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高中生英語口語相對落后的背景下,針對一所少數民族高中,探討了分組教學法在英語口語中的應用。旨在研究,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高中階段學生英語口語的能力。
關鍵詞:分組教學法;少數民族地區(qū);英語口語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086
分組教學法源于19世紀末,西方教育家把這種方法用于尖子生和具有特殊能力的學生。他們被分為不同的組別,并對他們加以指導。只要學生人數達到20人及以上,西方教育家認為就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天資進行分組教學。然而,分組教學法引入中國后,大多數研究者把這種方法,運用到高等學?;虬l(fā)達地區(qū),但很少有人把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少數民族地區(qū)高中英語口語方面。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高中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很薄弱,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將分組教學法運用到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高中英語口語課中。
分組教學法是一種按照學生特點分成不同類型的組別,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分組教學法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好、更有效、更詳細和更全面的教育手段。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通過組員的才干和思維能力,構建有效的學習型小組,共享學習源。
話語行為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所學語種的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按一定的節(jié)奏和語調類型正確發(fā)音,來口頭表達思想的行為。為了學習英語,學習者不僅必須要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而且要訓練話語行為。知識和技巧才能被記憶和掌握。如此,模仿和練習對于學習英語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大環(huán)境來實現學習者的模仿和練習。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高中生由于家長不懂、膽怯心理以及缺乏語言環(huán)境導致不想說英語、不敢說英語的局面。分組教學法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型小組,通過共同探究、資源共享,提供了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挖掘了學生的才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學生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huán)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時,引起的學生認知結構發(fā)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的過程。分組教學法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學習語言的大環(huán)境,讓學習者在大環(huán)境下互相“同化”,從而達到“順應”。
本次研究就兩個主要問題進行探究:第一,這種教學方法是否與學生英語口語成績有關系?第二,如何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成績?
為了得到可靠的研究結果,筆者選取了黔東南州鎮(zhèn)遠縣鎮(zhèn)遠中學高二(3)班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把他們分為兩組,每組30人。一個是實驗組,另一個是控制組。筆者將實驗組分為五組,選舉一個組長,并使用分組教學法進行教學,而控制組則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因此,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口語能力也相對滯后。筆者在實驗前對兩組進行了口語測試(前測),試驗后又進行了一次口語測試(后測),并收集這兩次測試的數據(學生口語成績)?,F將這兩次的測試結果列表如下:
注:A=優(yōu)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從表一中看出,實驗組在使用分組教學法后,口語成績得到明顯的提高,而控制組的口語成績并沒有提高。研究結果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與英語口語成績有關系。
那么,這種教學方法是如何提高學生口語成績的呢?筆者將實驗組分為五組進行口語教學。筆者讓學生與組內同伴互助識記詞匯,用短語造句;給定一個場景,讓學生在組內組建對話并上臺表演;假設一個場景,讓每組成員共同合作寫一段話。筆者通過兩組比賽競爭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評價機制,并對獲勝組進行獎勵,學生很喜歡這種教學模式,也很快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互相“同化”,達到“順應”。
本文做了一個在中國少數民地區(qū)高中階段,運用分組教學法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實證研究。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英語口語能力相對落后的共同背景下,本文旨在通過探索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階段英語口語的能力。
同時,筆者發(fā)現在口語課中,使用分組教學法在這所少數民族學校不是很普遍。筆者分析了這篇論文的研究問題并提供了解決方法。分組教學法的優(yōu)越性也是昭然若揭的。筆者通過使用實驗法后總結了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越性:這種教學方法能挖掘學生的才干,每一個組內任務能體現學生的才干;它能激發(fā)學生挖掘自我才干,積極完成組內任務,并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英語口語能力;它能使學生在組內交換學習資源,并培養(yǎng)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
最后,筆者給予以后研究這種方法的研究者一些建議。筆者建議著重于詞匯、對話和編寫口頭作文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不吝嗇對學生的鼓勵和表揚。組長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在選舉組長時應考慮他(她)的綜合能力,特別是組織能力。同時,筆者也建議應選擇一所普通的學校,這樣得到的研究結果更具普遍性。
(作者單位:貴州省鎮(zhèn)遠中學 55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