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麗霞
摘 要:中介語是語言習得者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語言規(guī)則產物。它介于母語與目的語中間,既不是母語,又沒有達到目的語的程度。本文簡要概述中介語的產生因素、主要特性及對二語習得的作用等方面,以期對中介語和第二語言習得有更全面的了解。
關鍵詞:中介語;第二語言習得;語言遷移
中介語,又稱“過渡語”,“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指的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擁有的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它既不是語言學習者的母語,也不是目的語,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語言系統(tǒng)。Selinker在其論文中第一次使用了這一專業(yè)詞,確立了這一概念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隨后,許多知名學者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理論解釋。通過研究中介語,可以進一步發(fā)現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規(guī)律,為探討語言學習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中介語的產生因素
Selinker認為中介語有五種來源:母語遷移、培訓遷移、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第二語言交際策略和對目標語言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它們在語言學習者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共同促使了中介語的形成。雖然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會潛意識地借助于自己的母語,憑借在母語習得中的認知,吸收第二語言新知識,從而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在母語與目的語之間過渡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的語言系統(tǒng)。
然而,Selinker的說法僅僅局限于中介語產生的過程。中介語的產生還可以分成分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除了母語和目的語,內部因素還包括語言習得者自身的作用: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天賦越高,其自身的知識結構就越完善,他的中介語就越接近目的語。外部因素主要有語言學習的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和社會。母語與目的語的社會距離越近,中介語就越靠近目的語。所以,中介語的產生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中介語與母語和目的語的關系而言,可以看做是一種空間合成的關系:語言習得者的母語和要習得的目的語是兩個輸入空間,中介語就在兩個空間的相互映射和影響之下合成的。
二、中介語的發(fā)展階段
中介語的語言系統(tǒ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它隨著新的語言規(guī)則的攝入,逐漸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靠近。Brown將中介語的發(fā)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無規(guī)律性的錯誤階段
在此階段,習得者已經意識到目的語有一種特殊的系統(tǒng)知識,但自己又不清楚這種系統(tǒng)具體的規(guī)律,還沒有掌握這種知識。
(二)突出階段
在這一階段,習得者對目的語的語言系統(tǒng)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內化某些規(guī)則,其語言輸出也開始變得前后一致。通常情況下,在這一階段習得者的錯誤被指出時,他無法合理地解釋出自己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當然也就沒有能力去改正它。
(三)系統(tǒng)形成階段
在此階段,第二語言習得者開始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系統(tǒng),它既不同于母語系統(tǒng),也不是完全符合目的語系統(tǒng)。與上一個階段相比而言,這一階段習得者面對自己在語言習得時的錯誤時,只要旁人稍做提醒,他便能自行更正。
(四)穩(wěn)定階段
在此階段中,學習者已經基本掌握了目的語系統(tǒng),雖然仍有一些失誤,但運用較流利,表達意義也基本沒有問題。學習者無需他人指出就能自己更正語言運用中的錯誤。
三、中介語的特性
對于中介語的特性,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在中介語最基本的三個特性上,即:可變性、系統(tǒng)性及穩(wěn)定性,學者們是普遍認可的:
(一)可變性
中介語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建立的一種新的語言系統(tǒng)。在初始階段,母語對其影響較大,隨著學習的深入,語言學習者接收到的來自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則就會越來越多,而母語的影響則相對縮減。所以,中介語是從母語到目的語逐漸過渡的語言系統(tǒng),學習者在對目的語規(guī)則反復應用的基礎上,通過增、減、改某些規(guī)則,逐步地更新完善中介語系統(tǒng)。所以說,中介語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從一開始就不斷發(fā)生變化。
(二)系統(tǒng)性
王建勤認為,語言規(guī)則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而語言規(guī)則的系統(tǒng)性反映了學習者運用學習策略的普遍性。雖然不同的語言學習者有著不同的學習習慣和策略,但是他們自身所形成的中介語語言系統(tǒng)是相通的。某些潛在的心理過程,母語遷移、語言使用習慣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
(三)穩(wěn)定性
中介語整體上具有穩(wěn)定性,主要體現在石化現象。外語學習中,只有少數學習者能達到與母語使用者相同的語言水平,而大多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都會出現停滯的狀況。石化產生的原因往往是學習者長期反復地使用有限的語言結構,沒有激化自己潛在的語言習得機制,所以他們的語言能力僅停留在一般的認知結構上。
四、中介語在二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中介語是二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語言遷移”現象,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中介語能夠引導語言習得者更好地進行二語的學習,其積極作用可以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為語言習得者提供“語言信息”
大量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者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中介語是語言習得者自己形成的一種語言系統(tǒng),它既不是母語,又沒有達到目的語的程度。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語之前,語言習得者更容易接受中介語,因為它與母語有相似的表達方式。學習者之間的語言交流,也常常使用中介語對話,這種中介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習者快速的理解,以獲得大量語言信息。
(二)加快語言習得者完成目的語的學習
學習除母語之外的其它語言是在母語的基礎上進行的。習得者學習外語時,往往潛意識地使用那些在母語習得中獲得的能力。在進行二語學習時,如果目的語的表達方式等恰好與習得者的母語一致,則產生正遷移;如果不一致,則產生負遷移。中介語是從母語到目的語的之間的中間過渡形式,是學習者的必經階段,通過反復習得中介語的語言,學習者會盡量將新的目的語的概念與已知的語言知識結合起來,嘗試使用新的語言形式,不斷更新完善中介語,使其更接近目的語。
(三)幫助語言習得者更好地進行交際
語言學習必須要有交流實踐。口語交流能讓習得者更快地進入到目的語的語言壞境,所以口語交際是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最直接手段。中介語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個跳板,如果語言習得者能夠適當地使用中介語,可以促進交際的成功。而且有些中國特有的表達方式,學習者根據已經掌握的目的語知識,嘗試表達中國特有的表達方式以達到交際目的,這種形式對于在非英語國家生活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很常見,這樣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習者用二語交際的積極性。
(四)觀察習得者的語言習得情況
通過分析習得者的中介語,可以研究其語言習得的情況。在二語教學中,通過分析學生中介語,教師可以了解學習者已經具有的語言水平,或者學習者的困難之處,同時可以了解學習者如何學習此種語言以及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者中介語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幫助學習者及時改正錯誤,進而更好地接近目的語。
五、小結
中介語是第二語學習中不可避免的語言現象,通過研究中介語,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發(fā)現二語習得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對待學習上的錯誤。然而,因為它畢竟不是目的語,只是通往目的語的一個學習階段,所以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超越這一階段,向目的語靠近。另外,在學習第二語言時要避免過度依賴破母語,要積極接受目的語不同于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嘗試以目的語國家的思路去考慮和理解問題,進而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目的語。
參考文獻:
[1]王建勤. 中介語產生的諸因素及相互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
[2]俞理明. 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3]張雪濤. 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介語變化論析[J].上海:心理科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