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晨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1
翻譯必然涉及兩種不同語言的互譯問題,而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又是形成文化的媒介,不同的語言因文化背景不同,表達上也就存在很大差異。且“語言的許多形式問題實則是基于其內(nèi)在機制而發(fā)之于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劉宓慶,1994)。因而,在翻譯中有必要對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進行對比研究,且這種研究不能僅停留在表層,而要從內(nèi)在的語言的機制對語言形式結(jié)構(gòu)的對比分析中,弄懂是以何種形式作用于語言結(jié)構(gòu)的。政治經(jīng)濟領域的時文翻譯具有民族特色,本人從語言機制本身包括詞匯,句法,修辭及文化探討漢英翻譯。
首先是詞匯意義。在翻譯活動中,譯者需要用宏觀的觀點看待微觀的問題,具體就是弄清每一個句子詞語在大背景下的意義。那么首先得了解宏觀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解決微觀的詞匯意義。漢語詞語所表現(xiàn)出的形象意義與語言本身的喻義是在某一特定環(huán)境下便達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意義。如“一條龍”服務,這一詞匯的形象指稱意義漢語意思都心領神會,然而,若直譯為英語則大相徑庭。英語思維里“龍”的形象很難與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服務有聯(lián)系。因而,在遇到這種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形象詞語時,要么找到與英文文化相一致的形象意義,要么只能意譯出各形象的指稱意義。
根據(jù)查爾斯.莫里斯的三類符號學(即語言符號的三類意義: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語用意義)中可以知道,指稱意義是指語言符號的基本內(nèi)容和它所傳遞的主要信息,是語言符號所代表事物的抽象概括。簡單說就是寓意。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漢語雖然重形象,但在譯為英語時,喻義第一,形象第二。
詞匯的所指與內(nèi)涵意義的關系也影響時文翻譯。根據(jù)語義學詞語的意義分為所指意義,內(nèi)涵意義。所指意義指的是字典上的意義,內(nèi)涵意義指的是除所指意義以外人們附加的情感和想法意義。政治經(jīng)濟用語很多來源于日常生活人們的感情和想法。這時候就必須理解宏觀背景下原文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及上下文,正確譯出這類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比如“求真務實”兩個動詞引導的在翻譯成英語卻是”be realistic and pragmatic”的Be+adj結(jié)構(gòu),但卻很好地表達了這個詞的內(nèi)涵意思。一詞多義是很普遍的情況,但具體到上下文卻必然只有一個內(nèi)涵意義。這里不包括雙關語。所以時政經(jīng)濟翻譯不能僅局限于一句話一個詞,必須基于整篇文章,包括文章作者,寫作背景,時代背景等,從而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再根據(jù)上下文對具體的詞匯句子進行翻譯。
接著分析句法問題。英語結(jié)構(gòu)不同于漢語結(jié)構(gòu)。漢語多為線性鋪排,無重點,多分句按事理順序平行鋪排。形成了“視點上流動,形態(tài)上松散,內(nèi)容上完整的格局”(申小龍《歷史的反撥:中國文化語言學》)。英語卻多為主謂結(jié)構(gòu),動詞為焦點,句子語義層次分明,具有嚴謹?shù)倪壿嬂硇运季S。對于短句為主的漢譯英,應拋棄漢語原有的框架,按照英語的主謂動詞為主邏輯明確的結(jié)構(gòu)翻譯。具體說就是要分析漢語原文的語義邏輯關系,找準主干。理清主干與各分句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即分清主次。將漢語的各分句按語法手段分別插入到英語主謂這一主干上。如“抓機遇,深改革,大開放,促發(fā)展,保穩(wěn)定”。這里首先分清主次其中“抓,促,?!睘橹?,“深,擴”為次。翻譯為“seizing the current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open China to the outside world”.”抓”的目的是“深,擴”用不定式表目的。
除了詞匯,句法,漢英語言的修辭特點在漢英時文翻譯中也值得注意。漢語多寓情于景,重神似,喜華麗的辭藻。而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漢翻英中會發(fā)現(xiàn),漢語中的許多表對仗或押韻的辭藻都被省去了。如“進一步開展節(jié)約能源的宣傳,努力提高全社會節(jié)能意識”翻譯過來就是“the idea of saving energy should be promoted to the general public.”結(jié)構(gòu)不同于原文,卻更簡潔準確表達原文內(nèi)涵意思。此外,漢語多用四字,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翻譯成英文就是“A temperate climate with well-marked seasons”。
最后,對于有濃烈中國國情的詞匯在翻譯為英文時需適應譯入語文化特點。鑒于大多國外讀者不了解中國國情,所以最好對其進行解釋或必要的變通。當然,隨著中國越來越國際化,經(jīng)濟實力,國際影響力的增長,外國文化適應中國文化已勢在必行。屬于中國特色的文化應完整的保存下來。比如前胡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說的“不折騰”,在譯為英語時,直接譯為“buzheteng”,這就是中國國力增強文化的強勢的體現(xiàn)。但任何文化若想讓外國文化更好的接受,“本土化”就必須付諸實踐。如“三農(nóng)”,譯為“three agriculture”則云里霧里,需要解釋清除,即“agriculture, farmers, rural areas”。
總之,時政經(jīng)濟的漢譯英不同于文學翻譯,譯者需在平時的翻譯活動中一邊學習,一邊積累。翻譯是一個實踐積累的過程,只有不斷的練習練習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翻譯方法。而所有的理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歷史性的反撥:中國文化語言學[J].學習與探索;1987年03期。
[2]劉宓慶;《漢英對比研究的理論問題》 外國語 94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