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芳 段進勇
[摘 要]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是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經老師點撥,從而獲取新知。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必不可少,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有效性,讓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得到充分體現。
[關鍵詞] 自主;合作;求知欲;表現欲
近幾年,我國很多學校都在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扎實有效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改革的方向都是怎樣開展學生主體參與式教學,探索目標是學生如何才能全體主動參與教學和有效的參與教學。筆者開展“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已多年,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總結了一些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經驗。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根據中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特點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合作學習的優(yōu)越性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合作學習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有效性,讓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得到充分體現。但合作學習的前提是自主學習,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這就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知識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
案例:在學習《勾股定理》時老師可以先介紹勾股定理的一些發(fā)展歷史,《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滿魅力,千百年來對它的證明其中有著名的數學家,也有業(yè)余數學愛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貴的政要權貴,甚至有國家總統。要求學生通過預習,了解我國大約多少年前誰證明了勾股定理,世界上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大約有多少種,能否說出有關勾股定理的相關著作,你能利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為了解決問題,會使用網絡、相關書籍進行查詢,同學之間合作交流,遇到困難會參與討論,并最終獲得解決,在這個過程,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這是學習數學必備的品質。
二、把握合作學習時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這里明確指出有的知識需要老師講授,有的知識應該由學生自主學習來發(fā)現,有的知識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有的知識應該讓學生合作探索。近幾年我們有的老師呆板的嫁接“杜郎口”教學模式,每一知識點學生都要討論、交流,從形式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但有的知識根本沒有必要興師動眾,浪費時間,沒有過多的討論價值,有的知識就應該讓學生獨立思考。所以合作學習的必要性應根據所學知識和教學過程中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來定。
案例: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第四條判定定理“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時,巧用課本例4(人教版),學生用已學知識解題:
例4:如圖,在?ABCD中,E,F分別是AB,CD的中點。求證:四邊形EBFD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D=BC AB=CD ∠A=∠C
又∵DF=CF=[12]CD AE=BE=[12]AB
∴DF=CF=AE=BE
∴△ADE≌△CBF(SAS)
∴DE=BF
∴四邊形EBFD是平行四邊形
老師提出問題:這道題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來解?
猜想:如果只考慮一組對邊,它們滿足什么條件時,這個四邊形能成為平行四邊形?這個猜想正確嗎?如何證明它?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并展示討論結果。
通過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判定定理: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請同學們使用該定理來證明上一道題。
證明:∵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B=CD DF∥BE
又∵DF=[12]CD BE=[12]AB
∴DF=BE
∴四邊形EBFD是平行四邊形
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理、驗證得出新的判定定理,并且該題通過一題多解,激發(fā)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路,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同時復習所學的知識又對新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合作學習形式多樣化,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表現欲的發(fā)揮,提高學習興趣,整合學習資源,從而使每個同學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合作學習形式多樣化,要根據學習的時間,學習內容、要求具體來定,可以是同伴之間的互助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活動過程中全員性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地點可能在課堂上,也可能在課外,合作學習時要充分利用教學設備,借助網絡、幾何模型、實驗器材進行學習探討、交流。在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大多使用小組式,有的班級在學習小組的安排上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搭配,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但在小組人數上,筆者認為,沒有必要特意規(guī)定,應根據所學知識和學生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合作形式。
案例:在小組合作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時,就可以根據教學條件四至六名學生為一個小組,小組討論時每個小組發(fā)放一個天平,老師對天平的使用做介紹,把一個等式看作一個天平,把等號兩邊的式子看作天平兩邊的砝碼,則等式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兩邊平衡。
提出問題:把等質量的鉤碼放入天平兩邊的托盤進行試驗,當天平保持兩邊平衡時,在天平兩邊加上或減去等質量的鉤碼,天平還保持平衡嗎?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實驗、觀察,把上面實驗抽象為一個數學問題進行推理、驗證。
假設天平兩邊開始時放入2個等質量的鉤碼,天平保持兩邊平衡,接著在天平兩邊加上或減去1個等質量的鉤碼,這時天平還保持兩邊平衡。
即:[2=2].則[2+1=2+1] [2-1=2-1]
從而總結出等式性質1:
即 如果[a=b],那么[a±c=b±c]
練習(獨立思考):若[x=y],則下列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請指明依據等式的哪條性質?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①[x+5=y+5] ②[x-a=y-a]
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出等式性質2
本節(jié)課通過借助天平動手實踐、合作探究,使抽象的數學關系直觀化,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參 考 文 獻]
[1]王升.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張華偉)