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亮
摘 要:《放飛蜻蜓》講陶行知見一群孩子捉蜻蜓,因勢利導教育孩子識蜻蜓、放飛蜻蜓的事。從這一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等教育思想。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真教育
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放飛蜻蜓》,講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見一群孩子捉蜻蜓,因勢利導教育孩子認識蜻蜓,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從而放飛蜻蜓的事。讀這篇敘事文章,能夠從中領略陶行知先生許多教育理論的精神實質。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薄短招兄返?卷第633頁
所謂“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huán)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動。因此可以說一切活動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碧招兄€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闭腔谶@樣的思想,陶先生注意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適時對他的學生,對他生活周圍的人進行教育。正如課文《放飛蜻蜓》中所敘:“一天午后,陶行知從村里走出來,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如此小事,也許別人并不經意,但在教育大家的眼里,生活就是一部教科書,社會就是一所大學校,自己有責任成為這個社會上傳授知識,培養(yǎng)品德,傳播文明的一名教員。于是“他停下腳步”,“拉著孩子坐在田埂上”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讀到這里,我又想起先生對于“社會即學?!钡年U述:“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任何人都可以做師生。”
二、捧著一顆心來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你們抱著這樣的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短招兄?/p>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正是他為人類、為教育事業(yè)奉獻一生的宣言。一顆心,一顆無私奉獻、至誠至愛之心。
陶先生用心去教育,用愛去教育。在放飛蜻蜓的過程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他那顆炙熱的愛心。當他發(fā)現(xiàn)孩子在捉蜻蜓,“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問……”撫摸著小辮子,愛生之情躍然紙上。接著,又拉著孩子坐在田埂上,從問孩子們蜻蜓吃什么,到講蜻蜓尾巴的作用,眼睛的結構等,在不知不覺中,不但使孩子認識了蜻蜓,而且喜歡上了蜻蜓,更讓孩子感受到他那慈父般的和藹可親的為人態(tài)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風范。這既是一堂生動的科普實踐課,更是一堂潤物無聲的品德教育課。在幫助孩子認識了蜻蜓吃什么之后,“陶先生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說著,把蜻蜓還給翠貞?!薄吧塘俊?,陶先生走進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順利地保護了蜻蜓;“還給”,陶行知讓翠貞親手放了蜻蜓。陶行知把生動的語言教育轉變成了學生的自覺行動,巧妙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這里沒有空洞地說教,沒有大聲地訓斥,也沒有獨斷專行,而是民主地與孩子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可謂關愛備至,春風化雨。他愛孩子,愛自然,珍愛一切生命。陶先生在為孩子們講蜻蜓尾巴的作用時,“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生怕弄傷蜻蜓。細微的動作,親切的話語,無不透視出一個教育家的博大愛心!這不能不使人想到陶先生常說的四個字“愛滿天下”。
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原載1929年《鄉(xiāng)教叢訊》
陶先生教育孩子時不心浮氣躁,也不隔靴搔癢,而是探本求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陶先生想讓孩子放飛蜻蜓,沒有責令孩子,而是先問孩子們蜻蜓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問題,激發(fā)孩子的表現(xiàn)欲,讓孩子了解蜻蜓是益蟲,是我們的朋友;然后,從蜻蜓尾巴的作用與趣聞,眼睛的結構與功能進一步認識蜻蜓,喚醒學生心底深處對蜻蜓的喜愛之情,使放飛蜻蜓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翠貞看看小伙伴們,孩子們紛紛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從捉蜻蜓到識蜻蜓、放蜻蜓,正是陶先生循循善誘,教人求真的過程。陶先生絕不把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啟發(fā)疑問,讓孩子們自行思考、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最后學生迫不及待地放飛蜻蜓,這正是孩子們“學做真人”的結果。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陶先生在《創(chuàng)造宣言》里所說的話:“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我們的石像、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學習的學生。先生創(chuàng)造自己,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自己彼此崇拜的活人。”這“崇拜的活人”大概就是先生提倡的“真人”吧!
《放飛蜻蜓》無處不折射著“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光輝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王建平,楊秀平.教育的原點:生活:一種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解讀[J].寧夏社會科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