有良好身體條件的支撐,縱使有再好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亦無法付諸實踐。善良有愛心、責任心強、自我學習能力強等等是教師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yǎng)?;A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思想、心理發(fā)展程度以及身體發(fā)育均未成熟,在各個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好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受益終身,不良的引導亦將禍害學生一生。新聞曝光的教師毆打學生、性侵學生以及幼兒園的孩子被遺忘在校車上而導致被悶死等事件均是因為教師當事人未具備以上的基礎素養(yǎng)。此外,教師的學習能力以及言語清朗度均是教師基礎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在基礎素養(yǎng)這一核心要素層面選取了身體健康、善良有愛心、言語清朗、態(tài)度溫和、忍耐力強、責任心強、自我學習能力強、尊重學生等評價指標。
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內涵則是建立在將教師職業(yè)作為一種“專業(yè)”的基礎上。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素質和修養(yǎng),是指經過系統的師范教育,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漸發(fā)展而成的具有專門性、指向性和不可替性的素養(yǎng),強調的是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標志性。因此,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具備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學科知識(如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等等來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此外,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應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學業(yè)檢查與評價能力以及教學實施能力;為了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教師應掌握相應的科研能力以及掌握新興教學方法的能力;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要迎合時代的需要,要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知識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情識素養(yǎng)、評價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并充分利用其為教學服務。因此,在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這一核心要素層之下選取了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學科知識、學科專業(yè)知識、教學設計能力、掌握新教學方法的能力等子目標進行評價。
綜合素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是教師在具備基礎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之外還應掌握的有利于促進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的相關能力。教師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是教師提升教學藝術所必須掌握的能力。
二、指標權重計算
1.構造成對比較矩陣
針對具體問題分析時會考慮多種因素,有些因素有相同的量綱可以直接數量比較,但更多的因素不易定量地比較,人們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判斷,受到相當大的主觀因素的影響,當因素較多時給出的結果往往是不全面和不準確的。Saaty等人提出了成對比較法,可以提高諸因素比較的準確程度: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對比。每次取兩個因素Xi(第i個評價指標因子)和Xj,用Xij(i=1,2,3……n;j=1,2,3……n)表示Xi和Xj對上一級指標的影響程度之比,按1~9的比例標度Xij來度量(對重要性程度賦值)。n個因素彼此比較,便構成一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梢奨ii=1,Xij=1/Xji,Xij>0。Saaty提出1~9及其倒數作為判斷矩陣標度和判斷矩陣示例,分別見表2、表3。
2.計算權向量并作一致性檢驗
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元素對于該準則的相對權重,利用一致性指標進行最初矩陣A的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需要計算出正互反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Saaty等提供了和法、根法、冪法實用方法。本文采用和法計算。①將判斷矩陣(表3)的指標按列求和:且進行每一列向量歸一化:X。②將歸一化后的矩陣按行求和:Wi=∑。③將向量W=(W1、W2、W3…Wn)T歸一化,得Wi:Wi=,Wi即權向量,也即第i個指標的權重。④計算最大特征根近似值λmax(A即最初的判斷矩陣):λmax。⑤矩陣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指標CR=CI/RI。其中CI=(λmax-n)/(n-1),n為判斷矩陣的維數。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Saaty等對其取值如表4。當CR<0.1時,表明矩陣A不一致程度在允許范圍內,可用特征向量作為權向量;當CR≥0.1時,表明矩陣A一致性檢驗不通過,要重新進行成對比較,或者對A進行修正。將矩陣A經過一致性檢驗后,計算得到的權向量Wi即指標權重。本文各層次指標體系及權重如表1。
三、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水平的確定
1.計算步驟
根據前述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權重的計算,可以結合對每一個指標的水平評判,利用下述步驟和加權求和思想,計算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水平。
(1)自我評分
定義評價閥值V=(V1,V2,V3,V4),見表5,利用閥值給出教師素養(yǎng)分值V。
(2)核心要素層評價等級度
本文核心要素層等級度B=Wc*Vi,Wc為支撐指標層相應指標權重,Vi為相應指標獲得自我評價分值。
(3)教師素養(yǎng)水平
加權求和計算教師素養(yǎng)(Teacher’s quality)水平TQ=WB*B,WB為核心要素層相應指標權重。
2.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嘗試性演算
運用構建好的指標體系以及AHP法運算得出的權重,進行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
①嘗試性對支撐指標層進行評分,具體見表6。
②計算出核心要素評價等級度:
B1=∑(Wc1Wc2…Wc8)T(94,90,…90)T=84.81
B2=∑(Wc9Wc10…Wc17)T(82,75,…85)T=79.49
B2=∑(Wc18Wc19…Wc20)T(80,80,…78)T=79.67
③計算教師素養(yǎng)水平:TQ=(WB1,WB2,WB3)T*(B1,B2,B3)T=82.3102
計算結果顯示,嘗試性的自我賦分評價,表明教師素養(yǎng)處于良好狀況,專業(yè)素養(yǎng)最低,需要加強專業(yè)素養(yǎng)訓練。
基于層次分析法(AHP)構建了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自我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國內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養(yǎng)評價研究提供一定借鑒,也為教師對自身素養(yǎng)水平有較清晰的認知提供一定的參照。但該指標體系是基于分析已有研究文獻進行的大膽嘗試,需進一步進行探討與完善。尤其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師素養(yǎng)的評價指標也應隨著時代的要求而改變。
參考文獻
[1] 李晉紅.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素養(yǎng)探討[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3).
[2] 戴麗敏.當代科學教育變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素養(yǎng)芻議[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 吳友華,熊林江.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素質文獻綜述[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10(4).
[5] 白利霞,李英姿.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教師應具備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yǎng)[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2).
[6] 謝愛蓮.基于AHP法的大學德育能力評價體系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14(1).
【責任編輯 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