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一??梢姡谛W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就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注意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三方面進行討論。
關鍵詞:自主閱讀能力;悅讀;閱讀方法;創(chuàng)設閱讀條件;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104-01
小學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黃金期。在閱讀初期采取有效策略,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是義務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是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讓小學生從進校大門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課內外的自主閱讀能力。因此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1.從課堂上入手,激發(fā)自主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高低,決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他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快慢。培養(yǎng)閱讀興趣,讓學生自發(fā)地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1.1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如三年級學習了《盤古開天地》之后,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相關的神話故事,像《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四年級學習了《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學生推薦法布爾的《蟬》和《螳螂》。這種延伸性的閱讀,不僅能鞏固課內知識,而且擴大了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形成。
1.2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小學階段,一些風景名勝、動植物描寫、童話等文章,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比較容易,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需要就行了。但是一些以說明為主的課文就不同了。尤其在小學的中年級,學生遇到一些以說明為主的課文。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電腦住宅》和四年級下冊中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樣的文章語言平實,邏輯性強,比較難懂。學生往往缺少興趣。為使學生喜歡閱讀,可以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出能回答問題的段落。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認真的閱讀,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課文的主體段落,并積極去弄明白"黃河變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讀與主體內容相關的段落,學生就能把握課文的內容了。
1.3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為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參與課文創(chuàng)作,講練結合。在學完《電腦住宅》之后,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座電腦住宅或電腦學校。學生們就會議論紛紛,然后在班上進行評選"最佳設計師"活動。這樣,學生既完成了閱讀,又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
2.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低年級抓起,教師把自主學習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學生。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讓學生從小學會自主閱讀。在學生閱讀前作一些必要的方法指點,對于文章內容淺顯的,可以要求低年級學生讀通,讀順,基本上讀懂就行了。對于中年級學生,要求他們概況課文的主要內容并積累幾個好詞佳句為寫作打下基礎。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指導他們學習精讀。對名篇名著,以及其他文質兼美的作品,要學生精讀,力圖理解詞句,把握文意,概括要點。必要時寫一寫閱讀心得體會。
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學生閱讀前,先提出具體的要求。然后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考。比如,學習《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課,要求學生在讀中去了解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講什么。通過想象畫面,理解重點詞含義,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等各種形式的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想象、概括、分析等思維方法,達到以讀促思的境界。
3.營造濃厚氛圍,創(chuàng)設自主閱讀條件
課外閱讀實際上是小語教學的延伸閱讀。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一、二年級讀5萬字以上,三、四年級讀40萬字以上,五、六年級讀100萬字以上,這正好印證了詩人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措施,后人又總結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激發(fā)小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在樂中讀,在師生的贊揚聲中讀。因此,教師要盡力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多讀、樂讀、趣讀,把課外文章讀懂讀好。不少語文教學成功的教師在班內創(chuàng)設了閱讀環(huán)境,營造了閱讀的濃厚氛圍,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充分體現學生從讀寫活動中品嘗到自主閱讀帶來的樂趣。我們學校在日常的課程上設立了二十分鐘的"經典閱讀"時間,讓學生自由地暢游在書海中。這期我們學校啟動了班級之間和學生之間交換"經典讀物"的活動,從而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不但每個孩子都可以免費讀不同的經典名著,學校還出資給每個班級配備了一些書籍,鼓勵孩子大量閱讀。在每學期結業(yè)典禮上以書籍作為獎品表彰優(yōu)秀學生,讓更多的孩子體會"悅讀"所帶來的無窮魅力。
除此之外,學校為了鼓勵孩子大量"悅讀",努力擴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課間時間學校圖書館時時刻刻為小書迷們敞開著,指點學生向學校圖書室借閱適合不同年級的課文讀物。每個班級組建辦好教室圖書角,挑選盡職盡責的小干部管理借閱好圖書。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還在班上實行了定期查閱學生讀書筆記,對于優(yōu)秀者獎勵,以便激發(fā)學生學寫《摘錄筆記》或讀后感。對于暫差者給予善意督促。
4.培養(yǎng)閱讀習慣,發(fā)展自主閱讀潛能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習慣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閱讀教學首要的是要抓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讀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明曉。"小學生正處于兒童期,是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年齡期,習慣是達成閱讀教學三維目標的基礎,習慣養(yǎng)成需要經常歷練。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有:
4.1養(yǎng)成專心致志的習慣。在閱讀時要求學生專心致志,關鍵是教師要嚴格地教會他們學會計劃和安排。閱讀過程中不能三心二意,去想其他學科和玩,心在用在一處,其效果才會好。
4.2養(yǎng)成多讀的習慣。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文章需要多誦讀,多背誦。這樣才能經久不忘,終生受益。只有廣泛讀書,才能增長見識。古今文學大家,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
4.3養(yǎng)成質疑設問的習慣。古語云:"學貴有疑,疑則進也。"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有疑而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比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讓學生先讀文,使學生對文本中的字詞有疑,如"張冠李戴"、"囫圇吞棗"、"碰壁"等。然后叫學生在讀中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釋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可以設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從解疑中感受到舊社會的黑暗。
4.4養(yǎng)成勤動手的習慣。學生在閱讀中,不能為讀而讀,要自覺養(yǎng)成動手收集資料,動手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樣,才能在讀中得到更大的收獲。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必須建立在明確的學習目標之上。這樣,學生才會主動的去"悅讀"。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像葉圣陶說的那樣從小喜歡閱讀,會"悅讀"、會獨立自主地閱讀,待一批批莘莘學子將來走上社會大學堂后,還會自主地閱讀。這就是當今小語教師應該考慮到的有效的長久教學目標,以課內閱讀指導打基礎,課外閱讀求發(fā)展,激勵孩子終身喜歡自主閱讀,并使其聽說讀寫能力大大提高。這便是當今小語教師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課內外自主閱讀能力的目標,從而提高整個語文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志格 著《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o小學教學參考》,2008年第10版
[2]汪潮 著《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版
[3]葉圣陶 著《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科學教育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作者簡介:
曾赟,女,1988年1月生,職稱:小學語文一級教師?,F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